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打人、抓脸、尖叫怎么办

孩子喜欢打人、抓脸、尖叫怎么办,第1张

孩子喜欢打人、抓脸、尖叫怎么办

孩子喜欢打人,抓脸,尖叫怎么办?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情况?“我家孩子总喜欢打人/扔东西/抓脸。我们该怎么办?”可怕的两岁怎么办?为什么才1岁就开始折腾人?」


很多带自己宝宝的妈妈的亲身经历:为什么孩子刚过1岁就出现各种不良行为的迹象?打,不要下去;骂,也有点太狠了;说得好听点,似乎有些不情愿——真的很伤脑筋!

今天和大家聊聊如何应对0-3岁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打人、抓脸、扔东西等。

反常行为其实意味着孩子的不同需求。

一看到孩子打人,有的家长就给孩子定性描述:“你怎么能随便打人呢?”然后给予申斥和处罚。

其实,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打人、抓脸、扔东西等行为,并不一定都是攻击性行为——这些异常行为的背后,往往体现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出来的新需求。

满足生理需求

对于0-1岁的孩子来说,绝大多数看似攻击性的行为背后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比如:

  • 咬人和东西可能只是为了缓解牙龈出牙时的疼痛;

  • 抢东西只是因为你饿了,想得到食物;

    推人可能只是因为觉得被挤压,希望得到足够的空房间;

    打人可能只是发泄对照顾者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不满。

    这个阶段的孩子其实还没有“攻击性行为”。这些易怒的成年人,抓挠自己的脸,大吼大叫等行为并不是为了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是作为满足自己正常生理需求的一种手段。

    其实满地跑和各种运动也是孩子消耗旺盛精力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孩子的需要。

    观察和探索

    儿童运动的发展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比如我们常说的“三转六坐七坐八爬”,是不同年龄的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经过程。

    到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无论是精细动作还是粗大动作技能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渐形成——他会有意识地用肢体动作去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一切,比如:

  • 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观察它们是怎么掉到地上的;

  • 拍打桌上所有食物,观察展平状态;

    把所有东西都放进嘴里,咬一口,探索不一样的入口感;

    抓头发、脸、手、衣服,观察被抓者的不同反应;

    敲打东西,探索不同的东西发出的不同声音。

    其实6-10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属性,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了。

    进入1岁以后,大多数孩子行动的出发点都是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人们发现,当面对不熟悉的表面时,有些婴儿会主动用手去触摸或拍打它们的表面,并不是为了制造噪音,而是想看看这些表面是否适合运动和玩耍。

    练习新技能

    0-3岁的孩子非常喜欢重复,因为重复是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研究人员询问了两个蹒跚学步的双胞胎,其中一个每天练习15分钟,另一个不练习。经过10天的练习,他们发现每天训练的宝宝走路都更稳了。

    很多时候,孩子重复一些行为只是为了保持学习——尽管其中一些行为对成年人来说是不舒服的。

  • 比如1岁的孩子获得平衡能力后,会逐渐开始自发运动,包括侧身行走、倒着行走、转圈行走、单脚行走、踮脚行走等。这些运动是儿童在没有明确指导和外部运动模式的情况下的表象,是儿童实现运动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 例如,孩子可能喜欢不停地敲打东西:家里能看到的一切,从安全的泡沫到玩具,到不安全的瓷器和玻璃器皿,甚至是让他们耳膜不舒服的不锈钢制品。其实这只是孩子在不断练习用手拿工具后“敲”出来的一种技能。

    获得家长的关注

    如果说绝大多数孩子的哭闹是因为挫败感,是对未能达成愿望的发泄,那么绝大多数孩子的哭闹则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尤其是那些一直在看手机的家长。

    我不是一个对电子产品极度保守的人。事实上,当我和小萌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时不时地查看我的手机。但是,这是在保证孩子安全和及时应对的前提下进行的。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旦接触到手机,就很难及时反应。

    智能设备让我们可以把工作搬回家,把社交生活搬回家——但是把家里的事情放在一边:吃一顿好饭,用心陪伴孩子,认真倾听对方,认真交流。

    当孩子叫“爸爸”或“妈妈”却没有回应的时候,当孩子过来摸你的时候,当孩子指着要的东西看着你的时候,当孩子急促地呻吟的时候,你都没有回应...但是当他们尖叫时,你突然把目光从智能设备上转向他们。聪明的孩子立刻明白尖叫是有效的,它能让爸爸妈妈注意到我。

    他们越来越多地尖叫、哭泣、翻滚——只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

    如果你不能及时关注和回应孩子的需求,不能和他们商量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无论你怎么打骂或者教育,孩子还是会选择唯一有效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力:尖叫。

