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羡慕霍思燕的嗯嗯高情商。不踩这五雷也可以!情商是“双向”的?大错特错,原来小暖男就是在这样充满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经常用“高情商”来形容孩子或者像嗯嗯这样的成年人。他们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会说话,总是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就像春风一样。
但是在和很多妈妈交流的时候,我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情商的内涵,经常会错误地使用这个看似极其熟悉的概念。
在中国知网的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情商”。检索到的文章大多不是专业的学术文章,而是面向大众的通俗杂文。
国内没有研究情商的学者吗?
当然不是。如果把搜索关键词改成“情商”,可以找到很多专业的心理学学术文章。
因为,严格来说,情商其实叫情商。
它是由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沙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梅尔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应该包括四个维度:准确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利用情绪帮助思考和形成决策的能力,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有效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后来,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rman)在其著作《情商: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中提出了众所周知的判断:智商对一个人的成功只起20%的作用,其余80%取决于其他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情商。
同时发现,孩子情商低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表现,而是包括这几个方面:
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没有自我激励的能力
看不懂别人的社交提示
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你 看到了?情商不是会说话那么简单,也不是让别人舒服那么片面。这是关于社会互动,但更多的是关于孩子自己,他识别、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这5个家庭都是低情商的量产孩子
在过去的20年里,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格特曼(Johngotman)与伊利诺伊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工作团队对119个家庭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儿童从4岁到青春期的跟踪研究)。
最后得出结论,家庭环境和父母行为对一个孩子的情商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在《培养情商高的孩子》这本书里,约翰·格特曼也告诉我们,这五个家庭都倾向于培养情商低的孩子。
1。忽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完全无视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情绪不安不是什么大事。过一段时间,孩子的情绪自然会恢复平静。
完全无视孩子的负面情绪
我答应给孩子买个泰迪熊,因为太忙了,没记住。孩子失望地哭了,你非但没有安慰孩子,反而在心里说:“你再难过,以后也就忘了。”
孩子在噩梦中醒来,和你一起哭。你这样回应:“你怕什么?这只是一个梦,但不是真的。”
孩子哭着跑去找你投诉。邻居的孩子刚刚打了他一拳。你拍拍他的肩膀说:“没事。孩子之间能有什么矛盾?简直是笑话。”
“孩子,你懂什么?”“孩子,有什么事吗?”成了这类家长的口头禅。
怕局面失控,让孩子分心。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认为负面情绪是有害的。为了“保护”孩子,他们希望孩子尽快转移注意力,忘记那些不愉快的经历。
有一次,我妹妹很生气,因为她哥哥和他的朋友不让她加入游戏。我妈妈把我妹妹放在她腿上,和她玩了一个小游戏。妹妹被逗乐了,开心地咯咯笑。
妈妈认为自己成功处理了这件事。但她不知道,这件事原本可以成为她与姐姐共情的好机会,帮姐姐理清情绪,帮她找到与哥哥“和平相处”的方法。
结果我妈最后做的事情,只是在向我姐传达一个信息:你生气不重要,最好不要理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
这两种情况都是关着门让孩子发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孩子调解情绪的能力会大大减弱。
重要提醒:
我们要学会检测和识别孩子的情绪,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帮助孩子找出情绪问题背后的原因。
2。过度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
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很挑剔,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显然,玩积木的时候,总是不成功。当我着急的时候,我会哭。这时,父亲冲了过来,喊道:“别哭了!你再哭我就打你!”
然后一把抓住明明,做出要举手打架的样子。孩子吓坏了,从大声哭变成小声抽鼻子。
如果你是因为生气烦躁才开始哭的,那么后来的低声哭泣就变成了深深的恐惧。
很多家长看不上孩子的乱发脾气,就想办法通过压制来迅速浇灭孩子情绪的小火苗。
那么,孩子的暗恋消失了吗?不会,它还隐藏在孩子的体内,可能会以其他方式对他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大量临床医学实验证明,长期感到抑郁的孩子会出现厌食、失眠、疾病反复发作等症状。
除此之外,他们还容易出现暴力、攻击性、说谎等行为;自卑、自闭、偏激等影响其成长乃至终身幸福的人格缺陷。
重要提醒: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觉得被理解了,负面情绪就会慢慢淡去。
友善、热心、积极、耐心远比责骂更能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
3。让孩子的情感自由
这种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感受,却认为自己能处理好孩子的情绪问题。
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却无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或划定界限。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哭闹磨蹭,我真的不想去上学。
看到孩子伤心的样子,父母会抱抱他,安慰她。最后,他们让步了,同意了孩子的要求。他们可以不去幼儿园,但他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他们明天必须走。
但是到了第二天,同样的情况又会上演。
在这样的家庭里,无论孩子表达什么情绪,父母都会热切地表示无条件的赞同。
他们简单地把应对愤怒、悲伤等情绪看作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当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使命就完成了。
如何从情感体验上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不知道如何教孩子解决问题,更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划定界限。
这样,孩子很少得到大人的指导,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生气时会用言语或动作伤害其他孩子;难过的时候会控制不住的哭,缺乏恢复平静的能力。
重要提醒:
除了接纳孩子的情绪,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划清界限,教会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面对和解决问题。
4。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
经常能听到家长这么说:“我家孩子胆子小,不敢跟陌生人说话。”"我的孩子们太懒了,他们在家不做任何家务。"
我们总喜欢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其实给孩子贴上“懦夫”“懒惰”的标签是一种负面的暗示,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好”。而且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会越来越强烈。
重要提醒:
与孩子交流时,要关注孩子的具体行为,关注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避免给孩子的品质和性格贴标签。比如:
不要对孩子说“你好邋遢,好不讲理”。你可以说“你的床上全是玩具。要不要一起整理一下?”
不要说“你太内向胆小了”,可以说“你可以适当大声一点,让别人听清楚,会更愿意帮助你”。
5。夫妻关系不和谐
正如土壤影响树木的生长一样,家庭氛围也决定着孩子的情绪健康。
约翰·戈德曼通过对许多家庭的跟踪调查发现,父母的婚姻冲突对孩子的情绪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收集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中经常发生相互指责、攻击和蔑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更具攻击性。
面对悲伤等情绪时,他们调节情绪的能力很差,很难集中注意力,也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己。
研究心理学家马克·卡明斯观察并研究了儿童对成人争吵的反应,发现儿童通常会做出痛苦的反应,捂住耳朵,要求离开。
其他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6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对紧张做出反应。虽然不能理解父母的论调,但他们知道身边正在发生不好的事情,所以表现出激动和流泪。
重要提醒: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很重要。有一点很重要。情侣相处,你可以“抱怨”,但不要“批评”。
抱怨道:“周末晚上你和朋友出去玩,我一个人在家觉得挺寂寞的。”
批评:“你太不负责任了,每个周末都出去玩,却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带孩子。你太自私了,你从来不关心我的感受,也不关心这个家。”
抱怨是针对具体的行为,而批评是对一个人人格的攻击。让孩子学会理性对待事物而不是人,这是一种基本能力。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感的第一所学校。”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经说过。
只有在家的人,有着平和稳定的心情,才能给孩子最轻松温暖的爱。只有做好自己,才能给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