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育儿焦虑?!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育儿焦虑?!,第1张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式育儿焦虑?!

说到育儿焦虑,从怀孕开始,到孩子长大、工作、结婚、生子,在父母的脑海里可能从未间断过。是什么让孩子快乐成长,成为父母焦虑的战场?

1。育儿焦虑是父母的不安全感和爱心的混合体

不可否认,育儿焦虑的盛行有其客观和现实的原因。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客观存在升学压力等。虽然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5%提高到了2015年的74.3%,但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被落下的那25.7%。更何况,考上大学并不能完全“喂饱”焦虑的父母,还有出国、工作、成家等一系列主题可供父母比较和操心。

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也很难置身事外。据统计,我国焦虑症的发病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2%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3%。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育儿焦虑是父母对孩子大写的爱,是父母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能力。同时,育儿焦虑也是父母自身不安全感的真实反映,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害怕未来可能失控。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理解并允许自己的焦虑存在,但同时也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自己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反思这一点。

2。考上大学后,家长的焦虑得到缓解,孩子的焦虑开始爆发

孩子考高分上大学是缓解甚至消除育儿焦虑的良药。但是,如果我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现,孩子上了大学,父母的焦虑得到了缓解,但有些孩子却开始为父母的焦虑“买单”。

据了解,近年来招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北京地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预约量逐年上升。抑郁症、焦虑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

当然,家长不能为这种现象背黑锅,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背后家长的影子。这种难以弥合的亲子关系,难以挽回的心理问题,换来一个分数的例子数不胜数。

情绪是一个信使,告诉我们内心的想法。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听高校心理问题儿童的焦虑在说些什么,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不要落后,不要浪费时间,不要忘记龟兔赛跑的故事,你一停下来,别人就会超过你...

这些话,不是孩子的声音,表达的是来自家庭或父母的声音。反复之后,它们成为孩子成长的诅咒。

3。课外培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而不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能力

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一个著名的双胞胎实验,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名叫T的孩子在出生后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只代号为C的,在出生后第53周才开始同样的做法。两个孩子都练了整整54周,达到了同样的水平,但是T练了7周,C只练了2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理成熟比早期培养更重要,违背自然规律的“养儿防老”,解除家长的焦虑,与孩子的智力无关。

然而,目前市场上各种早教班、培训班的火爆,让我们在一片恐慌中忘记了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毕竟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很容易人为地制造出一种焦虑的需求,然后把它变成一种进一步引发焦虑的花钱方式。

4。辨别焦虑的来源,允许焦虑存在,让孩子自由成长

面对无处不在的育儿焦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

很多情况下,攀比是焦虑的重要来源。在我们为孩子做决定之前,想想到底是父母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还是别的什么。

父母只有先找到自己的节奏,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护孩子内心的稳定感,一步步向前;

其次,接受自己的焦虑,看到自己有焦虑,也是正常的。这种焦虑的背后,是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不做100%的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为了让孩子在留下的空间里自己探索,自己成长空。

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能真正属于自己。只有独立成长,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一个家庭的成长才是完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7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5
下一篇2022-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