    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总会听到“可怕二”的说法:2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意识,开始尝试探索和试探大人的界限,这会让父母觉得,“那个好宝宝当初去哪儿了?」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从1岁开始的。

  • 即使你强调水太热不能碰,他们还是没有“烫伤”的概念——直到被反复烫伤几次;

  • 即使你强调不能乱扔东西,他们还是会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并借此机会观察乱扔东西的后果和你的反应。

    有意思的是,孩子心里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允许的;但他们只是在挑战你的权威,观察你的反应。

    孩子1岁3个月的时候,我们明确告诉他不要乱扔东西;每次他要故意扔东西的时候,都会悄悄把手里的东西拎到桌子边上,然后用眼睛看着我,期待我的反应——如果我发现并及时制止,他会停一会儿;但如果我没看见,他早就扔了,所以我的任何反应(皱眉、生气、教育他)都会让他发笑。

    正常发展阶段

    归根结底,孩子的这些异常或不舒服的行为,其实只是说明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要克服了这些小毛病,你很快就会看到一个发展迅速的宝宝。

    许多现代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同意儿童的运动发展和认知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吮吸和伸手拿东西是为认知发展服务的。他指出,婴儿主动抓取身边的玩具并成功后,积累了知觉经验,获得了对玩具的整体感知。而这些感知帮助他们下次更有目的地抓玩具,从而变得更加熟练和准确。

    Campos认为,新的运动技能可以重组儿童与环境的互动,从而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提高。

    董琦(现北师大校长)等国内研究者也发现空之间儿童的认知能力更多的是受其爬行经历的影响,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年龄无关。

    儿童的运动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随着动作学习水平的提高,儿童在物体、空、时间、自我,以及自我与物体的关系、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儿童积极探索环境,寻求环境的刺激,促进自身认知的发展,不断整合通过爬行、抓握、行走、触摸、观察、倾听等获得的经验。,从而协调他们的动作,增强他们的目的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自身的动作发展。

    英国早教专家一直强调,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做运动,因为孩子“动”的时候学得最好,尤其是男孩。

    当孩子出现这些令人不舒服的“异常行为”时,家长不必过度紧张,也不必马上给上层一个资格。而是从内心接受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然后想办法引导。

    其实和那些呆一天的宝宝相比,看似调皮的宝宝往往有更强烈的探索欲。这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会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动他们行动的发展。

    那些看似不听话的“小淘气鬼”往往有更坚定的自我意志:这种品质有助于他们未来面对挑战和选择。

    攻击性行为

    排除以上因素,我们来看看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虽然孩子在父母(尤其是妈妈)眼里永远是纯洁的天使(这么多妈妈每天在朋友圈发9张孩子的照片,别人都分不清),但不能对孩子的一切异常行为都采取放松和妥协的态度。

    研究表明,儿童可能早在1岁时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果包括无意识攻击,这个年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学术界对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有多种解读,但无一例外地将“故意伤害”视为其根本特征。

    对于攻击行为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为了方便家长,马蒙选择了相对容易理解的分类,包括:

  • 物理攻击:直接用物理动作进行的攻击,如打、踢、撞、推、抢、砸东西等。;

  • 言语攻击:通过语言手段进行的攻击行为,如骂人、骂人、取绰号等。

    间接攻击:由第三方实施的攻击,包括社会排斥、散布谣言、疏远人群(通常是相对隐形的攻击)。

    从2岁开始,孩子的攻击行为倾向于由多变变少,言语攻击由少变多,男孩会更多地卷入冲突。

    进入小学阶段,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逐渐减少,但少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越来越明显,而且发生在特定的配对关系中,越来越以人为本,充满敌意。

    青春期是严重攻击和暴力行为呈上升趋势的时期,比之前发展阶段的攻击更加严重和危险。

    这些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大脑发育的生理因素、化学失衡等营养因素有关。例如,一些研究人员指出,过量的糖摄入与攻击性行为有关;也与父母暴力或教养矛盾、挫折与排斥等教育因素和媒体暴力内容等社会因素有关。

    其实攻击行为是一种疏导压抑心理的方式。

    这种行为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选择拳击等方式发泄;但由于攻击行为具有故意伤害的特征,所以需要从其被压抑的心理出发对症下药。

    爸爸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明白“打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引导孩子去理解和实施其他良性的解决方式和出路。

    分析了原因,现在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解决方案。

    满足合理需求

    既然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都是来自于身心发展的合理需求,那么我们就需要理解和满足这些合理需求。

    比如孩子可能喜欢尖叫。如果孩子尖叫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那么在孩子尖叫之前,家长就要注意观察和回应孩子的需求。

    几个尖叫期

  • 第一次尖叫期发生在他6个月大的时候,一有事情就超高音尖叫。这个时候,我和我的队友中,离他最近的一个会把他带到门外,告诉他在门外叫可以,但是你不能在别的地方叫。半个月后,小萌的尖叫变了。

