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犯错的孩子只有犯错的家长

没有犯错的孩子只有犯错的家长,第1张

为什么孩子永远有犯不完的错

孩子十一岁,马上要上初中了。但是,这孩子太不懂事,自理能力太差。他什么都不会,大事小事总出错。初中以后,离家太远,他必须住校。和他一样,一个宿舍八个孩子都是小男生。谁会让谁呢?那我能做什么?

第一句:孩子犯错很正常。圣人成为圣人后还会犯错,何况是孩子?那些从不犯错的人被称为上帝,而不是孩子。

第二句:孩子“犯”的哪些错误是真正错误的?有哪些错误在父母眼里只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所谓“错误”?更何况你说的“错不完”是什么意思?一两个错误等于永远?错一两天等于永远吗?

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家长有类似“为什么孩子总是犯不完的错误?”为什么父母会有这种错觉?孩子真的总是犯错吗?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外因:错误的育儿方式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人认为这太保守了!哪里只有父母才是第一任老师?孩子未来能飞多远多高,父母简直是唯一有话语权的人!父母才是决定孩子生死的人,直接给孩子念“好孩子”或者“坏孩子”的口头禅!如果简单用公式表达:父母=上帝(孩子的)。对家长和孩子说:“要有光,才会有光!”对家长和孩子说:“你不能!”于是孩子从此失去了“做”的可能。

1。太多了

如果你做的事情太多,你的孩子就会失去从“不”到“是”的机会。

我们的孩子不是孙先生。他们生来就是养石头的,一蹦出来就自带神。就算自带神外挂,孙老师不也是一路拜名师吗?天地七十二变,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诸如系鞋带、使用筷子、洗手帕等技能。不能用魔法插件从子宫里带出来。

鞋带系整齐真的不容易。孩子精致笨拙的小手,至少需要三五十次的训练,才能让每个手指都像跳舞一样默契灵活。尤其是第一次,会很慢。一根细细的鞋带,这么多曲折,比比房子还大的第一代电脑还难。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微笑温柔的眼神鼓励,以及等到地老天荒的耐心。

唉,成年人是干什么的?成年人早就忘记了他们小时候手指笨拙,一次又一次乱系鞋带的“光荣记录”。他们只是不喜欢孩子的傻,不喜欢孩子的慢,不喜欢孩子的粗心。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不!有些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真的“不行”的结论,几乎粗暴地张开孩子的小手,几乎炫耀地系上三两下鞋带,甚至意味深长地盯着孩子看一两次...潜台词不堪入目!

一根鞋带尚且如此。其他人呢?

第一次学习喝水,吃饭,穿衣,洗澡...有无数个第一。当孩子想自己学着做一件事的时候,会立刻被父母制止,或温和或暴躁,没有商量的余地。让人深思的是家长制止孩子的理由:孩子刚动筷子,“别碰,会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的!”孩子一摸勺子,“别动,会弄脏的!”这孩子正要学会自己穿衣服。“别乱搞,衣服都倒了!”-你为什么这么急于阻止它?答案只有三个字:怕麻烦。

没错,餐桌乱七八糟,后续整理过程琐碎,耗时,太麻烦;脏衣服换、洗、整理太麻烦;小孩子自己穿衣服又慢又笨又倒挂太麻烦了...父母为他们的孩子照顾一切。真的是因为“爱”吗?其实道理无非就是怕麻烦!

2。警卫太死了

我爱你=我怕麻烦=我一个人全搞定!

你看,这就是大部分父母“爱”孩子背后的真相,“怕麻烦”才是父母内心一波三折的真实心思,他们甚至都没有察觉到。

因为怕孩子给自己太多不必要的麻烦,父母宁愿成为超级保姆为孩子做一切。但这种安排,往坏里说,就是赤裸裸的扼杀和刺眼阻碍孩子试错和成长的可能。这样的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真爱吗?一朵云用它的一生温柔地包围另一朵云,然后不着痕迹地推着它一起走,这是爱吗?实际上,不是。然而,它只是一个“护工”看护人。抛弃孩子是以爱为义的“俘虏”。

能“圈养”一辈子吗?

有一个孩子,高三毕业的时候考上了好大学。然而,本该是无限美好的大学生活,却成了他的“地狱”。从小到大,他从来不看电视,不用电脑,不用手机,洗袜子,叠被子,刷马桶,甚至吃什么喝什么,吃多少,喝多少,每顿喝多少,都是父母安排的。他甚至从来没有单独去过理发店,剪完头发也从来没有付过帐...家里不缺钱,但家里不看电视,不玩电脑,抛弃一切物欲和诱惑,杜绝一切时代洪流和信息,全力以赴陪他拼一等考试成绩。最后他考上了,但是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你至少要带三打袜子。穿脏了可以直接换。至于旧的在哪里,一般都记不清怎么管理了。一东一西用臭袜子熏得整个宿舍都是。经常是室友打扫卫生要倒一簸箕。这些生活中的琐事可以凑合,但最不能忍受的是他对这个时代的无知。有一天,一个舍友哼了一首周杰伦的歌,其他舍友都很感兴趣。他是唯一一个。傻等了一会儿连周杰伦的名字都不知道——而这件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各种负面情绪,长期以来看不见的,孤立的,用特殊的尊重或新的看法对待的,全面爆发,他不得不退学。

这个孩子的情况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很有代表性。相反,另一种极端类型是小学中学时被父母管得太严,上大学后直接成了脱缰野马...这个世界上无数被遗弃的孩子,都是父母想创造一个特别听话、特别乖巧的“牵线木偶”,而孩子则想释放生命本能的自然欲望,积极体验与自然、人、社会的真实互动。

比赛结束,绝大多数家长大获全胜,而孩子要么放弃了破罐子破摔,要么失去了生命成长的本能,从此什么都不敢尝试,什么都不敢做!

