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抱怨“我不会,我不敢”时,家长该怎么办?孩子们害怕尝试和冒险。父母应该怎么做?要知道你的应对方式决定了他的一生!
前两天,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她带着孩子去公园玩,那里有很多孩子在排队荡秋千。看到孩子们直盯着它,她带他们去排队。等了很久,终于轮到他们了。孩子们犹豫着要不要往前走,也可以理解孩子们以前没有尝试过。当时朋友是个“好妈妈”,蹲下来说:“没事的,宝贝。妈妈会保护你的。”
但是孩子看着秋千,看着妈妈,有点着急。弱者说:“不敢,走吧”。
后面的孩子们都在热切地看着。我朋友没办法,只能带着孩子走了。
有的家长会想,荡秋千很简单,我家孩子早就学会了。真的很简单,但是每个宝宝都会抱怨“我不行,我做不到。”与其五十步笑百步,不如审视孩子为什么没有自信和耐心。
帮孩子太多了
有个朋友说,孩子在生活中总爱说“我不会,我不敢”。她回忆说,她提前给孩子准备了很多东西,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孩子都不会穿衣服,会和她一起嚣张;如果你不能用筷子,就用勺子。因为没有在意这些小细节,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这个习惯。
这种问题,萧艾不止一次说过,朋友们还是不要放在心上。爱孩子很正常,过度的爱会变成负担。
直接到方法
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开始坚持让孩子自己找路,但是孩子着急了,家长就烦了,直接给孩子示范。
同事的孩子才3岁多就能自己洗澡洗头了。他们为什么这么独立?她从来不帮孩子吃零食,更不用说示范了。她打开就吃,打不开就不吃。孩子一开始会哭,后来她会想办法开几次。慢慢的,孩子遇到事情不退缩,而是享受探索的过程。
本体感受整合障碍
有的孩子胆小,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家长和老师会误以为孩子做事的态度有问题,一味的强迫,但是没有效果。其实这些情况可能不是孩子故意的,可能是本体感觉整合失衡造成的。
本体感受控制着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运作。如果失衡,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从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容易产生挫败感,事情发生时,不做就反抗。
本体感觉障碍有几种,肌肉控制不好,手眼协调不好,手耳协调不好,体脑协调不好。大脑不能很好地总结和整合来自身体的信息。错误的本体感受会让孩子动作不灵活,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经常烦躁沮丧,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是这种情况,最有效最快的方法就是进行感官训练。
当然,除了专业的训练,我们的父母应该用哪些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无能”?
很简单,就是和孩子做“同学”。最好看起来比他笨一点。
童童想学钢琴,但又怕学不了,所以不敢让妈妈去报名。为了让女儿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她自己也报了名,从最简单的五线谱背法开始跟她学。
为了和妈妈一起进步,孩子居然想出了一套独特的简单记谱法,还能画五线谱,和妈妈反复练习……
每次我们一起练琴,记不住乐谱的时候,孩子都会鼓励妈妈。
直到现在,我已经坚持了两年,我从未放弃。我母亲在业余时间学到了一项技能。
有琴童的妈妈不妨回忆一下,你是不是每次练琴都有很强的气场和指路的人?是不是孩子弹错一个音就忍不住骂:“这么简单,你怎么全弄错了!”......如果是这样,就不要抱怨孩子弹钢琴累了。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厌倦的。
因为,当人在能力不足,无依无靠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一个高大上的老师,而是一个共同努力的伙伴。
当然,有时候,孩子面对的是一件难度系数很大的事情,他们很难找到办法,所以还是需要大人的引导。
即便如此,我还是建议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要熟练地、慢慢地引出方法,而不是直接示范给孩子看。可以给线索,但不要全给。
归根结底,为人父母必须是技术性的。与其以身作则,不如退一步空把机会让给孩子。树苗会努力生长,开出你从未见过的花朵!
大部分家长走进教育孩子的“误区”,一味地给孩子做榜样,追求成年人应该追求的效率,却忽略了孩子对过程的追求。
重要的不是孩子敢不敢荡秋千、弹钢琴,而是孩子有一颗愿意尝试、愿意自主学习、愿意体验学习过程的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