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之前,很难对交流有反应,但两岁之后,对交流总有“不”的反应。这是两岁前后和熊娃交流的“伤心”经历。我们来看看父母是如何和两岁的孩子沟通的。
大家一直在学习职场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其实我想说的是,和两岁孩子的沟通技巧真的很欠缺。还得自己慢慢摸索总结。好在过程不差,结果也不差。渐渐地,我和两岁左右的孩子交流已经有点自如了。最近回想起来和羊交流的时候总是用这些句型:
1。你需要吗...
“宝贝,你要刷牙了。”
“宝贝,你要换衣服了。”
一般来说,他要做的事情我都是这样和他沟通的。这种肯定句比问题“好吗?”以及“好不好?”因为这没有给他说“不”的机会。即使他会说“不”,我们成年人在沟通中也会更有底气:我不是在和你商量。我说的是你需要做的事情,你每天都会做的事情,我不让你选择做不做。
如果你对他说:“宝贝,我们刷牙好吗?”“宝贝,我们换衣服好吗?”然后准备好他会用“不”或者100%的“不”来回应你,然后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他了,因为你让他做出了选择。两岁左右,说“不”是孩子的本能。有时候即使他知道应该做,即使他想做,他也会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他在学习做选择,即使选择不是他想要的。所以很多时候,他说不,我就顺着他的意思说“好吧,那就不喝水了”。他会马上改变主意,说“喝水喝水”。
一般来说,我会选择他喜欢做的事情,告诉他好不好,比如“我们去游乐园好吗?”他会马上答应。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和我在交流过程中的合作。
2。一点都不好玩!
当你的身体技能提高了,你就要开始各种恶作剧:你要掀起浴室前的垫子,把脸盆弄得格格作响,把书撒得满屋都是,把水倒得满屋都是,把饮料瓶使劲往地上扔,用舌头舔地板...他每次恶作剧都很开心,但对于一些不得不设置的事情,我还是不能让他任性。
我该给他设个什么界限,让他不任性?现在我的标准很明确。我用的是“三不”原则:第一,不干涉,不伤害别人;2.不破坏环境的废旧物品;第三,不要伤害自己。
比如他敲盆,是不允许的,因为干扰了正在睡觉的家人。我会跟他说“不好玩”,把盆收起来。
比如,乱扔他用过的纸巾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样会污染家里。我会告诉他“这不好玩”,然后引导他把纸巾扔进垃圾桶。
比如他用舌头舔地板,那肯定是不允许的,因为会伤到自己。我还是会对他说“不好玩”,去接他。
不仅孩子容易对父母说“不”,父母也经常对孩子说“不”。就像《大卫,不》里的妈妈,她总是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且我很少跟他说“不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因为我感觉他不会听。我感觉他做这些都是因为他觉得好玩,希望我能回应他的所作所为,意思是让我有所反应,所以我会直接用“不好玩”来回应他,希望削弱他对某件调皮事的兴趣。
当然,如果他真的捣蛋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我也会尽情的和他玩,我会告诉他“这很好玩”,会让他很开心。为了避免交流的极端化,我们不应该总是抑制孩子的兴趣。适当的肯定是为了让否定更有说服力。
3。如果…………
小时候乖乖跟我们玩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导致各种不配合的情况。要想顺利把事情做好,就得巧妙地使用一些“威胁”。所谓“威胁”,就是不要通过我们父母的权威强迫他妥协,而是提出他这样做的后果(通常不是他想要的后果),让他做出选择。
羊刷牙的时候,爱把刷牙的水倒掉。因为不会吐水,基本上我都是用能喝的水刷牙。有一次记录说刷完牙要去拿三次水。但我抓住了他的弱点。他不喜欢用浸过牛奶的温水刷牙,但他喜欢用清凉的白水刷牙。刷牙前或者他要倒水的时候,我就对他说:“宝贝,你把这水倒了,妈妈就去弄热水来给你刷牙!”试了一次,他就明白我的意思了。下一次我提醒他,他不敢倒水,因为他不想用温度更高的水。
我沟通的目的就是把发展趋势摆在他面前,让他知道后果,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做。如果他听话,我会奖励他倒两杯水(别提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爱倒水)。如果他还是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很抱歉,但是我也很坚强的在执行我预测的事情。就算他会哭,至少他会知道妈妈的话不只是话。在羊眼里,我真的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妈妈,我说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更容易接受我的话。
4。你必须...在你能之前...
