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分享心理学专业妈妈的育儿心得

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分享心理学专业妈妈的育儿心得,第1张

不要过度地保护孩子,分享心理学专业妈妈的育儿心得

过度保护孩子会有什么后果?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教会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下面是心理学妈妈的育儿经验。

我曾经是一个焦虑的母亲。乐乐小时候被限制爬上爬下,怕撞到我。他怕吃的时候噎着我,将近两岁的时候就把饭砸了。带他出去前我需要下楼测一下温度,然后给他选合适的衣服。我觉得冷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加衣服,无视他反复跟我说“妈妈,我不冷”。乐乐的爸爸是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他受不了孩子的不完美:拼乐高积木不能有错,不能走弯路,水和牛奶不能洒,要吃两个菜才能有一口肉...我们简直就是一对“焦虑夫妻”。我们用了不同的方式,给他在我们眼中的“完美保护”,保护他不受伤害,保护他不受我们认为是好的身体和性格的伤害。

虽然我们给了乐乐一个我们眼中看似“完美”的人生,也为他童年的小病小磕而骄傲,但当他踏入幼儿园时,却因为一系列的适应能力问题而极度厌学,这对我们的家庭打击巨大,一度让我和他父亲充满了失败感和挫败感。是的,作为一个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我不得不承认,在自己的育儿过程中,我还没有做到完全的科学理性。这似乎是想为孩子设计“完美人生”的新父母的通病。

观察我们这边,高度权威过度保护的家长不在少数。我们总认为孩子是弱者,无法面对生活的困难。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有利的位置,照顾孩子本该自己做的事情,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为了他们好”。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多疑,没有安全感,无法忍受事情不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预期发展,从而怀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保护的孩子缺乏解决问题和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当事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的时候,只能暴躁或者无奈的逃避。因为我们的过度安排,乐乐缺乏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他进入幼儿园后,除了新环境带来的挑战和与父母分离的焦虑,还需要自己吃饭、上厕所、处理与小伙伴的矛盾。所有这些变化和挑战同时袭来,让他情绪失控。终于有一天,他在裤子里便便后,情绪彻底崩溃,我们不得不中断一段时间进行调整。

当然,乐乐的适应能力问题是极端的。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这么痛苦的过渡过程,只是在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上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相信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育儿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因为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其他小朋友的高度评价而哭闹、停学、因为玩耍过程中的失败而发脾气、因为被其他小朋友取笑而打架。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你是如何处理的?你是停止玩这个游戏/和这个孩子玩/上学,为了帮助孩子消除挫败感而选择逃避,还是给孩子动力帮助孩子勇敢面对?

培养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逐步培养和实现自己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我觉得家长需要经历三步:自己定位,感同身受,和孩子一起面对压力。

父母的取向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不是万能的,无法为孩子提供360度的保护。有句话叫“如果你经历的挫折太少,你就会感到琐碎的烦恼。”挫折和打击是人生中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放弃,让孩子突然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困难和打击。我觉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对父母有一个非常好的导向:父母应该是孩子的“过滤器”,过滤掉孩子能够面对和应对的情境,然后有意识地退后一步。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事实证明,孩子放手的时候,适应能力和能力是惊人的。同时,“过滤器”是指家长不需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人为制造困难,而需要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经历轻度挫折。

上周,在乐乐的强烈要求下,我给他买了一台显微镜。第一次用的时候,我费了好大劲才弄明白怎么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来调节焦距(生物从来不是我的强项),然后我简单的告诉乐乐,要让显微镜显示清晰的图像,在我脑子里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第二次乐乐要求看显微镜,因为我手头有点事,让他等我一下再帮他。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动。当我忙完去看他的时候,发现他已经调整好了重心,正在看。那一刻我真的惊呆了。在我的想象中,一个五岁的孩子不可能成功,但他成功了!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是给孩子提供轻微挫折的好情境,可以满足孩子自信和内心安全感的三要素:孩子与照顾者有亲密的情感联系,有机会感受到自己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完成冒险后得到满足和奖励——一个大大的拥抱。面对挫折不是体验挫败感,而是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满足感。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同理心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在挫折中经历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需要改进的是及时控制不良情绪对我们的操控,继续前行。

