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的矛盾愈演愈烈。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一普遍问题,边肖给大家讲两个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少一些孩子教育的障碍。
母亲没收孩子手机后
小武的妈妈上周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因为他沉迷于此。前天和孩子出去,看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但我妈在车里等了六七分钟,不见他回来,就下车去小吃店了。
孩子在商店的一个角落里玩智能手机。他一看到妈妈进来,就赶紧把手机收起来。
问他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的说是向同学借的。因为之前母子俩因为手机发生过很多矛盾,我妈也没逼他交,就告诉他——尽快还给同学,以后不要再找同学借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说孩子没有手机玩。我们的孩子迟早一定会从外地拿到手机,用他的方式去玩。
借用别人的玩法——消耗自己的时间、情绪等。,以取悦来换取建立社会关系;
偷别人的戏——在别人不知情、不注意的情况下拿走别人的财物;
偷别人的乐——“欺负”别人以损害德行和良心的方式获取财物;
收礼玩——接受别人的礼物导致了对“被爱”的重新定义。
孩子沉迷手机,
父母强制禁止可行吗?
近日,家住广州的梁先生尝到了恶果:儿子一怒之下将价值180万元的古青花瓷碗打碎!
他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最近更是沉迷其中。无论是在路上,饭桌上,还是在床上,他总是低头玩游戏。
无论父母怎么劝,小豪就是不听。梁太太经常对梁先生唠叨,希望父亲能解决这个问题。
梁先生趁着小浩睡觉,禁用了儿子手机里的所有游戏。
第二天,小郝发现游戏被点开了,却无法玩了。以为手机坏了,他立刻狂躁起来,把手机摔在地上,跺了两脚。
妈妈上去制止,小豪又拿起桌上的遥控器,扔了出去,砸向青花碗。碗突然破了。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有两种家长:
一个是严厉的家长。就像上面的梁先生一样,没收手机或者卸载游戏。如果孩子偷偷玩,会被骂。
一个是弱势家长。父母忍不住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这两种做法危害都很大。
第一种,父母看似赢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其次,孩子没有机会培养自律的精神。他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每当家长说“不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一碰游戏就不放过,一有机会就玩。
第三,家长监管的成本很高。一不注意,你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就会被孩子发现,孩子很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学会如何通过发脾气来控制父母,如何让父母有负罪感,如何向父母抗议。
这些孩子往往容易冲动,任性,不可控,不守规矩,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合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问题吗?
面对父母的禁令,孩子不会“坐视不管”。他们在快速成长,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所以,一定要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认识,否则,我们会犯的错误要么是“掩耳盗铃”,要么是“自欺欺人”。
很多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有拥有智能手机的欲望了。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界的奇妙好奇。
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大,它也是孩子对未来生活建立信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的孩子可以完全真实地发现,同龄人中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和没有智能手机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在玩游戏方面,在人际优势方面也是如此。
在获取广阔世界的新知方面,在对当前社会热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面,尤其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时代偶像信息方面,差异更为突出。
这些差异的存在,就意味着孩子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差异。
可见,我们是否和孩子一起玩手机,已经完全影响了孩子是否有手机玩。在这件事上,我们玩不玩,只能告诉孩子,我们是否足够爱他,尊重他,信任他。
但是我们无法达到控制孩子接触手机的目的,甚至无法实现对孩子思想活动的控制,也无法实现对孩子学习哪些知识的控制。
限制孩子玩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做?
实践证明,事先约定比当时的处罚更有效,更容易执行。给你提供一个让孩子沉迷手机的妈妈的好主意,就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关于法律的三条规则”:可以玩游戏,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你违反了它们,你就得承担违约责任。这样谁也不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式。
和孩子一起“制定三大规则”有什么好处?
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孩子在完成协议时会更有动力,成功率也更高。与父母强加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计划是自己的主意,他有更强的动力去实施自己参与的计划。
和孩子订立“约法三章”需要注意四点:
1。明确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每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小时。写完作业一定要玩手机。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且易于衡量。
比起“每天玩手机不能太久”,“每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小时”更容易衡量。具体明确的目标,让孩子更容易操作。
2。要明确说明孩子完成协议能得到什么,不完成协议会失去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少说“不”,多说“是”。比如:“你履行约定,就可以去看电影”,而不是说“你不履行约定,就不能去看电影”。虽然这两种说法意思相同,但如果一个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协议要写好,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让孩子和家长随时都能看到。
当孩子已经完成约定,即使是阶段性约定,家长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孩子不履行约定,违约责任也要绝对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协议就完全没有约束力。
4。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约法三章》中的“约”字。
在达成一致的过程中,要尽量去了解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要把“同意”变成父母单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必须建立在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否则,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内容多么正确,对孩子的未来多么有价值,都很难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期望,对孩子的成长有真正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