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不愿意分享是好事吗?当她自己的孩子变得“自私”时,马宝会怎么做?孩子3岁左右,就会变得自私。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是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点。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能做到“体谅他人”。
教育方法有两大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说到底是对他人和大众的责任。我们也是“他人”和“大众”中的一员。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
我们想要的公共社会和公共环境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得为这样的社会和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很容易让孩子接受的道理。理解这种对他人和公众的责任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感受。
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你就会多欣赏和鼓励别人,少一些挑剔和批评。我发现每次希希只是表现出“自私”的迹象,我就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告诉她。她很容易倾听,然后她会表现得很好。
当然,偶尔她也坚持不和别人分享,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尊重她的意见或者退而求其次,给她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
我会偶尔允许她的“自私”,但前提是不能妨碍别人。如果她越过这条线,我就“强制执行”。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似乎并没有“执行”过。我相信,只要我做了足够的沟通和合理的工作,孩子是不需要被“强迫”的。
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实行的另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要求孩子做自己想对别人做的事,是因为“多为别人着想”的教育思想。有人可能会说,你想要的,别人不一定想要你想要的。
确实是这样,但是我更愿意让孩子知道你想对别人怎样,然后慢慢告诉她,有时候,“你不一定要对别人怎样。”孩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因为现实中,大多数孩子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人有自己的欲望”。
这样的孩子往往表现得很自私,给他们灌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他们就会产生“为他人着想”的心理。即使过分,也不是坏事。“对很多人有礼貌并不奇怪”。等孩子大一点再调整也不迟。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可以充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能力。当孩子有好吃的东西时,要想着周围的人都想吃,这样孩子才会变得大方。当孩子有好玩的玩具时,要想到周围的孩子也想玩,这样孩子就不会长时间占据。
当孩子遇到困难,希望有人帮助她时,孩子应该认为别人遇到困难也希望有人帮助,这样孩子才会变得乐于助人。每次给西西买好吃的东西,她在品尝的时候,我都会对她说:“我妈妈也想吃一口这么好吃的。”
西西的第一反应一般是“不”,我态度坚决:“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想吃好吃的,你爸妈也想尝尝,好吗?”这时,西西开始动摇了。有时它会马上给我们,但有时它会坚持说“不”。
我会一直坚持,直到西西给我们。有时候,我买了好东西,故意只买一个,带回家对西西说:“妈妈,这里有好吃的,但是只有一个。你说我该给谁?”我的问题促使西西思考。西西第一个想到的是,“西西吃。”
我接着问:“那妈妈呢?”“妈妈也吃。”听到西西这么说,我很开心,这说明孩子已经意识到,好东西不能一个人吃,要分享。在我们吃饭之前,西西的脑子就已经想通了,然后我们就各有一半了。
后来,每当西西吃第一口好吃的,我就问:“西西,给我妈分点好吃的。”孩子自然会和我分享。
时间久了,女儿养成了吃饭时“替别人着想”的习惯,玩玩具时也是如此。西西“为别人着想”的习惯养成后,我每天都得到她体贴懂事的好行为,默默感动。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只要引导得当,也能“体谅他人”。记住教育方法有两个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