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是真正的中产家庭,就不要随大流,在压力下给孩子各种投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提供最适合孩子的。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外,不要勉强。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把最好的给孩子是当务之急。这在许多父母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秩序。
平日里在外面吃四五百块西餐,两个人都闷得发抖的夫妻,给孩子打疫苗。他们不选择免费疫苗,却要给孩子打800块一针的费用,眼睛都不眨一下。
平日穿着不超过500人民币的家长,买童装一定要倚着最高端的牌子,500人民币以下的一件都买不起。
工作日老老实实带盒饭去公司吃午饭的白领,给孩子买奶粉。当他们听说某个品牌在奶粉上自称是爱马仕,就到处找人花大价钱代购。
我对他们的消费观感到非常惊讶。我问过一个好朋友,她反问我:“做父母当然是把最好的给孩子。这不正常吗?”
我立马就懵了。像我这种总是收集母婴产品各种评价,研究性价比做功课的妈妈,就是其中的异类。
记得几年前有个做童装品牌的朋友跟我说,中国的婴童产品不能走中档路线,因为中国的父母只买两个档次的,或者真的差的不说低端的,或者假的精英只买价格高的高端的。你灰到价格不涨不跌,都没人看一眼!
聪明的商人真的看透了父母的心理——最好的就是最贵的,没钱也得攒钱给孩子买。
自从当了妈妈,身边的朋友就没有停止过盲目跟风。
偶尔在朋友圈晒一两次宝宝,相机里不小心露出了一两个玩具和书。总有几个妈妈在评论里问“你买了什么玩具?”“你在哪里买的那套书?”
其实那些都是看了大量早教书籍和文章推荐的。或许与市面上的声光玩具和普通绘本相比,它们并不那么常见。
我老老实实的提供了链接,没有人问我玩的经历和体验。反正没过几天,都出现在我朋友晒娃镜头里了。
也有几个私交很好的妈妈小团体。总有人纠结要不要报早教班。他们奋斗的理由永远是“谁已经入学了,听说挺好的”。“据说那个早教班是全市最高的”……
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没报幼儿园班。
因为带宝宝上了一圈离家近的早教班后,我觉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值得”。
我老老实实跟他们说:“早教班的费用动辄上万,对我来说还是太贵了。我还是自己学会给宝宝做早教吧。”
姐妹们无法理解我“小气”的做法,甚至有个损友直接骂我:“我也觉得很贵。我只好硬着头皮报告了。你当妈太小家子气了,格局太小了!”
嗯,我一直在努力和他们保持友谊,维持内心秩序的平衡。
毕竟现在整个家长圈都差不多了。父母的起跑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别的孩子有,我的孩子也有。做不到是父母能力的问题。
心里奇妙的是,孩子父亲公司的一个好同事咬咬牙,把孩子送到了市里一个很有名的国际幼儿园,一年学费15万。
我们都很清楚,这位同事的收入和我们条件相当,所以很不解的问,这是什么图?
孩子的爸爸回答,他说学校环境对孩子好,里面的孩子家长非富即贵。借用这些资源开展业务也是划算的。
当时我很震惊,孩子的教育也可以算投资。
想起卖锅里的铁买学区房的新闻,其实和这位同事的所作所为没有本质区别。
他们都在做着自己想跨阶级的事情,养育着比自己阶级条件更高的孩子,甚至有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但是这些都是没有标准和底线的东西。每座山看起来仍然更高。抚养孩子成了高成本的沉重负担,让父母倍感压力,喘不过气来。
孩子无疑成了这些压力的发泄口。父母花费的成本越高,对孩子的期望就越大,心态就越难平衡。
“你在早教上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能教出这样的熊孩子!”
“我给你好吃好穿,你就这些?”
“从小到大为你花的钱都浪费了。你真让我失望!”
看到一个叫霍师傅的微信官方账号作者写道:
作为一个“扶贫”、“小康”、“小资”,我们不必盲目追求中产。因为,中国每一天,每一年,都有很多家庭为了追求中产而死去。硬实力起不来的时候,要懂得软。
这段话深得我心,因为我早就认清了现实。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会尽力为我的孩子提供一个最合适的。能力之外,只能看着。
我深深知道,这样理性的消费观,在焦虑的家长圈子里,不是那么容易维持的。我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当我做出选择时,我必须彻底了解每个选项,并学会权衡它。
我对孩子也不抱太大期望。毕竟我们是普通的小康家庭。养金凤凰是小概率事件,而养一个能做自己的普通孩子是大概率且相对不是那么难的事情。
但这些不代表我对自己没有要求。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眼界、执行力、胆识和勇气,永远是由一个家庭的经济硬实力和父母的软实力决定的。
经济硬实力是有限的,但软实力是无穷无尽的世界。
所以说到底,软实力才是我们普通家长真正要努力的地方。为人父母不能逃避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责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