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后,如何养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常常会羡慕别人,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显得乖巧、懂事、优秀。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爱主动学习?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坚持做事?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想尽力?
首先,先说“别人家的孩子”是用正确的方法教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
江洋先生曾经说过:“好的教育首先是激发人的学习兴趣、自我意识,培养人的自我动力,引导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后黄镇博士,请她给大家讲一讲她是如何教育“别人家的孩子”的,她运用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父母和孩子努力的时候才是最好的状态
前几天,我被邀请去我儿子以前的小学做公开讲座。令我惊讶的是,讲座结束后,系主任讲了将近10分钟,向所有家长介绍我儿子的一个又一个奖项。
其中,导演的记忆尤为深刻。我儿子三年级的时候,一分钟跳绳300多次。他说学校记录还没有被打破。
导演的话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四年前的那个星期。我记得有一天,儿子回家后高兴地告诉我,他在跳绳比赛中跳得全班第一。我还没来得及高兴,第二天,孩子回家告诉我,全年级的成绩都出来了,发现他是年级第一;第三天,儿子回家自豪地宣布,他的跳绳是整个小学六个年级的冠军。
从表面上看,这场比赛似乎是孩子不劳而获。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比赛,也没有做任何准备。他跳得很随意,所以轻松获得了第一名。
但是真的有那么容易吗?赢的背后是孩子的天赋吗?
一年后,儿子在英语演讲比赛中自己写了一篇演讲稿,揭秘了他跳绳冠军背后的故事。结果,他获得了全校英语演讲比赛的第一名。
要知道,那时候他才四年级,还有五六年级的同学和他竞争。我觉得他英语好只是一个原因,演讲比赛获奖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他的演讲内容真的很感人。
演讲中,儿子告诉大家,他每天练习跳绳2400次,一整天都没有间断。在一个特殊的日子,任务翻倍。儿子说那天太累了,胳膊腿都没感觉了。然而,跳绳是他自己的意愿。那时候他唯一想的就是坚持。轻松举起背后有一股不为人知的力量。这是事实。
听了我孩子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一个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这全靠他自己的意志力吗?
对于孩子来说,想要靠自己做到坚持和吃苦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些孩子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标准高,要求严,这很重要。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家庭教育意见,大多停留在强调情绪管理和亲子沟通的基础和初级层面。他们所强调的无疑是非常好的,但这还不够。
所以我迫切的想提醒各位家长,让孩子感觉良好不等于标准低,更不等于纵容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无聊就逃避。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做一个好父母和养一个好孩子不是一回事。
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对双胞胎孩子,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其中一个在家里什么地方都没去,另一个接受了专业的培养成长思维的训练,学会了如何培养自己的动力和保持积极的心态,掌握了一套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的实用方法。
完成后,当你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教育这两个孩子时,效果能一模一样吗?
我有一个学生的妈妈也跟我说过这个经历。他们是我第一期儿童素质培训班的学生家庭,家庭教育水平很高。
训练结束后的一天,孩子和他爸爸因为一件事发生了争执。要是平常,接下来两个人就会吵起来,但是那天孩子突然说:“暂停,我想我需要冷静一下。”然后他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
什么情况?爸爸妈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儿子的举动把我给忽悠了。几分钟后,当爸爸妈妈犹豫要不要敲孩子的门时,儿子自己走了出来,直接走到爸爸面前说:“爸爸,我刚才错了。”
现在,孩子的父母就像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了一样。他们觉得更奇怪。孩子们这么快就主动认错,还是第一次!母亲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回答,因为刚才他想起了在训练营学到的技能。
那么我们回到问题上来。做一个好父母和养育一个好孩子是一回事吗?
