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标签,家长不要随便贴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标签,家长不要随便贴,第1张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标签,家长不要随便贴

所谓的孩子的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对孩子有多重要?父母需要在孩子的婴儿期照顾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缺乏安全感会有什么影响?

关键词:安全感

“安全感”绝对是妈妈口中的高频词。各方教导母亲认真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道路专家也会对孩子的一些言行给出诊断:“这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很多妈妈也提到,在跟自己说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表现似乎缺乏安全感。

问题1:

“我孩子一岁半了。出差两周后,我没有见到我的孩子。回到家,孩子似乎对我并不热情。他冷冷的打了个招呼,继续玩他的玩具。这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吗?"

问题二:

“孩子现在2岁了。我们准备在他2岁半的时候送他去亲子班。我2岁的时候,第一次带他去幼儿园。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在那里玩的很开心,但是我的孩子紧紧的抓着我,不敢往前走。他没有安全感吗?”

问题三:

孩子2岁多,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别人抢他玩具他也不敢说什么。如果他想玩别人的玩具,让我帮他要。他不敢跟别人说他想玩那个玩具。这是缺乏安全感吗?"

在收到的家长提问中,类似的问题很多。有些人可能会把安全依恋等同于安全感。

关键词:知、感、意、行

其实孩子1岁以后,心理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过程就是知、感、意。

“知识”是指一个孩子的认知,他知道什么,知道什么;

“亲情”是指一个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及除了恐惧之外,是否已经发展出其他明显的情绪表达;

“意义”是指孩子的意志力,他能根据情况做出的策略,他得出的结论,表现出来就是孩子的行为。父母需要通过孩子的外在行为来推断其知识、感受和意图的内容。

一个3岁以下的孩子,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遇到陌生人,玩耍,做从未经历过、从未见过的事情。他能得出什么策略,能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做出恰当的反应是非常困难的。

孩子的认知、知识、经验都是一点一点增加的。3岁前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恐惧,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而产生的困惑。因此,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退缩可能并不完全是恐惧,更谈不上缺乏安全感。

家长可以根据我总结的五个“不”来分析孩子的行为。

关键词:不不不不不不

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不会”、“不敢”、“不愿意”、“不想”、“不能”。

分析问题1:

妈妈出差两周回来,非常想念自己的孩子,急切地跑去跟他们打招呼。孩子才一岁半,家里肯定还有其他赡养人。不然母亲不会一下子离开两个星期。

因为母亲已经上班了,孩子们此时对众多养育者之一的母亲并不是特别依恋。大多数1岁半的孩子对主要养育者并不那么依恋。

孩子这个时候可能玩的很开心,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但并没有妈妈想象的那么热情。这种情况,很明显是母亲想多了,和孩子有没有安全感没有关系。

分析问题二:

真的有可能孩子在参观亲子班的时候会有点害怕,但是这里的害怕不是安全问题,更多的是源于一点点的迷茫。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地方,这些人在做着他们从未见过的事情。

孩子的内心活动更可能是这样的:“他们都是这样玩的。一方面被吸引,想过去玩,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玩,进不去。在这样复杂嘈杂的情况下,我应该先做什么?”

这种情况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认知和体验,处于“不能”“不能”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连亲子班级活动都不想参加。如果家长再催孩子:“去,玩这个!”然后孩子会更多的表现出“不,我不去,我不想去!”家长看到听到,会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敢玩,因为缺乏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安全感标签,家长很容易就能给孩子贴上。

如果家长没有给孩子贴上“安全感”的标签,而是看到了孩子的无能和困惑,家长可以从如何教孩子玩耍入手。可以亲自示范怎么玩;或者先和孩子玩,吸引其他孩子;或者自己和其他孩子交朋友,然后给孩子介绍过去,等等。

家长也可以评价孩子的年龄和表现。如果孩子真的不愿意参与,挑战太大,那就不要强迫他们玩。

从这个回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溢满的安全感的说法会误导家长的判断,反而掩盖了事情的真相,耽误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

分析问题3:

2岁以上的孩子不敢抢玩具,和其他孩子商量着玩自己的玩具。只要家长能设身处地的站在一个2岁孩子的位置去思考,去感受和想象他的力量,他的经历(在家里,可能更多的是别人让着他)。孩子抢了他的玩具,暂时不会拿回来,也不知道怎么跟对方说我想玩你的玩具。这个太正常了,贴上标签不安全。

在这里,我们需要妈妈仔细观察和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你想象中的反应?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吗?还是需要跟孩子解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怎么处理等等。

学会分析孩子,不要给孩子贴上错误的标签

我咨询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下我会问她“你觉得孩子没有安全感吗?能说说具体表现吗?”在母亲描述了孩子的具体表现后,我用上述的知、情、行、五不的标准来分析。

希望妈妈们能学会这样分析,看看自己的孩子当时没有做某件事或某件事是因为不能、不敢、不想、不想还是不能?

如果父母稍微细心一点,敏感一点,基本就能看穿孩子行为背后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帮助孩子,还是了解孩子,都要有一个更准确更接地气的依据,而不是用一些空为首的似是而非的理论,给孩子贴上一些莫须有的标签。

很多家长反映,某著名专家提出安全感理论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多陪陪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得自闭症。自闭症,现在被称为自闭症谱系疾病,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也被认为是由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引起的。然而,到了80年代以后,就没有人再提这个论点了。自闭症谱系疾病是由基因缺陷引起的,这是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共识。担心孩子安全感,尤其是孩子自闭症的家长可以放心。

注:本条适用于0-3岁儿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25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