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过度是什么意思 教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

共情过度是什么意思 教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第1张

共情过度是什么意思教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感同身受”这个词。其实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能力,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绪,也更能理解对方的感受。我经常教育大熊猫开开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体谅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很多时候,儿子都是如我所愿的理解我们做父母的。我和老公都比较忙,经常出差到各个地方,不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凯很体谅我们,不会纠缠我要和他做什么,也不会纠缠我要去哪里玩。他承担起哥哥的责任,悉心照顾弟弟。

但其实大熊猫开开年轻的时候,对同理心的把握并没有现在这么顺畅,经常会因为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而难过一段时间;有时候,他对别人说的话特别敏感,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好。

其实这是过度同理心的表现。

我好难过

我知道在中国,很多家庭都觉得孕妇或者刚出生的孩子不适合和狗、猫之类的动物有太多的接触。所以,为了准妈妈和宝宝的健康,她们总是在分娩前把自己的小动物送走。

但是在国外,养狗的家庭很多,很多孩子都是在狗的陪伴下长大的。狗会和小婴儿一起睡觉,和大孩子一起玩球。很多家里养狗的孩子都喜欢去户外和狗狗追逐玩耍。

我的邻居有一只黄毛的大狗,大熊猫开开总是和邻居的孩子一起跑去逗那只狗。那只狗很温顺,有时和大熊猫开开他们一起玩很活泼。我能听到他们在客厅里笑着玩,感觉孩子们和狗相处的很好。

然而,两年前,那只黄毛大狗生病了。邻居家的孩子急坏了,带着父母牵着狗去看了很多宠物医生,但是也没办法。最后,他们只能把狗带回家,和它安静地度过剩下的日子。

那两天,大熊猫开开也很沮丧。他一写完作业就冲到邻居家去陪他的狗。我和老公都打不过他。毕竟跟狗玩了几年,儿子肯定会难过。

可惜那只狗熬了3、4天就悄悄走了。当时大熊猫开开正好在家做作业,还是邻居家的孩子哭着说的。凯立刻跑去看那只狗。他的身体还是热的,但是他再也不会起来和孩子们一起玩了。两个孩子一起哭成了泪人。

那天晚上,我看到大熊猫开开的眼睛总是红红的,然后我时不时地用胳膊擦一下。我家狗狗死了很多天了,总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作业做的乱七八糟,让我很难受。

于是,我告诉大熊猫开开,“狗走了,我们都很难过,但是你的悲伤持续了太久,现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你自己的生活。你应该从这些不好的情绪中走出来,而不是一直陷在这种悲伤中,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孩子的情绪起伏通常比大人更急更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情绪会逐渐平静下来。如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仍然受到之前负面情绪的影响,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脱离负面情绪的控制。

作为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接受孩子的情绪波动,对孩子耐心;其次,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告诉孩子共情是好事,但不能因为别人而让自己陷入过度共情的深渊,承担别人的负面情绪。

如何做到适度共情?

别说孩子,就连我自己也经常陷入过度共情的状态。

有时候看到一些悲伤的电视剧或者书中的桥段,会被故事中的人物所影响,对他们的经历久久不能平静;

有时候和人打交道,总想着猜测对方话背后的意思;一旦对方在对话中犹豫或皱眉,我会立刻再次开始担心。这是不赞成的表示吗?

我和一个美国的心理学家朋友聊到这个的时候,他明确的告诉我,“很多人对别人的情绪特别敏感,会解读自己得到的信息。事实上,这是过度同理心的表现”。

为了不让自己处于情绪左右摇摆的被动状态,更好地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共情能力,我整理了一些方法。

当你的孩子处于过度共情的状态时,父母朋友不妨试试这些建议,帮助孩子尽快摆脱负面情绪,保持自我情绪稳定。

为什么难过?

搞清楚原因是解决共情过度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孩子是过度移情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为了别人难过,还是单纯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感染了。

就像有一次大熊猫开开的情绪状态不太对劲,我一问才知道,是他的同桌和他的父母吵了几句,导致他那天在学校发了几次脾气,大熊猫开开被他的负面情绪传染得很抑郁。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陷入同样的负面情绪中。

别人的情绪与你无关

我们要告诉孩子,当别人发生伤心事的时候,你可以理解,可以同情。这没有错。但是在理解别人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你和他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你们的关系很好,也不用对别人的情绪负责。

我们教育孩子要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体谅他人的感受,但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你理解对方,不代表你要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我们常说,不要承担别人的负面情绪。事实就是如此。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有时候,孩子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左右,忘记了自己原本想要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明确目标。

如果孩子因为对他人的过度共情而偏离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及时提醒孩子,把共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目标上来。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就不会那么容易陷入共情过度的境地。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容易把自己代入一个悲伤的消息,久久不能释怀。这种感同身受,其实是把太多的东西带入了自己的情绪中去思考问题,过度理解对方的经历和感受。

我们在管理自己共情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健康的共情。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共情的界限,成为一个有能力关心他人、管理自己情绪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2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