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好习惯”,请避开这三种错误方法!

培养孩子“好习惯”,请避开这三种错误方法!,第1张

培养孩子“好习惯”,请避开这三种错误方法!

一切习惯首先要符合孩子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慢慢形成。习惯不仅是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行为,而且有其普遍的绝对价值标准。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一副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教条地刻板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世俗的见人说事的习惯...

面对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孩子,成年人要有敬畏之心。不要以为盐吃多了,就有能力对孩子的一切进行指导。

-尹建莉

在我接触到的很多案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情感习惯等等。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同“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的教导。

既然习惯最终会决定命运,那么想要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怎么能不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就狠抓呢?于是,家长们精心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有的甚至用看似民主的方式和孩子协商。在获得他们的同意后,父母敦促他们的孩子严格遵守计划。孩子表现不错,家长窃喜:儿子以后无忧了!一旦孩子稍有松懈,甚至完全颠覆计划,家长就急了:天哪!这样下去是不是更好?以后怎么才能成为人?不会吧!千万不要让孩子一意孤行!

于是,家长们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把孩子拉回“正道”。

方法一。讲道理,有说服力:

“好习惯对你很重要。你一定要留住他们!”“这些计划都是你批准的。你怎么能食言呢?”

方法二。行使父母的强制执行权。

努力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坚决让孩子执行原来的规定,以剥夺其他权利相威胁。

方法三。暴怒甚至打骂。

胡萝卜加大棒好像没多大作用,因为无论哪种方式,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不被理解,被控制,害怕,内疚,无助,愤怒...孩子太小,无法反抗,只好让步。当不满积累到青春期,很可能会爆发,然后亲子关系就会严重受损。我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只是为了让他们失去快乐吗?这显然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我们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初衷是希望孩子好。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好习惯的本质含义,只是为了好习惯而养成好习惯,所以往往让所谓的“好习惯”成为束缚孩子心灵的枷锁。有什么问题?

01

父母不知道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培养良好习惯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一个孩子培养能让他未来生活美好顺利的性格——自制力、责任心、自主性、爱心,也就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能力与无能,他的道德结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做事。当他需要执行时,他是如何满足要求的?他知道如何去爱吗?他能负责吗?他有做出选择的能力吗?他对人有同情心吗?如果他会玩,他能做什么?他会解决问题吗?他能处理失败吗?

但是,不能教条式地理解上述目标。说到底,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不依附于他人却能为自己负全责的人,一个自然成熟的“人”。

有些家长很少考虑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终目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家族出身规则或教条式的育儿观念,要求孩子遵守。有些规则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合理的。

例如,一些父母认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举止是必要的。父母的初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尊重他人,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然而,父母有没有想过,我们尊重过孩子吗?

看到孩子面对陌生人,不主动打招呼,家长着急地催促孩子:“叫阿姨!”“说谢谢!”我怕别人说我的孩子没礼貌,我怕自己被当成一个坏干儿子。

遇到陌生人,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观察和判断面前的大人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在孩子做好心理准备之前,家长突然打断孩子的考试过程。孩子什么感觉?感觉无所适从,害怕父母对我不满,失去父母的爱。我们的父母无视孩子现在的感受和需求,强迫孩子做他暂时做不到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吗?如果一个孩子很少感受到被尊重,他如何学会尊重别人?

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洗完脚再洗袜子,哪怕孩子生病了或者特别困。有的家长要求幼儿单独睡觉,不允许孩子害怕,不理会孩子偶尔提出的和父母一起睡的要求;有些家长要求孩子在9点前入睡,无论是在家里、亲戚家还是在宾馆...一旦规则中出现“必须”二字,很容易让他们和孩子陷入僵局,产生焦虑,甚至强迫性行为。

02

培养良好习惯,却未能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孩子从七八个月开始,特别喜欢扔东西,翻东西;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时,不允许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三岁的孩子在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时候,往往会编织一些想象中的故事……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有不珍惜事物、不懂得分享、说谎等等不良习惯,就会阻止孩子,这无疑会摧毁孩子与生俱来的心智和成长动力。

另外,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而顺从懂事,时而桀骜叛逆;时而礼貌,时而鲁莽;有时我关心孩子,但有时我喜欢讽刺...这都和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和习惯无关。所以,真正了解孩子的父母,会允许孩子犯错,重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总是用“习惯”来框住孩子。

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习和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就算他们不知道,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就没什么不好。

03

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高度的自律才能养成真正好的习惯。

自律是由内在驱动的行为,即“我想这么做,因为这对我有好处”。因为有强大的内驱力,孩子的好习惯才能长久,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如果一个好习惯依赖于外界的压力和控制,也就是“你要我这么做,我却因为害怕而不得不这么做”,那么这样的习惯是不会持久的,压抑的越深,反弹的就越多。一旦外力的监督减弱,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反弹报复。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控制玩电脑和学习的时间。在父母的监督下,孩子听话;一离开父母的视线,孩子们就疯狂地玩电脑。一些孩子在中小学的玩耍时间大大减少,学习时间大大增加。这样一来,他们的成绩自然很优秀,但是考上名校后,就不再愿意好好学习,开始疯狂玩耍。孩子振振有词地说:“我要收回玩耍的权利!”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基本需求。一旦被压制到一定程度,他会加倍补上。

那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呢?如何让孩子内化好习惯?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长密码自由发展自己。虽然孩子的一些行为不符合我们成人世界的规则,但只要我们意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与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无关,就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吧。

父母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完全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能在心里建立起安全感。因为安全,孩子的内心是踏实开放的,不必牵扯到父母的关系中。他不用担心父母不喜欢他或者不爱他,这样他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我发展上。

如果只是从习惯上下功夫纠正孩子的行为,效果基本不明显,也不会长久。

04

父母担心,如果不严格管教孩子,一旦他们养成不良习惯,长大后可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不是习惯本身的问题,而是孩子心智的问题。孩子的精神问题也源于家庭问题。

一个孩子长期被父母忽视或惩罚,他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在家里得不到满足。于是,他一方面用变态的行为来发泄内心空的空虚和不满,一方面又向外界寻求心理补偿,然后很容易误入歧途。换句话说,所有的问题都源于糟糕的关系,而不是行为本身。所以,只要家庭关系正常,亲子互动良好,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变成坏孩子。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可能是他这个年龄的正常表现。父母要多陪陪孩子,多陪陪孩子玩,多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成熟完整的人。

有一对夫妇做得特别好。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是个调皮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邻居和老师都帮不了他。但这个出了名的调皮男孩,高考后考上了北大。这真的让周围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刮目相看。

除了震惊,人们也很好奇:这个孩子是怎么考上北大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招数?

家长的观点是,孩子调皮、野,是我们天性中的孩子,与道德无关,没必要阻止。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度,孩子往往会变得敏感和胆怯,然后退缩。他们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些孩子。

后来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家长发现孩子在桥牌方面特别有天赋。在决斗中,即使是一些成年高手也不是他的对手。父母完全支持孩子的兴趣点。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们在父母的关怀下无忧无虑地成长。他回忆起小时候所有美好幸福的感觉。

当然,我不是说培养好习惯不重要。相反,我也很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好习惯只有在孩子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内化为孩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孩子的心灵,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孩子纯真的天性,理解他,尊重他,支持他,顺其自然,让孩子舒展心灵做自己,让他的生命开花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53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4
下一篇2022-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