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才是自私。”
很多家长都坚持这个原则,在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用一种近乎命令的语气让孩子知道如何分享玩具。
但是分享就像“交玩具”那么简单吗?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Grant)在《给予与索取》(GiveandTake)中考察了两类人在职场中作为给予者和接受者的表现,发现表现最好的是给予者,表现最差的也是给予者。
进一步调查发现,有两种给予者,一种是给予者只为他人谋利,盲目付出,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利;另一种付出者在互利和付出之间找到了平衡,可以利人利己。后者不仅在职场上表现出色,还学会了分享的智慧,对人生大有裨益。
所以,分享是一门深刻的必修课,是一种值得深思的人生哲学。
让孩子“交出玩具”的强制动作如何完成?
分享背后的同理心、物权意识、权利,是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引导的观念。
那么在孩子不会分享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分享观念呢?
1。建立孩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
总有些事情是父母决定不了的,孩子需要有自己的选择。孩子选择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当别的孩子想要手里的玩具时,家长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思考:如果你给他们,他们会开心吗?
或者:如果你不给,孩子失望而归,你愿意看到他这样吗?
通过理清彼此的感受,孩子会明白“分享”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会自己思考要不要分享。就算这次没学到,下次也会再去衡量别人的感受。
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发自主的分享行为,比强迫他们一次性分享要重要得多。
2。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S2/]
有人认为,有了“物权”意识,孩子会更加自私,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
但事实正好相反。
一个很早就知道“物权”的孩子,会对自己的东西更有安全感。他会明白借给你不代表就是你的。东西的主人是自己,所以不介意别人玩一会儿。
而如何培养“物权意识”?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要在说话的时候强化“我的”、“你的”、“他的”这些词,还要帮孩子确认孩子和父母在家里的所有物。在公共场合,明明这里的东西不比家里的好,也不能乱拿乱损坏。
知道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孩子会更看重“分享”。
3。保护孩子说“不”的权利[/s2/]
亚当·格兰特在《给予与索取》中说:学会识别只知道索取的人,并对他们说“不”。
父母要告诉孩子,付出是有底线的。如果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你不愿意也可以拒绝。分享不是给予,分享不是付出,而是一种在付出和互利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
保护孩子说“不”的权利,在孩子愿意分享的时候表扬孩子的品格,逐渐内化为孩子自发自觉的分享智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