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孩子的不听话和“问题”行为,很多家长都很头疼。每个人都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管教呢?我说了很多次了,但这孩子就是不听!
对父母态度不好,容易发脾气...
每天都让孩子收拾玩具,TA就是不收拾...
每天把不喜欢的食物扔在地上,不换就是了...
有的家长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惩罚孩子,让TA照我说的做?当孩子不听话时,有些父母会用威胁的手段迫使孩子就范。
惩罚又有用了吗?我想和你分享以下我最喜欢的一段话:
这段话摘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汤姆·赫纳的《鼓舞人心的老师》一书:
“如果孩子不识字,我们就教TA。”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游泳,我们就教TA。”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做乘法,我们就教TA。”
“如果孩子不会开车,我们就教TA。”
“如果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我们...教TA?还是惩罚TA?”
“为什么最后一个问题不能像其他问题一样简单回答?”
要知道,孩子出现所谓的不恰当的行为,也就是不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是完全正常的。没有人生来就知道成人社会的规则。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不吵不闹,不主动,举止有礼貌,体贴他人,做什么事都得体,那就是不正常!如果有人对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期望,那就得先反省一下自己。是你的期望太不切实际,不是孩子的问题。
好的行为是父母教出来的,
而不是被惩罚
就像教孩子自理、数数、游泳、弹琴一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花时间耐心地教孩子什么是得体的行为,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受人欢迎的人。
当孩子不想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时,最理想的做法不是命令他们拼命捡起来,不是威胁他们不捡起来就要做什么,不是惩罚他们明天不吃零食,而是心平气和地和他们一起做正确的事!
当试图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最有效的方法是:
1。向儿童示范正确的行为
2。用身体帮孩子做(抓住悠闲的手,像德国班主任一样捡起掉在地上的娃娃)
3。如果你真的做不到,你要承担自然后果(这是一种“惩罚”)
不断重复,慢慢孩子就会形成习惯。
实例
1孩子说话态度差。怎样才能教会他们?
妈妈扫地的时候把电视上的动画片挡住了,马上大喊:“让开!你挡住我了!”这时,我们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刚才说话的语气很粗鲁。妈妈觉得不舒服。我们尊重你,但我希望你知道如何尊重我们的感受。你可以说,‘妈妈,你挡住我了。请靠边站。这个我妈更能接受。"
然后,妈妈可以假装继续在电视机前扫地,等待孩子的变化。其间,用语言提醒孩子:“如果有人拦着你,你能说什么?”如果孩子不能一直提出一个礼貌的要求,那就让他保持这种方式,或者关掉电视。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如果做不到,就必须承担。
这一招是我见过的德国人最常用的方法。
德国人特别注重孩子的教养,表现之一就是礼貌用语的使用,从孩子会说话就开始了。
如果孩子说:“我会的...(我要)”,德国家长马上提醒他们,“Ichm?Chte(比“我要”更委婉的表达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指着一个苹果对他的父母说:“把苹果给我!”德国父母立即提醒他们的孩子,他们应该说:“可以请你把苹果递给我吗?”简而言之,反复论证。
当有一天孩子又忘记使用礼貌用语时,家长小心翼翼地提醒他,“你好像忘了一个很重要的词。表达请求的时候应该说什么?”直到孩子说了一句“请”,他才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孩子,同时对孩子改正后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
我们中国人不一定要一家一家的“邀请”来“邀请”去,但是给孩子看如何用礼貌的语气表达请求还是很重要的。最主要的一点是,当你遇到错误的语气和态度时,马上提醒孩子,“想想你能说什么更好?换一种更好的表达方式。”如果孩子不记得了,再示范一遍,然后让孩子再说一遍。做到了,然后满足TA的要求,表扬积极的行为。
