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民的名义”还火遍中华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义”

比“人民的名义”还火遍中华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义”,第1张

比“人民的名义”还火遍中华大地的是“以孩子的名义”

教育一个好孩子真的要做很多事情。在十几年培养女儿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别人说我不管。其实我花了很多心思。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没有简单的命令或者强迫她做任何事情。你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你的言行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就叫教育。人们看到我的孩子16岁就考上了大学,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说这只是培养好孩子的一个方面。其实一个好孩子会有很多表现。那时候我不一定希望她上名校,不是说她是个好孩子,但是上名校说明她某一方面很优秀。培养一个好孩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尹建莉

目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已经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有意思的是,如果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这部剧,那么以大康书记为代表的那些只创造“GDP”的人,就像那些长期缺席家庭关系的人一样,是反教育的典型。

下面,我们来开三个典型的当代反教育模式的玩笑,都是习惯了“孩子的名字”:

一、教育环境缺位型:“唯GDP财富是从”

剧情:为了创造高“GDP”财富,父母穿着戴月,却在孩子面前变得“狗不理”,觉得委屈。为什么军功章没有我的一半?!

点评:孩子不需要缺席的“英雄父母”,家庭教育不应该以“GDP”来衡量。

在《好母亲胜过好老师》中,尹建莉引用了当代作家池莉的一句话:“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父母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而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本质上,父母是迷茫的、自私的、盲目的、愚蠢的、懒惰的。”可能很多家长不会认同这句话,甚至会觉得有点委屈。虽然言辞犀利,但也点出了很多当代父母的心态。

很多家庭教育的一个正常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把自己的时间和心思给孩子。的确,可能我们很多家长都觉得委屈,认为自己整天忙于工作和事业,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努力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怎么能自私、盲目、愚蠢呢?答案在于我们如何理解这种“好”的成长环境。在很多家长眼里,所谓“良好的成长环境”,就是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所以很多家长不惜花大价钱让孩子上名校,穿名牌,玩高调。他们习惯于用表象的物质基础来衡量孩子“成长环境”的好坏,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把一切都交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幸福,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其实,家庭教育环境的关键在于需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持续的情感关系纽带。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是最简单的》中指出:作为父母,如果只给孩子留下一些消费性的财富,是不靠谱的;只有把一些有生产力的、可持续的财富留给孩子,我们才能真正对他们的生活负责。

那么,我们能留给孩子的最可行的财富是什么,才能保证他们一生的幸福和健康?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第一宝是“读书”。阅读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智力,还能塑造他们的心理素质。一本充满真善美情怀的好书,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第二个宝藏是“自由”。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试错的权利,自由的人就可能成为自觉的人。三宝是个“好榜样”。不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陶行知先生也说得很清楚:真正的教育是从灵魂到心灵的活动,只有从心灵才能触及灵魂的深处。

二、教育方式焦虑型:“惟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剧情:就在去年11月,人民日报报道《学而思》大热:不要用冲刺的心态面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指出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移到了课外,家长充满焦虑。与此同时,文章报道了这类补习教育机构在张之路的疯狂扩张,调查指出,许多家长缺乏对这些机构热潮背后的思考。

点评:挤破头让孩子上补习班,与其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如说是为了安抚父母的焦虑。有多少父母真的问过孩子是否愿意?“焦虑”是目前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做赌注的真实心态。升学和竞争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似乎越来越大。就谈不上尊重孩子个体差异的发展需求……

“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过早透支孩子的体力、智慧和健康成长为代价,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急功近利的反教育误导。用冲刺的心态去面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没有对错。

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是为了一个具体而狭窄的目标而学习,真的会培养出好的创造力吗?如果取得了学习成绩,失去了学习兴趣,岂不是得不偿失?学习不是一瞬间,而是一生。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是那些保持学习兴趣并充分发挥兴趣的人。

狭隘的教育只让孩子获得了知识的碎片和考试技巧。这种急功近利消磨了孩子的勇气,挫伤了孩子特立独行的个性,损害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抑制了孩子深入思考的能力...于是,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大多变成了为生存而呼吸的人,在空中变得越来越焦虑。

如果我们阅读那些鼓励年轻人成长的寓言,我们就会明白,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成为钟勇式的平庸之辈,并不可悲。

三、教育目标偏颇型:“唯成功成才是追求”

剧情:在教育辅导交流中,一位妈妈跟我聊到:孩子成绩差,是老师眼中的差生。他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我问她:孩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答: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将来有个好前途...这就是代表了很多父母渴望成功的有限思维。问题是:孩子是否成功,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

点评:人生的使命是成长,成长的目标是做自己。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而不是追求片面单一的成功。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因为坚持单一的成功,造成了人生成长的诸多限制。单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缺乏生活的滋养,很难成就自己。一个追求片面成功的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快乐和价值。

很多家长因为片面的“成功、成才”的教育目标,让孩子失去了“求真”的本能。只有当它是真实的时候,一切才有力量。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实善良的人,这样他们才会有更好的未来。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座右铭:“教人求真,学万物,学做人。”相信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5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4
下一篇2022-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