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难,教育孩子更难。
父母在给宝宝喂奶的路上好不容易顺利通关,又要开始面对各种宝宝早教问题了。
可怕2、恐怖3、孩子年龄越大,越难管教。好像每天都要吐血300回合...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的棒子教文化。
打孩子是正确的管教方式吗?对孩子和大人有什么影响?先来听一个故事。
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哭,可能是因为不想上幼儿园。
在我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分离焦虑的体验期,不愿意和父母分离,拒绝卷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是完全正常的。
母亲的丈夫生气了,冲着孩子的父亲吼道:“你不管!」
孩子爸爸挺有执行力的。他抱起孩子,把它放在自己的腿上,拍了拍他的屁股。
哭声戛然而止。全车沉默了漫长的三秒钟后,孩子的嘴里喷出了一声爆炸般的哭声。孩子的妈妈更生气了,说:“你怎么能这么管孩子!”我小声对身边的老婆说:“根本不是烟斗,是打架。」
打孩子。真的是为了他好吗?
在很多人眼里,体罚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管教手段,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虽然管教可以促进行为的塑造和品质的培养,但是体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提供任何引导性的帮助。
管教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知道“该做什么”,“打孩子”充其量只能让孩子知道“不能做什么”。
抛开那些有暴力倾向,通过暴力发泄情绪的父母,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打屁股是父母证明自己在教育上并非“无能为力”的终极底牌。
作为一个父亲,我完全理解做父母的很多时候是挺无奈的。
当方法用尽了,好话说了,孩子还是不按我们想让他做的去做,暴力就可能成为最后的手段。
父母总是为自己开脱:“我确实打了他,但我不是为了他好,好吗?但这并不构成打孩子的理由。
原因很简单:你以为“打孩子”可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但其实“打孩子”会带来巨大的身心健康风险。
身体和心理伤害
暴力必然导致身体伤害。
孩子可能要带着红肿的眼睛、明显的淤青和伤痕进入学校、操场等社会环境。身体上的疼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但是结疤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困扰。
孩子非常在意自己在自己小圈子里的形象、表现和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被打会影响朋友、同学甚至老师对他的评价,也很可能影响他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视他的自尊和自我认同。另外,在公共场所打孩子——尤其是对孩子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比起心理创伤,身体上的痛苦不算什么。
有研究发现,一些在公共场合被父母殴打的孩子会出现类似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这种症状主要是由爆炸伤引起的,还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如极度抑郁、社会排斥,甚至自杀和自残。
“体罚”的恶性循环
对于一些不幸的孩子来说,被打在我们公司已经是家常便饭空。他们的父母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纪律。
无数研究表明,在有“打孩子”风气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多重要的心理指标都受到影响。他们的自尊倾向较低,而攻击性、失落和焦虑倾向较高。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持续的被打恐惧中,他当然无法获得长期有效的安全感——他自然会变得焦虑、敏感、紧张,渴望保护自己。
也许正是因为缺乏稳定的情绪状态,这些孩子在智力、学业水平、注意力水平的发展上往往有所欠缺。恰恰是这些不足,容易导致他们重新陷入“挨打”的恶性循环。
你表现越差,挨打越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体罚已经完全失去了任何纪律性。
与此同时,童年的惨痛经历并不仅仅影响到童年的岁月。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发现,儿童在童年时期被打的次数越多,长大后就越有可能出现物质滥用的问题,比如吸烟或酗酒;主观幸福感的平均程度普遍低于同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中,如果一个女孩仅仅因为自己的性别而遭遇暴力,很可能会对她成年后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受害者不仅是儿童
可能很多父母打孩子是出于自己的“爱”。
但是在小孩子眼里,打架就是打架,基本上跟爱不爱没关系。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像大人想的那样,知道长辈的良苦用心。一般来说,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是积极的,所以会粘着父母,拥抱,亲吻。
暴力是对这种积极情绪的直接否定,严重削弱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原本充盈的吸引力。
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尤其是学龄儿童的家庭暴力,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也会直接导致更多的问题。
比如孩子会拒绝和父母交流,对父母撒谎,渐渐对父母冷漠。
况且“打孩子”会影响其他关系——不要以为孩子是打孩子的唯一受害者。
受害者也可能是孩子的父母:
很多研究探讨了“打孩子”的夫妻之间的关系,发现越爱打孩子的夫妻,他们之间打架的频率越高,因孩子产生暴力分歧的可能性也越大。
也有可能受害者是孩子的孩子:
很多小时候被父母打过的人都会说:“我以后再也不打孩子了。”但是,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成为父母后,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用体罚来教育下一代。
孩子和家人都不一样。有的家庭感情亲密,有的家庭“比较瘦”。因此,从科学统计的角度来看,上述不同症状并不是“打孩子”的绝对后果。
不过,也不要放心。上述风险与家庭中对孩子的暴力行为高度相关——并不是因为孩子够“皮”,就可以不加控制地打骂。因为我们不能给这些人一个“我是为你好”的面具,掩盖了它为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埋下的巨大隐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