2孩子爱打人,叫TA吃饭TA打人,打断TA玩游戏也打人,怎么教?其实孩子之所以爱打人,是因为TA没有学会其他更好的表达反对的方式,所以她不得不把打人作为拒绝别人最原始的方式。其实这是一个培养情商的绝佳机会——一场冲突是通过沟通调解解决还是诉诸武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
第一步,首先要看到孩子挨打背后的动机;第二步,停止拍打动作,轻轻拥抱孩子的手臂或轻轻握住TA的手;第三步,教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第四步,强化积极行为。
如果你因为玩的时候被人打断而生气打人,你可以握着孩子的手告诉TA你可以说“我不喜欢你打断我!我在打XXX”即使孩子很小,还不会说话,父母用语言描述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觉得被理解,同时也是在向孩子示范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诚然,父母不应该在别人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约TA吃饭。提前告知可以防止孩子反应过度。)
如果孩子因为争夺玩具而打了人,你可以教孩子说:“住手!请不要碰我或我手里的任何东西。我玩完后给你。”
如果孩子想从别人手里拿玩具,导致别人家的孩子哭,在教孩子从别人手里拿玩具之前,先问别人:“你能把这个玩具给我玩吗?”现在轮到我玩了,我也想玩。"
如果孩子在玩滑梯的时候推了坐在前面的孩子,看到孩子的动力是前面的孩子太慢,可以教孩子说“请快点,我等的好着急。”
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先挡住孩子的手,不让TA出手(不给TA出手的机会),并提醒孩子“这种情况下,你能说什么呢?”当孩子用言语成功化解矛盾时,别忘了及时表扬和肯定。
3天天要孩子收拾玩具,TA就是不收拾,怎么教?
小孩子的大脑其实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玩具一定要清理的。所以,虽然要解释原因,但也不能指望孩子真的理解。将包装玩具作为一项规则来执行,父母需要将它培养成一种习惯——这意味着每天都做,并重复做。
说到玩具打包的执行力,最忌讳的就是大人只是嘴上说说叫孩子收拾,孩子不行动就不了了之。
希望孩子能做一件事。首先,我们成年人要坚持。所以,当孩子们不收拾他们的玩具时,我们就蹲下来开始自己收拾。同时号召孩子帮忙,想办法吸引孩子参与进来(比如把包装玩具变得像游戏一样好玩)。只有坚持,才能形成习惯。
4天天把不喜欢吃的饭菜往地上扔,就是不改......怎么破?在我们眼里,把食物扔在地上是不对的,但是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不能把食物扔在地上。可能TA在做重力实验。所以在给孩子下判断之前,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发展特点,诊断出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对症下药。
一岁半以上的孩子能看懂基本说明。这时,在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把不喜欢的食物扔在地上的情况下,如果反复教育仍不改,就需要用身体帮助孩子做到,就像德国班主任一样——把孩子放在地上,和TA的手一起把地上的食物捡起来。
我们的动作要温柔坚定,孩子可能会不情愿,所以要伴随着感同身受的解释:“妈妈知道你不想捡,但是我已经警告你很多次了,食物扔在地上,地板很脏。我们要把它捡起来擦干净,这样大家走路就不会滑倒,你也不希望我们摔倒。来,我们一起捡。”
当所有的饭都捡起来的时候,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把地上的饭都捡起来了,做得很好)。同时,别忘了提醒以后谁把饭扔在地上,谁自己去捡——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孩子不要在这里捡,家长帮忙捡。简单化,在当时是省心的,但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不做就违规了,以后执行规则会越来越难!
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孩子的大部分问题基本都可以解决,只是家长的坚持而已。
孩子还是不会怎么办?那我们就真的要拿出杀手“惩罚”了。也许你在今天的例子中看到了“惩罚”的影子,有一些启发。不叫妈妈动,就关电视;你不可能通过礼貌地要求成年人交出那样的东西——这些其实是一些合乎逻辑的自然结果。
“惩罚”用得好,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规则感;如果用不好,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如何设置“惩罚”是合理的,也是有讲究的。这个我以后慢慢写。但是,这只是下一步棋,需要你今天试过上面说的方法无效后才可以启动!
记住,帮助孩子做比惩罚孩子不做重要一百万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