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孩子自杀,这句话父母别再说了!

又一个孩子自杀,这句话父母别再说了!,第1张

又一个孩子自杀,这句话父母别再说了!

明代朱允明的读书笔记里有一句话,叫“善察人者察己,善察己者察心”。

这其实和养孩子的原则是一样的。养孩子的前提是先观察自己,提升自己,虚心学习,而不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没有过错,无可指责的君主。

其实没有人没犯过错误,只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反思。

1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就叫故事的主人公小a吧。

小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玩得太疯,家里丢了一串钥匙。于是,父亲大怒,把他臭骂了一顿,讲了一大堆理由。之后,他还要求小啊在半小时内找到钥匙。

实际上,小啊之前已经在箱子里找了很久,当然他又找不到了。于是,父亲让他站在楼道里罚站。

黑暗的走廊和闪烁的感应灯让小啊非常害怕。过了很久,他的邻居终于把他送回家了。

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但戏剧性的是,几年后,爸爸也丢了钥匙。

爸爸漫不经心地对小A说:“奇怪,为什么我找不到钥匙?你可以明天换锁,孩子。”

这样一个故事,看似说起来容易,却出现在“什么最伤父母心”的标题下。也许父亲永远不会意识到,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儿子是如何封闭自己的内心的。

2

“为什么,他永远是对的,我什么都做不好。”这是很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都会大声喊的一句话。

而父母的回答往往是:“就因为我是你爸爸/妈妈”。

还有一个小段子,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父母在能说得太好的时候和你“讲道理”,不能说的时候和你“讲伦理”。“天下无不有父母”这句话,似乎成了父母的“纯真金牌”。

而很多家长也坚信,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是孩子有错,他们不需要反思和纠正自己。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高考结束后,小思跳河自杀,在QQ空留下了数千字的“遗书”。

小思在遗书中抱怨说,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无缘无故地打骂,因为吃饭打嗝,因为吃菜的姿势不对,还因为考试考了98分。

总之,父亲为所欲为的标准,也是他挨打的标准。

不仅如此,思的父亲还经常攻击思的自尊心,总是用自己的思维逻辑给思说教,思对此的总结是“套路老,不深”。

最终导致小思决定自杀的导火索是,他和跑城乡公交线路的父亲卖票时,小思问他父亲要不要给他钱,又被父亲骂了一顿。

于是,小思的情绪彻底崩溃,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不知道,当悲剧发生的时候,小思的父亲面对孩子的遗书,是否能意识到,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他给了孩子怎样的痛苦和无助。

而孩子最终选择了自杀。真的是因为他的软弱才逃避,还是因为家庭把他一步步推向绝望?

3

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或多或少有一种“避免自我否定”的本能。

人通过这种本能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感。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本能会更强。

这说明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总是坚持自以为是的父母,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也可能遭遇不被认可,不被关注的痛苦。

这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会让他成年后如惊弓之鸟,需要在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中不断地为自己辩护。

然而,这种对“正确”的坚守,却疏远了最亲密的亲子关系,甚至让他们形同陌路。

父母和孩子,说到底,只是能够长久携手同行的“有缘人”。

在生命的轮回面前,孩子和父母是那么的平等。他不是因为你,更不是被你拥有。

孩子不是来实现父母的理想的。当父母用各种威胁逼迫孩子走上一条他们规划好的路,这种爱就变成了占有。

在央视前段时间发布的纪录片《镜子》中,不止一个有叛逆行为的孩子哭诉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实施的密不透风的“管制”。

当孩子辍学、早恋、沉迷网络游戏,甚至暴力打骂父母时,父母会觉得很奇怪。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都很清楚,这是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

他们的父母往往在早年缺乏对孩子的陪伴,未能建立起足够亲密的亲子关系,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却在孩子的成长期对其保持严密的控制。这种对亲密关系的透支导致亲子问题,迟早的事,不可避免。

4

父母是人一生中担任时间最长的角色之一。

做好这个角色需要我们的反思,也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不断成长进步。

给孩子更高质量的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平等尊重,孩子也是规则的监督者

前几天在表哥家看到这样一幕。

小侄子因为调皮被表哥打了一巴掌,小的哭的死去活来。表哥没好气地问:“怎么,我委屈你了?”

小侄子倔强地仰起小脸说:“妈妈撒谎。你说不准打,你还打我!”

表哥突然愣住了。

之后表哥给小侄子道歉,小侄子很快原谅了我妈。

其次,建立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基础

的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只有以身作则,执行和孩子一样的一套行为标准,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心悦诚服地遵守规则。

爱情不过线。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在很多家庭中,会出现典型的“倒错现象”,即“父母双方都关心孩子,孩子关心家庭。”

父母给孩子设置一个跑道,然后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不能容忍任何错误。而孩子关心的是整个家庭的稳定和幸福。

我的一个好朋友小美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每次在她和丈夫发生激烈争吵后不久,她的女儿就会非常聪明和懂事,并小心翼翼地取悦她的父母。

当孩子卷入父母之间的关系时,他本能地认为“都是我的错”。

“划定心理界限”是每个家庭都要做的事情。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生活,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理想。

父母的感情问题,不要向孩子倾诉,不要排队,不要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更不能认为孩子年纪小,就拿他们当出气筒,挡箭牌等。,把外界积累的负面情绪随意发泄在他们身上。

爱的补充,给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小年纪,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是孩子一生心理营养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足够的重视,获得安全感,得到表扬和肯定,把父母当做心中效仿的榜样。

正常情况下,父母需要在孩子7岁之前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心理营养。但错过这个年龄,不代表父母就无所作为。

缺乏心理营养的孩子,总是在等待父母来弥补缺失的爱。

还没学完这些课的家长,还是需要把孩子当成幼小的婴儿,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心路历程。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一生自信的来源。即使面对风雨,也有一个可靠的港湾。

没有得到父母肯定和认可的孩子,长大后会渴望追求,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缺乏榜样的孩子更容易迷失人生方向,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

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8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6
下一篇2022-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