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幼儿园招生的时候了。我妈经常问我:
“你的孩子能上幼儿园吗?”
“你们教拼音吗?”
“教读书?”
“菜好吃吗?”
“老师凶吗?”
“有监控吗?”
……
现在的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真的是越来越认真了,尤其是对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如果他们不多教拼音和算术,他们不会太满意。
每个家长都想培养一个“天才”,总想在幼儿园给孩子“塞”更多的知识。最好别人一上小学就甩了。
但是,有一点家长不得不提醒,那就是“三年级效应”:
相当一部分“冲”上幼儿园的孩子,刚开始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特别好,一分就能过。毕竟很多知识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了。但是,这也造成了孩子们对新课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进入初三后,积累的“老东西”已经用完了,在一二年级不养成好习惯,就会越来越跟不上节奏,成绩严重下降。
孩子的成长学习之路,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锤子买卖”的冲刺。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拼的是孩子的习惯,耐力,技巧。一开始抢那几米是没用的。
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有将近20年的时间可以留校!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用过的课本和试卷可以装满一个小房间;孩子初中高中大学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小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和这些内容相比,你在幼儿园拼命给孩子补的拼写、识字、算术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本起不到任何决定性的作用。
中科院心理所老师陈奇,美国实证学科讲师。她在“家长必读讲堂”与家长分享时,一直向家长强调,家长做好学龄前孩子的这两件事,远比识字和算术重要!
注意力训练:“准备好了吗?”
专注力是孩子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放在最好的学校,交给最好的老师也没用,因为他什么都听不到。
而最让很多高一高二学生家长头疼的,恰恰是孩子上课很不专心,“屁股尖坐不住”,有时甚至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
为什么会这样?
大部分孩子在正式上学前的5、6年里,基本都处于“散养”状态。他们的日常作息和游戏都是自由散漫的。
到了上学的时候,突然一个“散养”了5、6年的孩子,板板坐在教室里上课。他肯定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有的孩子甚至一两年都适应不了。
给点建议:
从1岁多一点开始,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个游戏,叫“准备好了吗?”
妈妈们记得给孩子买一套好看的小桌椅,每天一定要有一部分游戏时间坐在小椅子上。
当孩子坐在小椅子上时,妈妈们可以开始提醒:
你的小脚丫呢?它在地上吗?
你的小手呢?它在桌子上吗?
你的背在哪里?它是直的吗?
你的屁股呢?你坐下了吗?
你是坐着的,不是吗?那我们开始玩游戏吧!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的坐姿。
家长千万不要低估坐姿的重要性,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知道,孩子上课坐得越歪,越容易走神、走神、打瞌睡。
当孩子的坐姿慢慢变得有规律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也会得到提高,可以专心玩玩具和游戏。
如果妈妈们能坚持锻炼孩子的坐姿,那么在孩子2、3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你的五官准备好了吗?”
“你的眼睛在哪里?你看到了吗?”
“你的耳朵呢?你在听吗?”
“你的嘴呢?你看了吗?”
“你的脑袋呢?思考?”
……
一般来说,当你在给孩子看绘本、讲故事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有点走神,可以像上面那样温和地提醒。
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孩子可以逐渐意识到学习时需要眼耳脑到位!注意力是可以一步一步培养的。
对自己负责:
“这是你的事还是你妈的事?”
上学后,很多孩子变得很混日子,很懒。他们早上不起床,下午主动做作业,晚上不催也不关电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孩子从心底里认为上学和做作业不是自己的事,更像是在处理妈妈和老师的任务。
中国的母亲普遍缺乏“界限感”。他们从来分不清哪些东西是孩子的,哪些是妈妈的。相反,他们以爱孩子的名义接管一切:
孩子吃饭是妈妈的事。它们不吃,就得追着喂;清理玩具也是妈妈的事。如果孩子不收拾,替他收拾...
所以在上学前的五六年里,孩子从来没有独立意识,从来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人,从来不知道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
放学后,孩子的思想会继续保留,延伸到学习中。而妈妈呢,还是没有“界限感”,不是为了吃的追,而是为了起床和作业追……
给点建议: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早越好,幼儿园就开始了。
首先,妈妈们要意识到,你帮孩子越多,孩子得到的锻炼就越少,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会越混日子。
其次,孩子平时吃饭穿衣玩玩具的时候,记得问一句“宝贝,这是你的事还是你妈妈的事?”然后引导孩子说:“这是我自己的事!”
虽然一两天没有影响,但是时间长了,孩子的脑海里就会有“这是我自己的事”的印记,非常有利于独立性的培养。
当然,光说没用。妈妈也要“狠”一点,让孩子多练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