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位家长在微信后台留言说:
“我家孩子三岁了,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她会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吃饭睡觉都很好,上课很认真。她不用担心,但是在家里很不听话。她总是迟迟不告诉她吃饭睡觉做作业。她生气了,还嘴。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引申到,如果孩子在家里和外面表现不一样,该怎么办?归根结底是孩子行为规则的不一致。
换个说法,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差,但在家里很乖。我相信这位家长也会感到沮丧。
▼02。比起发脾气,顶嘴,在家欺软怕硬,在外软磨硬泡,这种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的行为问题更让父母困惑。
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会说谢谢,欢迎,礼貌的跟来访者打招呼,到了外面却一句话都不说,让父母很尴尬。或者,当他们回到家,他们会哭着要一个小玩具。或者,让他们当着客人的面背20首古诗,他们一首也背不出来。这些都是一个。
这就好比父母知道孩子在家乖,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在其他任何场合也会乖。知道孩子能背300首唐诗,他会觉得让他在别人面前背一两首也是得心应手,于是对孩子的行为有了有理有据的估计和期待。一旦他的孩子的行为偏离了这种预期,上述这位家长就麻烦了。
▼03。为了产生这种差距,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儿童的行为规则不一致。
根据心理训练师叶壮的说法,这是孩子对真实正确的情感体验的追求。为什么幼儿园的“乖”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称赞?因为这个东西是“对”的,在社会群体中对别人好,大家都好。
同一个家庭也是一个社会小群体,相处起来需要nice。所以我回到家,我的孩子就变成了一个恶霸。我应该吗?我们肯定会觉得不应该。
但是每个人都有情绪,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孩子在家不开心怎么办?表现在脸上,拒绝和你交流,不听你的指令(叫孩子去睡觉,他不睡),这种行为肯定会惹恼一些家长,他们觉得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所以当父母粗暴地给孩子贴上调皮的标签时,孩子自己的情绪体验得不到理解和缓冲,反而被否定了。然后他们肯定会用各种方式对抗这种不好的感觉,哭,摔东西,还嘴。
我们口中的“小霸王”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不是的。
当孩子被欺负的时候,他也生气,哭,不知所措,然后用自残来威胁父母——他/她也不开心,他也难过。他还流着鼻涕和眼泪。这孩子绝不是为了当恶霸的快感而恶霸。
是因为他的感情经历不真实。我不开心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安慰和理解吗?为什么不顾我的情绪感受,直接跳去刷牙睡觉?我怎么会有心情?如果我不去,我会被批评和否定。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宝宝生气了)
▼04。这样问题就简化了——开心点,难过点,给孩子表达与现状相匹配的情绪的权利。
而孩子一进家门,就成了“恶霸”。有时候不是坏习惯,也不是心情不好。可能是对情况的错误解读导致的问题。(孩子可能看到别的孩子很霸道,他身边会有很多人,以为自己很喜欢他。)所以他们也表现得很霸道。
所以,孩子在家欺负不是问题。只要家长能够接受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与现状的不匹配,然后加以引导,问题不大。
如果你简单粗暴的认为孩子真的在耍花招,强求就问题大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