很多家长说:“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每次我想跟孩子讲道理,他就哭得更厉害了!”我相信这位家长的感受应该会引起很多其他朋友的共鸣。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和我们大脑不同脑区的信息传递速度,以及成熟度有很大关系。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和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简单的语言形象地描述。
我们大脑的某些脑区负责接收信息,并根据过去形成的“情绪记忆”做出情绪反应;另一部分脑区负责信息的综合分析、因果逻辑处理,以及计划和实施方案。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在事情发生时保持冷静,做出最理性最优的计划和应对方法。但是,我们都发现,当外界信息输入时,我们的情绪反应比理性反应出现得早。
比如在路边,有人快速从我们身边经过,吓了我们一跳,或者打了我们的胳膊肩膀,对方却完全没有意识到,继续疾走,没有道歉。我们害怕和有点生气的速度更快,然后我们的逻辑思维大脑会告诉我们:“看对方着急的样子,估计有急事”。这样一来,我们的情绪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但是,如果有的人对这种肢体碰撞特别在意,特别生气,或者刚好心情不好的时候,情绪反应会更激烈,这时就可能发生口角。在整个过程中,认知逻辑的思维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反而被压制了。
这是成年人。其实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由于不同脑区中,具有主观逻辑思维、认知规划、冲动抑制等能力的脑区成熟相对较晚,当儿童情绪反应激烈时,其逻辑理性思维能力会受到进一步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孩子陷入情绪风暴时,“讲道理”的方式往往无法平复孩子的情绪,也无法静下心来用逻辑和理性与父母协商讨论。
这个时候,有三种方法可以让孩子不哭:
1。小孩子很喜欢的东西来吸引注意力。
比如孩子喜欢的零食,或者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
但是,这样做可能的代价是: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只要哭,就可以吃零食,或者看电视。所以他们的哭声很容易被激化,导致以后哭的更多。
2。父母使用的方法让他们的孩子特别害怕。
比如大喊大叫或者体罚或者威胁要把孩子关在外面等等。孩子感受到的强烈恐惧会让他们处于一种“生存”的理由,压抑自己的哭闹。
代价是:亲子关系受到不利影响。孩子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学会在父母面前压抑自己,甚至伪装自己。他们也可能时刻打开“探测雷达”,更多的是“观察说什么,读什么”。
如果父母看起来心情很好,就会哀求哭闹。一旦他们的父母开始变脸,他们会很快压制和阻止。反而给家长一种印象:“这孩子就是不能对他温柔,就是要打!”
3。推荐做法:
对于年幼的宝宝,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因为年龄越小的孩子,安抚情绪的能力越弱。当他们的情绪反应特别激烈时,如果父母用拥抱和轻柔的声音轻拍他们,往往会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安抚情绪。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来做决定。有些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还是想寻求父母的拥抱。这时候建议家长给孩子一个回应(不代表非要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情感支持和边界遵从并不矛盾)。
但是,在这个年龄,有些孩子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可能不想和大人有肢体接触。这个时候父母不需要强迫,可以陪伴。当他们的哭声没有那么激烈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展开对话,讲述他们刚才的经历和感受。
比如2-3岁的孩子,当他们的哭声越来越低的时候,如果你开始讲道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可能会开始哭得更大声;但如果这时候你把他抱在怀里,轻声说:“妈妈说你不能玩刀。你觉得很不开心,是不是?”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哭声会降得更低,甚至一下子停止。他们可能点头,也可能一边点头一边说“嗯”。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听到的是你认同或者讲道理他的感受,而不是无视他的感受只讲道理,或者只是批评他的感受和他是谁(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这么调皮!)
通常我们到这里的时候,革命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可以继续抱着孩子说:
“你知道为什么妈妈不让你玩刀吗?”
问这个问题并不指望孩子回答,但可以让孩子的理性逻辑脑区开始工作,情绪反应自然会越来越少。
接下来能发生的是:
“哦,你不知道吗?因为这是大人用的刀,小孩子玩的时候会割破手,会很疼,甚至比你摔跤的时候还疼。
你还记得上一次你在爷爷家门前跑得很快,然后摔倒了吗?……"/h/]
通常我们到了这里,孩子已经不再执着于最初的要求了。我们也可以通过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原因。
当然,如果家长能考虑更进一步的内容就更好了:孩子好奇心强,有探索心,厨房的菜刀不能让孩子玩。那么,可以买一些儿童玩具厨具吗?一套厨具玩具里有刀、叉、剪刀,还有各种仿真食物餐具等。,可以极大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欲。
不要压抑情绪,不要否定情绪,接受情绪,巧妙地引导情绪,看到孩子情绪下的需求,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法去满足。这套内容,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反复练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