第二个是内因:孩子的心理动机

1。失去动力。我太懒了,从现在开始不愿意做了

父母做的太多,守护的太多。第一个后果就是孩子积极向上向善的心理动力完全丧失——从此懒得去做!不想干了!

在职场,我们每天都累成狗。如果我们的工资十年不动,岗位二十年不动,我们还有坚持下去的力量吗?即使职位和工资不断上涨,老板一天也不见一句好话,一张好脸,谁欠他八百吊钱。怎么才能继续工作两年?在朋友圈写了两句,得到了赞和回复。三冬三春你觉得温暖吗?大人尚且需要别人的及时反馈和动力激励,何况孩子?

鲍晓终于可以用不那么弯弯曲曲的方式写“一”这个字了,于是他赶紧把它抱起来,兴奋地拿给妈妈看。但我妈嘴里却是“你看,这里,不够漂亮,不准写字,收笔不稳……”很多方向。的确,很善良,但是以后孩子会有兴趣给你看吗?还有兴趣继续练字吗?这样,点点滴滴的打击积累,最后学习和写作业都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孩子天性中固有的探索、好奇、发自内心的热情完全丧失。然后,当家长在孩子学习和作业过程中的督促和监督措施越来越没有用的时候,往往会狠狠地骂一句“我是为你学习,不是为我学习!”事实是,“布偶”式的好孩子早就习惯了被父母轻推,从不动——因为他们的心理机制恰好和大人相反:反正是给你学的!

就像我们在职场中,如果所有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都形同虚设,而你我这种高度自律自觉的“傻子”不去践踏规则,整个组织体系会瘫痪吗?即使是你我这样高度自律、高度自觉的“傻子”,在过于宽松、放任自流的大环境中时间长了,会不会不自觉地被“引入歧途”?孩子的自律性和自觉性自然不是优秀的成年人能比的,所以这个胡萝卜和小鞭子要好好用,好好用,呱呱叫。这就是所谓的“足够好”的父母。

什么是“胡萝卜”?及时反馈+动态激励。

什么是“小鞭子”?发自内心的激励+适当的监督。

一根胡萝卜,一根小鞭子,是每个人坚定目标,不断前进的标准,不管这个人是大人还是小孩。

2。太自卑了,再也不敢做了,再也不敢做了

父母管得太多,看守得太多的第二个后果是,孩子可能会太自卑——再也不敢做了,不敢做了!

有个朋友曾经委托一个孩子帮忙学语文。这个孩子是什么情况?学习还可以,生活习惯还可以,个人品行还可以。就一个,不自信。他的不自信到什么程度?我在课堂上听得很好,但结果老师问了他的名字。他一站起来,就瞬间忘记了所有他知道的事情,脑袋空白了——这种情况很多孩子都有,但并不严重。这是他的开始。后来老师上课开始提问,不管叫不叫他的名字,他都紧张得全身发抖,脸色煞白,满头大汗。他太紧张了,被同学们看到了,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学生越笑,他越紧张。有时候孩子们的坚韧和坚持真的很让人敬佩。这种情况下,常规的发展就是他们厌课,厌学。但是没有,他一直坚持上学,坚持上课...可是他的挣扎和努力,他的父母从来没有看到过,眼里只有太多的失望和不好!

后来我和他熟了,他也愿意和我说很多事情。他说,在他从小到大的所有记忆中,他从来没有做过让父母满意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听到过父母的一句赞扬或者肯定。和谁约会,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家,都是父母说了算。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小学二年级有两门课考了九十九分。他非常高兴,跑回家给他妈妈看成绩单。我妈拿着成绩单看了看。她一本正经地拿来纸笔,让他把语文纸上丢的两个字写五十遍,数学纸上写错的写五十遍,再把“我不小心,我错了”六个字写五十遍,写在大大的白纸上。

“不自信”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导致孩子慢慢失去融入集体的勇气或心理素质异常、人格极度扭曲。

总结:为什么孩子总是犯不完的错误?因为大人们想要的“完美的孩子”从来都不是眼前活生生的有缺陷的孩子。两者的差距和距离太大——如何纠正?只有一句话:永远保持对生活的激情,放下孩子,慢慢来。

前进需要三分勇气,攀登高峰却需要很多情感。愿我们的父母真的“看到”这个可爱的有很多缺点的孩子,让他们有一个足够安全的心理加油站,充满动力,永不崩溃,永远面向阳光的方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22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2
下一篇2022-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