比如有一次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受到了小小的打击。在我为手头的工作纠结的同时,又面临着护照申请错了,需要带两个宝宝去拍新照片,快递寄回家的麻烦,却没有一个人遇到麻烦。当时我的理智只维持到接了快递员的电话,然后就控制不住了。我想大喊大叫。我能感觉到愤怒、焦虑、无助等。像野马一样在我体内崩溃尖叫。我迫不及待地冲出去。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疯狂的感觉。幸运的是,心理学方面的训练让我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我吹灭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在脑海里搜索有趣的东西。我突然觉得乐乐真的跟我以前一样,然后我就被逗乐了,然后就默默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了。我觉得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一定很搞笑。成年人面对打击的时候,可以有如此剧烈的情绪变化。我们怎样才能要求我们的孩子保持安静?

在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家长“感同身受”。认可孩子的情绪,但不一定要经历和孩子一样的情绪。虽然老生常谈,但是真的很重要。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孩子把牛奶洒了,哭了起来。那是因为他确实经历过挫折,不管在大人眼里看起来有多小。可惜我们成年人大多忘记了童年的感受,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角度去判断孩子的情绪。“这么点小事哭什么!”“你不就再倒一杯吗?哭了就回不来了!”这无疑是对孩子的第二次伤害。试想一下,当你难过、抑郁的时候,你的朋友、亲人这样和你说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可以先安抚孩子,然后邀请孩子一起把洒在地上的牛奶擦干净,再和孩子一起倒一杯新的牛奶。注意这个过程,一定要邀请孩子一起处理。如果你什么都做,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只会惹事的无助的人,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下次遇到困难还是会用哭来提醒你服他。

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父母要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不需要经历和孩子一样的起起落落。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研究发现,更焦虑的孩子往往有同样焦虑的父母。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在孩子面前哭,情绪崩溃。这时,他们似乎也变成了另一个无助的孩子。美国的科恩博士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第二只鸡”理论。他发现,一只受惊的鸡在看到另一只平静的鸡时,会很快从惊恐的情绪中恢复过来,但如果看到另一只受惊的鸡,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如果我们是冷静的“第二只鸡”,孩子会更快地从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

面临带孩子的压力

如果孩子遭遇重大挫折,比如亲人去世或虐待,建议咨询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我们这里只讨论轻度和中度挫折。

帮助孩子面对挫折,仅靠情感支持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是情绪后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他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他安慰和鼓励,在他冷静下来之后邀请他再试一次(不要逼得太紧),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一起想办法,在成功之后给他及时的表扬。

如果孩子在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反抗,请立即停止。记得第一次带乐乐去医院看牙之前,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说服他来医院,可是看到几个孩子被绑带绑在椅子上,一直在哭。电钻声和孩子的哭声让乐乐无比害怕。不管我们怎么劝他,他还是不停地哭,不得不放弃。之后乐乐就很难踏进医院一步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选择了一家离家近的私人牙科诊所,环境安静了很多。我和前台的护士聊天,陪他玩,让他放松,但是那天没有做任何检查和治疗。第二次乐乐找医生检查牙齿。但第三次,当我们没能让他躺在平躺椅上接受牙科治疗时,他开始哭了起来,似乎事情又回到了第二步。我们又从第二步开始。看了几次牙医后,他发现自己每次都很安全。最后,他让医生完成了一颗牙齿的治疗。现在,我们还是定期带他去看牙医,他也能很平静地和医生聊天开玩笑。

一步一步来让孩子面对挑战,一次只能一小步。如果反抗很厉害,回到原来的位置,给予安慰,稳定后再继续前进。当然,每个孩子的特质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充满冒险精神,有的孩子则谨小慎微。如果你的孩子是乐乐这样谨慎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是个好办法。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要有耐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31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