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基础。家长要充分重视安全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行为入手,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支持、安全的心理氛围。
父母如何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E.H.Erikson在1950年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人格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对世界的最初信任。如果宝宝能得到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的很好的照顾,尤其是母亲,如果她能对宝宝采取爱的态度,并且这种爱是有规律的、始终如一的、可靠的,宝宝就会感到舒适和满足,进而会有一种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呢?
1。不要对你的孩子撒谎
就像文章开头举的例子,大部分父母都是善意的对孩子撒谎。而且父母本身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有时候,父母虽然知道对孩子撒谎是不好的,但还是会寻求这种看似速效的方法来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是,如果父母经常用撒谎和欺骗的方式对待孩子,会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伤害。孩子对世界最初的、基本的信任,主要来源于对父母养育行为的感知。如果孩子感知到父母是值得信任和安全的,就会把这种感知推向外界和他人。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焦虑恐惧的状态下(比如害怕打针),发现即使是最信任的父母也欺骗自己,不值得信任,那么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也会相应受损。
2。充分关注幼儿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几乎一天24小时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就应该有安全感,对吧?其实不一定。衡量孩子安全感的满足程度,不仅要看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总时间,还要看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质量。其实,我们总能发现,有些父母虽然陪孩子的时间不多,却能和孩子相互信任,相处融洽。决定父母与子女关系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父母要充分关注子女,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了解这些举动背后的心理意义。对孩子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要敏感,这样父母才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形成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默契。
细心的妈妈可以分辨出宝宝因为饥饿、困倦或疼痛而啼哭的细微差别,进而准确识别并满足宝宝的需求,获得宝宝对自己的信任。但是,不管婴儿为什么哭,在粗心的妈妈耳朵里都是一样的声音。这样的妈妈只能靠猜来满足宝宝的需求。时间长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缺乏基于信任的默契。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只需要在与孩子相处时,把眼睛、耳朵和其他一切感官都用在孩子身上,全神贯注地对待孩子,就能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发出的信号。
3。不要拿小孩子当出气筒
正如埃里克森所说,幼儿需要从主要照顾者那里获得持续可靠的爱,才能形成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但是,有些家长在处理孩子的调皮行为时习惯说,“如果你一直这样,孩子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因为他们担心父母真的不想要
另外,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为各种压力,难免会积累一些负面情绪。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会有意无意地从父母身上传递给孩子。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孩子当出气筒。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是让父母不高兴,甚至招来严厉的惩罚。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幼儿无所适从,进而损害对父母和外界的基本信任和安全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