我知道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所以有一句话,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很赞同父母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大人。
所以:
当我在学校教老师的时候,我要求他们让学习的经历尽可能有趣。
我教孩子的时候告诉小学生,认真学有趣的东西是本能,认真学枯燥的东西是本事。本质上,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趣的,除了其中一些对你来说就像松果一样。你得经历啃壳的痛苦,才有机会知道里面的松子有多好吃。
我在教家长的时候,也建议家长朋友们学习自我情绪管理和亲子沟通,就像市面上热门亲子班的那些老师一样。
。但是我在训练营教孩子的时候,我告诉孩子,父母不欠他们什么。父母没有义务总是温柔敦厚。让你感觉良好不是他们的职责。其实人的心情从来不取决于别人,而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总而言之,父母和孩子都有空时间成为更好的父母和更好的孩子。每个人都很努力,这是最好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强调家长要掌握科学育儿方法的同时,也要强调孩子内心力量的提升。
性格品质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我们所说的孩子的内在力量,在学术名称上叫做非智力因素或者非认知能力,俗称性格品质力量。
关于人格品质的特征,科学研究发现,它是一种特定的因素,使人在童年时表现出色,长大后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科学研究发现,人格品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高于智商。人格主要体现在态度、习惯和技能上,如成长思维、心理韧性、毅力、创造力、高视野、社交情感技能、高效学习策略等等。大部分都有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有效的专业训练方法。
在培养孩子性格品质的过程中,我们教给他们一些解决实际苦恼的小方法,把这些小方法称为性格品质的品质技能。
篮下技能是素质技能之一。意思是孩子想和大人顶嘴的时候,可以暂时把想说的话放在一个篮子里,等时机成熟了再拿出来和大人交流。我的女儿小轩最近使用篮球技能。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女儿数学有些困难,听不懂老师讲课,她爸爸在家辅导。但是,有几次,女儿和父亲吵架了。
原来,她爸爸教她的时候,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立马和爸爸顶撞。而且孩子想法太多,消耗了很多时间。最后,父亲终于忍无可忍。
后来女儿决定用篮筐技巧来解决这个问题。她爸爸在讲题目的时候,她时不时在草稿纸上画个篮子,在里面画个圈,有时还写点备注。父亲讲完,女儿常常发现篮子里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自己却忘了。
总之,通过使用篮筐技巧,不仅是父亲,还有不再遇到问题就马上顶嘴的女儿,都发现学习变得更快乐了。
前几天女儿兴奋的跟我说,她自己发明了升级版的篮子。
原来一个篮子被她变成了两个篮子。一个篮子是气球形状的,它漂浮在空中。这个篮子代表着之前让小轩不服气的父辈们的话已经剥完了香蕉皮,小轩已经吃了香蕉肉。另一个篮子是爱的形状,还在地上。代表那些还没吃过香蕉肉的吐槽。其实它们也代表了爸爸的爱,所以这个篮子是爱的形状。
你可能很好奇,香蕉皮是什么?它是另一种质量技能,这意味着批评就像一只香蕉。如果直接嚼,首先尝到的是又苦又涩的香蕉皮。但如果你能把皮剥掉,只吃里面的肉,你会发现批评特别有营养。
所以,孩子可以把批评当成一根香蕉。当他们听到批评时,要忽略最初的不快,多想想批评能给自己带来的帮助。
故事结束了。相信你也看到过,经过训练的孩子,通过使用优质技能,可以快速纠正错误,甚至自己创造新技能。他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很难吗?很高兴告诉你,这个问题其实有明确的科学答案,答案是:不难。
你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怎么可能不困难?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何杀死一条蛇?诚然,如果你用棍子打来打去,杀死一条蛇需要很长时间,但我们知道蛇有它的致命弱点。它身上有个地方叫七寸。如果打在七寸上,会不会一下子就搞定了?
其实孩子性格和品质的培养也有点像猎蛇。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质量力量,处于非常基础的核心地位。人一旦拥有了,可能自然会激发出很多其他优秀的品质。
这个基础的好坏就是我前面说的成长心态,也翻译成成长心态。下面我具体说一下。
什么是成长思维?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持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身心、智力、能力、性格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方法对了,你总能变好,事情也能因为你变好。
因为这个核心信念,有成长心态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都有特定的态度,比如:
成长心态和成就哪个更重要?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这一切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对不起,成绩才是王道。我的孩子没有时间做任何成长心态的训练。还不如送他去补习班,多背几个字。”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用比别的,只比学习成绩。我们的成长心态真的不如一个数学补习班吗?
其实科学界有不少这样的研究,比如把成长心态训练和补习班数学成绩的进步做对比,把成长心态训练和记忆补习班英语成绩的进步做对比。
结果如何?经过成长心态训练的孩子,成绩进步更大,因为成绩是成长的副产品。
给我们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是一个大规模的教育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中国的学生被培养成长。
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正是极简主义成长心态的培养,让孩子的成绩提高了近4分。注意,只是90分钟的训练,这种提高大概相当于什么程度?相当于研究生的父亲和中专生的父亲对孩子影响的差异。
正是因为成长心态对孩子的力量如此之大,它的学术带头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才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单项教育奖。这一奖项名为“一丹奖”,其评选是跨越民族、国家、宗教,选出对全人类教育贡献最大的研究成果。奖金数额是诺贝尔奖的4倍。
有些孩子在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曾经看似轻而易举的获得了很多奖项,但是那些奖项背后的真相是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
孩子能做出这些努力,是因为父母给了他们适合自己年龄的高标准、严要求。
但是,过去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的高标准、严要求,变成了对孩子的强迫,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下降,内心不再喜欢学习。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方法,学习也会成为孩子自己的愿望和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