  • 第二次尖叫发生在小萌11个月大的时候。当他有想要的东西时,他会尖叫,换取家里老人的心软和允许。离开家乡回到北京后,我和萌爸结盟了。当我们在小萌尖叫的时候,我们也开心地小声让他意识到尖叫只会让父母更开心。这次花了一个星期才纠正过来。

    第三次尖叫发生在小萌13个月大的时候。只要他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他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这时候我们一般会先抱抱他,拍拍他的背,安抚他的情绪;同时,队友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小萌,“你需要告诉爸爸妈妈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才能给你。尖叫是没有用的,因为即使你尖叫,爸爸妈妈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在小萌表达了他的要求后,我们将与他讨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替代方案。比如“我今天不能喝酸奶,但是妈妈可以给你一个草莓吗?」,或者「妈妈知道你还不想睡,对吧?所以现在你不高兴妈妈让你睡觉。没关系,你可以哭。妈妈和你在一起。妈妈一会儿给你讲你最喜欢的故事,好吗?之后,我们就去睡觉,等我们醒了,妈妈给你吃葡萄,好吗?”,让他知道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在这个阶段,小萌已经发展出自我意识,我们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彻底根除他的尖叫行为。

    引导和限制

    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特别喜欢用铁勺子敲不锈钢制品,直到幼儿园毕业;她觉得自己能忍受,大部分邻居白天都不在家,不会打扰她。于是,白天,她允许孩子随便敲敲打打,但下班了,她就把勺子收起来。

    这是她家的两全其美;但是,如果安静的父母一定难以忍受,那么就需要找到其他的解决方法,比如

  • 可以规定每天早饭后让孩子自由敲门5分钟,作为奖励;

  • 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打击乐器或者玩具让孩子敲打玩耍;

    可以用硅胶勺代替铁勺,减少敲击的噪音;

    孩子可以敲打布料制品或纸制品,而不是不锈钢制品等。

    这些做法都是见仁见智:重点是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又不会让家长觉得不舒服。

    小萌大约一岁的时候喜欢乱扔东西。这时候我会拿出一叠过期的卡片和一个盆子,鼓励他把各种卡片扔进盆子里。这样既满足了他扔东西的需求,又把后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这个游戏很快会有升级版:队友拿着小萌往空盒子里扔球,从网球、乒乓球到小球都有。这让小萌意识到这些东西可以扔掉,而其他食物不能扔掉。

    显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小萌一岁三个月大的时候,坐在自己的小饭桌上摔东西,时不时还会这样。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及时更换他能扔的东西;并且允许他扔一些自己不吃的食物(比如樱桃核等。)扔进垃圾桶。

    现在小萌已经学会把各种垃圾扔进垃圾桶,成了一名熟练的家庭清洁工。上次马蒙带小萌去西单大悦城,一定要在休息区捡起一些扔在地上的糖纸,扔到垃圾桶里。

    提醒和奖惩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试图造成伤害。这时可以采取提醒和奖惩并重的激励措施来限制和规范孩子的行为。

    虽然我认同孩子的教育需要“温柔而坚定”,但涉及到原则问题时,需要在最初发现、向孩子解释、反复巩固的时候“严肃制止”。

    例如,小萌喜欢吃各种各样的东西,当然他对满是食物的厨房感兴趣。厨房里堆满了各种危险的厨具,他当然进不去。所以当他第一次尝试进入时,我们会解释清楚,让他注意厨房门口不同花纹的地砖。

    每次只要他待在厨房门口,我从厨房出来都会给他一小块食物作为奖励;当他进入厨房时,我会用语言重复“禁止进入厨房”的相关指示,及时带他出去。同时这是我们全家达成的共识,不能因为是爸爸或者别人就进厨房。

    小萌明白他不能就这样进入厨房,然后带他就容易多了。

    0-3岁孩子的行为,比如打人、抓脸、扔东西、尖叫等。,这些惹恼父母的事,全都出现在我小孟身上。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喜欢就可以打人。等他们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是爱,而是懒惰和不负责任:不去努力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而是去忍受孩子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或增加的负担。

    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在公共场合大呼小叫破坏公物也没什么——反正也没什么价值。其实孩子从1岁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只是在测试成年人的反应,挑战他们的权威。如果父母在原则上退后一步,或者明明说不允许,却又舍不得允许,那么在这些小事上就会逐渐失去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也会让孩子很难从你身上获得安全感。

    很多时候,别人觉得你家生了个天使宝宝,却很少有人看到你在养育孩子上的努力。

    家长不可能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尤其是0-3岁的孩子,家庭几乎是他们最早,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学校。抚养一个婴儿不容易。一起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5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4
    下一篇2022-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