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的父母可能也爱孩子,但一定是爱孩子的方式不对。永远不要以道德的名义为唠叨辩护。否则将错误的教育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受害的将是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无论是规劝唠叨还是抱怨唠叨,传递的都是焦虑和消极,伤害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什么不能唠叨孩子?
唠叨导致孩子自尊心受挫,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
不管父母是经常劝诫还是抱怨,这些唠叨传递的都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满。
“别忘了你的书包!”——孩子听后会觉得“无能”,好像连这点小事都记不住。哪怕孩子有一两次忘记拿书包,家长总会揭伤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人家!”这种家长常用的“挑战法”,不仅会激起孩子的自我提升欲望,还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自信是从一件一件事情的成功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总是被父母唠叨的孩子,如果被绑在背后不敢尝试,是不会树立自信心的。如果不被父母肯定,很容易失去安全感。
唠叨导致孩子依赖性严重,不利于孩子自立。
“该起床了”、“该做作业了”、“该换衣服了”……表面上看,孩子很依赖父母的唠叨,其实不然。尤其是在孩子心理依赖的情况下,家长继续唠叨:“我不说,你也不会知道,你也不可能有意识。”其实这是家长在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初级阶段没有放手造成的。
父母的唠叨反映了一种内心的控制:你就是离不开我。
我们在控制孩子成长的同时,不喜欢Ta的不成熟。
唠叨导致孩子的逆反心,人格不健全。
很多从父母唠叨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脾气都不好。说白了,他们情绪控制能力差。所谓上下效应,唠叨是情绪管理不善的外在表现。沉浸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要么唠叨,要么暴躁。
为什么孩子听太多唠叨会叛逆?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指的是过多刺激、过强或动作时间过长导致极度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心理现象。
对孩子的批评不要超过限度。“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批评,就不应该简单的重复。你应该换个角度,换个说法。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卡住”,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相应减少。
不要以爱的名义唠叨,真爱指路
1。平等相处,共同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长处,这种学习远大于口头传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家长认为“当年我做不到,是因为没人告诉我这个道理”。但是,别忘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你要唠叨,要指示孩子做你做不到的事,孩子当然无法信服。长此以往,他们在孩子心中失去了敬畏,得不到他们的尊重。
为什么在孩子无所适从的时候不能坦诚的和孩子沟通教育?你是第一次当孩子,我是第一次当家长。
同事Meeka的儿子9岁。自从接触到一款《我的世界》游戏,他就越来越沉迷其中。米卡就此与儿子进行了一次温和而严肃的谈话。
“妈妈没玩过‘我的世界’这个游戏,但看你被它深深吸引,一定很好玩。我小时候可能也做过同样的事。或者,如果以后你是你的孩子,Ta可能也会这么做。哎,大家一起讨论吧。如果以后有了孩子,Ta会玩一两个小时的游戏。你会怎么做?”
小石头扑哧一笑。“啊,我的孩子?”显然,他觉得这个想法遥不可及,很有意思。看到妈妈认真的思考,他想了一下,然后说:“嗯,长时间玩手机眼睛会疼,会近视。你也可能睡得太晚,如果第二天起不来,你就会上学迟到。嗯,妈妈,我想我不会像你这么倒霉,有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儿子。”淘气的小石头笑了,米卡也被他逗乐了。
奇迹般的,小石在那次对话后就不再打游戏加班了。他主动要求妈妈给他买一个沙漏。时间到了,他主动放下了手机。
那么,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共同成长呢?
有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自制力,总是不敢放手。相反,我们唠叨和控制,然后适得其反。如果你试着像米卡一样平等对待孩子,民主讨论,启发思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用规则代替说教
我朋友的孩子,去年9月上小学一年级,总是晚起,迟到。妈妈每天都喊好几次,但是到了最后一刻,孩子吃不消。后来,他妈妈跟他定了一个规矩。
“你把闹钟设定为提前十五分钟响。闹钟响后,你在床上呆一会儿。我会在七点整叫醒你,我会叫你一次。”如果你买不起,我就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将承担迟到的后果。“因为这个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孩子很高兴地答应遵守。
一开始因为不习惯,连续迟到两天,被批评。但是后来,孩子按时起床,甚至在妈妈叫他之前,他再也没有晚起床。
所以,用规则代替说教,既能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又能让他们把行为和结果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相信孩子,适当放手
适当的放手,让孩子敢于尝试,也是培养孩子的勇气。我们总是一副吃了盐比你们吃了饭还多的样子,其实也是一种盲目自大的无知。世界上有无数条路,我们往哪里走?即使孩子走的路是我们走过的路,即使我们明明知道路上有绊脚石,也只是需要适当的提醒和告知。如果孩子还是决定尝试,我们不妨放手支持。让我们摔跤的绊脚石,也许孩子很容易绕过;即使你跌倒了,学到的教训也比我们宣扬的要深刻。
当孩子在心理上筑起了一道抵御唠叨的“防火墙”时,再好的道理也难以穿透。父母自以为是的“灌输”,在孩子眼里可能是“喋喋不休”,甚至让孩子头疼、厌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