两岁的孩子有一个年龄特征,只关注眼前的需求。因为这个特点,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收玩具,喝牛奶,刷牙,洗澡,都是一套流程。他总是逃避收集玩具和喝牛奶或刷牙洗澡。比如他洗完澡回到床上想看书,就不想穿衣服喊着看书。比如妈妈饿了,要吃早饭才能和他出去,他就会坚持让她不吃早饭陪他玩。不是他自私,都是因为他只关注眼前自己想要的,而对于人和事,他更关注的是事。
不能让自己的脾气占上风,我得想办法和他沟通。
“你得先把玩具收拾好,才能喝牛奶。”
“你应该先刷牙再洗澡,不然衣服又会湿的。”
总的来说,他能听,但是执行力不够强。他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提醒,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
那么问题来了。一定要有这么严格的顺序吗?你就不能变通一下吗?可以,只要你确定以后的沟通。比如你想先喝牛奶或者先收集玩具,那他就更难先喝牛奶,然后再收集玩具。不说手上丢了一张王牌,你可能要花更多的精力让他把玩具收起来。“先苦后甜”胜过“先甜后苦”。
5。读完最后一本书后,我们关灯睡觉
你有没有尝试过一本接一本看绘本停不下来的情况?如果没有限制,即使孩子困得睁不开眼睛,他还是会一直让你给他讲绘本,因为它们不会停下来,这种持续的状态让他有安全感。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停止,并在适当的时候停止。不要等到孩子透支了无限次才“再拿一份”才收手。那时候你的状态和孩子的状态都不会很好。
由于下班回家比较晚,晚上洗完澡就没有太多时间看绘本了。一般可以看三本左右。所以看完两本书,我会提醒他我们要关灯睡觉了。羊会说:“再看一本书!”我跟他说:“好吧,看完最后一本书我们关灯睡觉吧!”达成协议后,我再打开。看完玩完,我就把话题转到羊是不是应该自己关灯。他让我带他关灯,然后就顺利上床睡觉了。
如果他坚持要再看一遍,他不能妥协。他说他想关灯就关灯。关了灯,回到床上,抱抱他拍拍他,然后开始唱歌,他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当然,我们说“最后一次”和“最后一本书”,要注意时机,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时间,要提前通知他。这样他的反抗就不会那么强烈了。
6。听说羊可以穿裤子!
沟通最好的结果是引发孩子内心的驱动力,配合完成某件事。我曾经把羊比作穿裤子的羊,他不配合就不喜欢。反正我自己也不可能给他穿上裤子。况且羊爸爸也不行,因为我们不忍心用太大的力量伤害孩子。但是,如果他愿意穿裤子,甚至是自己的裤子,事情就会变得简单顺利很多。
吃了他自己裤子的甜头,我总是用戏谑的口吻说:“听说羊可以穿裤子!”他立刻翻身坐了起来,开始聚精会神地穿裤子。当他穿裤子的时候,我可以清理浴室。有时候两只脚塞到一条裤腿里,我们就取笑他说:“羊穿裙子了!”他越是越过音乐。
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诱导他的内在驱动力,让他心甘情愿地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屈服于我们的威胁和利诱。事情处理起来会简单明了很多!这其中的关键是你对孩子的兴趣了如指掌。比如他自己喜欢穿,你要实现;比如他喜欢自己关灯,你要意识到。比如他喜欢洗完澡走回床上,你要意识到。对于孩子喜欢事事亲力亲为的阶段,与其强制,不如跟随他。至于做得好不好,现阶段,真的不重要。
7。妈妈爱你!
“妈妈爱你!”这句话是我最常用的句型。一天要说很多遍,也说不够。早上出门,我抱着他说我爱他;吃完早饭,我会拥抱他,说我爱他。换衣服的时候,我会抱着他,说我爱他;当他醒来,躺在我身上,我会抱着他,说我爱他;当他因为出了事或者做错事被惩罚而哭的时候,我会抱着他说我爱他...我真的很爱他,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我心中的爱。我需要让他知道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永远爱他。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我坚决不说很多不该说的话。比如“你不乖,你妈就不爱你了!”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说这话。任何时候,在处理孩子任何棘手的事情时,都要做到人和事分开。这就是为人母的做法。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会因为孩子做的错事而生气,而不是因为孩子本身。把人和事分开,就可以和孩子很好的沟通事情。
不管羊多调皮,不管我多生气,只要我抱着他,我就能立刻静下心来,和他好好谈谈:“妈妈很爱你,但是你那样做是不对的。”我有责任让孩子有安全感,和我沟通,而孩子最安全的环境就是妈妈对他的爱。这种说法,如果放在传统出身的家庭,肯定会被批评为“撒娇”。因为这种偏见,我们的父母很少对我们说“爱”。他们羞于说出来,更怕情绪的任性表达会让孩子忘记规矩,无法无天。其实爱情不应该这样曲解。爱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不应该成为溺爱孩子的挡箭牌。爱和规则的关系应该是统一的,不是矛盾的。孩子会被宠坏,不是因为你的爱,而是因为你没有和他一起遵守规则。
其实我跟杨洋说过的句子远不止这些。我的梳理只是提醒自己多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少说有用的话,注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