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来越磨蹭

孩子越来越磨蹭,第1张

扎心,孩子越催越磨蹭!

“几点了?穿好衣服起来!”

“几点了?别玩了,洗手吃饭!”

“几点了?你还不赶紧写作业?”

“几点了?还不赶紧睡觉!”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对这些场景“很亲切”:起床、吃饭、写作业、睡觉,几乎成了每天必须做的“基本流程”。焦虑的父母有时不得不上演“狮子吼”来让他们的孩子迅速行动。我以为几次之后孩子会有所改变,但是我发现我越催他,我越拖。于是,催促的声音越来越大,消耗的能量也越来越大。

“磨蹭”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混日子的习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普遍。据调查,“混日子”的问题容易出现在学龄前儿童(3-6岁)和学龄儿童(7-12岁),尤其是学龄儿童(7-12岁)。

其实,根据精神分析大师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学龄儿童(7-12岁)有心理发展的任务——获得“勤奋”,克服“自卑”,体验能力的实现。事实上,克服“混日子”的习惯是获得“勤奋”的过程之一。在这个阶段,他们往往会与“混日子的习惯”作斗争,但父母的催促却适得其反。

孩子磨蹭的其他原因

1。你孩子的气质可能和你“不匹配”。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形状。父母是一个,孩子是另一个。有时候你认为的“混日子”是来自于你和孩子气质的不适应。在心理学中,人与生俱来的气质(气质类型)分为四种:胆大、多变、热血、不慌不忙、粘人、多愁善感、抑郁。其中,不喜欢混日子的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喜欢混日子的类型有粘人、抑郁。

背后的本质是,以前的父母是让所有大脑系统兴奋的“急性子”,他们做事强调效率;为孩子大脑兴奋和抑制平衡的“慢性孩子”,强调质量。如果两者相遇,“慢脾气”可能会让“急脾气”生气,但两者都能正常完成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只是速度不同。

2。孩子其实也想快,只是起不来快。

父母要知道的一点是:孩子的世界和你感受到的世界不一样。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有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顺利。比如会很难完成精细动作,穿衣、扣扣子、用筷子、握笔时会出现“磨蹭”和“拖拉”。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是这样,孩子越小越是这样。

其实只要父母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哪种能力不是一点一滴学来的?哪个能力不是一开始慢慢习得,然后越用越熟练?某种程度上,成年人(父母)已经习惯了各种能力顺利发挥的感觉,却忘记了刚获得能力时的痛苦。可悲的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能力和自己一样,慢了就会不停地催促,这只能增加孩子对“任务”的恐惧,从而形成“混日子”的习惯。

正确处理孩子的“磨蹭”问题

孩子的“混日子”习惯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过程。而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催促”的真正作用:

“催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越拖越久!放弃“催促”换成其他方式才是明智之举。无论是什么年龄的孩子,批评、督促等负面教育方式有时会奏效,但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

我觉得更多的是痛苦。孩子生来就是被父母疼爱的,而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催促”,尤其是对孩子。否则,做事不拖泥带水的习惯是否能养成,暂且不论,但留下的很可能是阴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家长需要改变对龙芯的观念。

我们上面说过,学龄前儿童(3-6岁)和学龄儿童(7-12岁)正处于“混日子”的高峰期。怎么解决?对于不同的年龄段,不能采取相同的做法。接下来我们就分开讨论了。

(1)尊重孩子的“混日子”,不要传递焦虑

父母的话很多,大多来自潜意识层面的“焦虑”。父母“督促”的最大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界。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父母是焦虑的:

如果你不快点起床,上学迟到了怎么办?不按时吃饭把自己饿死了怎么办?晚上写不完作业,学习不好怎么办?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了怎么办?没有按时睡觉,第二天精力不够怎么办?走路遇到危险怎么办?——毕竟对于父母来说,任何事关孩子成长的事情都是“大事”,挑动着父母的神经。

其实父母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父母不懂得自己消化焦虑,用错误的教育方法,通过“催促”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背负着这种沉重的负担生活,显然是不对的。所以家长首先要学会闭嘴,尊重孩子。正如所指出的,孩子之所以“混日子”,是因为TA的处事方式和你不一样。

(2)对于学龄前儿童(3-6岁),耐心永远是最好的“药”[h/]

对于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很多能力还没有被熟练地运用,可能需要比成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日常活动。这时候,如果家长期望孩子是“完美宝宝”,期望值过高,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对TA的成长并无益处。

如果在平日里,“催促”在头脑中留下了“情节”,对未来的人是无益的。耐心是爱的体现。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成长时间。

(3)对于学龄(7-12岁)的孩子,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学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关键时期。TA需要努力理解“混日子”的后果,慢慢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很多孩子混日子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一种能力的学习需要三种“体验”:

①前提:我应该在什么条件下这样做;

②动作:我该怎么办;

③结果:产生的效果。

以起床“磨蹭”为例。前提:我想为了孩子,这个时候卧床休息。行动:即使我妈妈叫我起床,我也不起床。躺下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结果,我上学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但是,为了不迟到,父母会催促孩子起床,打断了“混日子”和“被批评迟到”之间的联系。最终,孩子并没有迟到,只是因为缺少了教育的最后一环,他们永远不知道迟到的后果会是什么,永远改不了“混日子”的习惯。

家长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只要让“混日子”的孩子迟到一次,知道后果的孩子就不会再赖在床上了。教育的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做(注:后果太严重的事情除外)。

总结一下:

其实孩子混日子,拖延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家长的“催促”。其实,虽然混日子是个大问题,但只要家长态度端正,让孩子体验拖延的“后果”,加上一些“时间观念训练”,孩子最终会克服“混日子”的毛病,为将来成为勤劳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8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6
下一篇2022-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