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蹲下身子,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用心感受他们的感受,保护孩子的真实感受。
电影《心跳》里,有些故事触动了我。
比如女主角朱丽安的爸爸爱她。
她爸爸尊重朱莉的想法,保持她单纯独特的个性。
镇上有一棵茂盛的梧桐树。朱莉从小就喜欢和哥哥一起爬上爬下。
朱莉喜欢坐在院子里看爸爸画画,爸爸会给她讲一些自己的经历。
Julie觉得很好玩,而且是这样的快乐时光。
有一天,她爸爸告诉她,不要只关注一个细节,要把所有人所有事都看成一个整体。
一开始朱莉对父亲的话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为了捡挂在梧桐树上的风筝,
她爬到高处,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美景。
眼前摄人心魄的景色,渐渐让她体会到父亲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从那以后,朱莉经常一个人坐在树上,看着远处和世界上美丽的风景。
看紫色的日落还是火红的日出...在这里,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满足。
一天早上,朱莉像往常一样从树上看日出,发现树下有一群人,说是奉命砍树。
原来这棵树的主人想在这个地方盖新房子,觉得这棵树碍事,就找人把它砍倒了。
朱莉不忍心看到这棵树被砍倒。不管下面的工作人员怎么劝她,她无论如何也扶不倒那棵树。
工作人员没办法,只能邀请朱莉的父亲。
爸爸“好姑娘,该下树了”[h/]
朱莉“爸爸,求求你,不要让他们砍树。
看,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h/]
爸爸“没有美貌比我女儿的安全更重要。这棵树迟早会被砍倒……”
最后朱莉在父亲的指引下安全下来,树还是被砍倒了。
朱莉为这件事哭了整整两个星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莉的脑子里全是那棵树。她上课经常心不在焉,每天都很沮丧。
直到有一天,父亲为朱莉带来了一幅画,是梧桐树让她的梦想成真。
爸爸:“希望你永远记得你在那棵树上的快乐。”
面对父亲的爱,面对那棵见证了她那么多快乐时光的树,朱莉含着泪拥抱了父亲。
朱莉每天睡觉前看到的最后一样东西,每天早上醒来看到的第一样东西,就是这棵树。
父亲知道自己留不住女儿心爱的梧桐树,但可以用自己的画笔。
为女儿永远离开梧桐树。
让女儿永远记得她在那棵树上得到的快乐。
那一刻,我女儿眼里噙满了泪水。
爸爸的理解和爱直达内心。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家长。
虽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独立的人格,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等不及孩子来导演,就直接否定了自己的感情。
或者给孩子另一种感觉。
孩子不被理解,成为诺诺的附庸,爱撒谎。
变得抑郁,甚至什么都不说,闭上了嘴,对父母关上了心门。
孩子摔倒了,家长总是第一时间把孩子扶起来,然后告诉他“不疼”。
当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走的时候,家长也会安慰孩子
“没事的。妈妈改天再给你买一个。孩子要大方,要和孩子分享。”
当一个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哭了,家长会说
“没事的,不疼,别哭,你看大家都在看你”
孩子说不疼了吗?
孩子说自己的玩具被抢了,不难过吗?
孩子说自己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就不难过吗?
父母总是这样,美其名曰照顾孩子的感觉。
但我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结果孩子往往不敢说实话,家长越来越搞不清楚孩子在想什么。
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之前网上有个笑话说你妈觉得你冷。
这不仅仅是一个让大家开心的笑话,也反映了一些家庭现象。
父母说冷,孩子说不冷,不想穿秋裤。
父母说热,孩子说不热,遮遮掩掩。
晚饭后,孩子说吃饱了,妈妈总觉得你没吃饱,就想看着你更心甘情愿地说点什么。
那就当我是对的。
请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强加给孩子。
孩子摔倒了,第一句话应该是“疼吗?从哪里掉下来的?”
孩子被抢了玩具,第一句话应该是
“哪个小鬼偷的?我们让他玩一会儿再还好吗?”
孩子被欺负了,第一句话应该是
“谁欺负你了?谁做错了?做错事的孩子应该道歉”"/h/]
永远不要用家长的眼光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只有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才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理解是信任的桥梁,信任让亲情更紧密。
只有完全信任父母,孩子才能真正独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