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孩子显然是个话匣子。当他和朋友在一起时,他可以谈一整天,但一旦回到家,他就变得沉默寡言。他向他提问,随口嘀咕,最后说了几句,才以“算了,我不跟你多说了”结束对话。这让家长很困惑。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愿意和我们交流?看完下面的漫画,你可能就知道答案了。
他说他在听,但实际上他心不在焉。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视和手机。作为一个孩子,你会感到沮丧和气馁。于是孩子干脆“算了”。久而久之,他选择了“闭嘴”。
试试这个: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和他们感同身受。
当孩子告诉你一件事的时候,放下电话,离开电视,停止家务,认真倾听,用全神贯注代替心不在焉。
只有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真的在听他说话,他才会更愿意告诉父母自己的难处和感受。
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父母的疑问、批评或建议会打乱孩子的思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谈事情、思考问题,所以最后一句话就是“别烦我!”
试试这个:
你可以用“哦……”“嗯……”“没错……”去回应孩子,让你只能参与,不能干涉。让孩子先说完。
一方面表现了父母的关心;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打断孩子的情况下,帮助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寻找解决方案。
孩子难过的时候,你说不要难过;孩子哭,你说别哭;紧张,你说不要紧张...
你会发现,试图用这样的话来摆脱孩子的不良情绪是没有效果的。我们态度再好,孩子只会越来越难过。慢慢的,孩子难过的时候就不想告诉你了。
试试这个:
不要否认孩子的感受,而是要告诉孩子,接受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听到自己的感受被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从你嘴里说出来,心里会非常欣慰和感激。
知道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内心,更容易向父母敞开心扉。
当孩子想要一些他们没有的东西时,我们通常会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没有。但是你越解释,孩子越不听。你觉得孩子不讲道理吗?
试试这个:
不用解释,用幻想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其实有时候孩子就是需要被理解。当他们对某样东西的渴望被理解后,他们就能更容易地接受现实。
其实比语言和听力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是真的对孩子感同身受,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慢慢的,孩子的心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只有认真倾听,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感同身受,孩子的心灵才会被触动,良好的亲子关系才会建立。
按照漫画中描述的四种技巧,不断练习。你会慢慢靠近孩子的心。是的,我会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的真实感受,担心孩子有话对你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