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我教过孩子被打要还手,没想到后来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这样能有效解决被打的问题吗?会不会引起其他问题?一位家长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妈妈的话:
小时候很乖,老是被欺负
乐乐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就教育孩子要懂礼貌,不要私自拿别人的玩具,不要打人。乐乐是个很乖的孩子,从来不主动招惹别人。但是,小区和幼儿园有少数孩子总喜欢抢东西。当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他们总是喜欢做事情。乐乐的性格总是被欺负,要么在玩滑梯的时候被推到一边,要么玩具被抢走,有时候还会挨打。
教孩子回电
看到孩子无助地哭,父亲心疼地问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不会打他吗?”。孩子说:“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别人打了你,你要还手,这叫反击,明白吗?不要这么懦弱!”爸爸说:“不然别人打你你不还手,我回来再打你!”。
从此,乐乐学会了反击。被推了之后,他把别人推倒;如果玩具被抢了,马上拿回来;挨打,哭着打别人哭……
看到孩子不再受欺负,我们都放心了。
孩子变得“讨厌”
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幼儿园的班级,老师开始反复向我们抱怨,说乐乐变得调皮了,总是坐不住,喜欢招惹小朋友。
考虑到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我们把乐乐送去了学前班,希望他乖一点,让老师帮他收心。没想到在这堂课上,不但老问题没改,还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要么拿笔戳孩子,要么抢别人的玩具,要么不给就打人。老师经常跟我们抱怨,让我特别不敢接孩子,怕被老师拦住,说孩子的问题。
教他不要欺负别人
乐乐变成了一个爱欺负别人的孩子。爸爸很生气。训斥完孩子,警告他:“你再敢在学校打人,你回来我就揍你!”乐乐可能很迷茫,但是我们真的没有其他好的办法来纠正孩子的问题。我们不知道如何教孩子和孩子玩得开心。
增加了一个新问题
乐乐最近情绪变得失控。她非常小心眼。她和其他孩子玩得很好。突然因为有人不小心碰了他什么的,她就为了一点点小事大哭大叫,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她要请人道歉,她满足了他的愿望。
另外,他变得特别不听话,要为所欲为,要和他对抗。爸爸生气的时候打了他一巴掌。前两天弹钢琴,特别不认真,说手疼,喝水,找东西。一开始我们都很耐心的满足他的要求,让他不走他的路也不会强求我们。但是,乐乐好像在找茬,折腾个没完没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弹钢琴不到10分钟。爸爸生气了,拿起扫帚威胁他,然后把他打成这样。
乐乐看着特别委屈,哭着说我们不爱他了。
问题诊断:家长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不一致的教育
爸爸先是让孩子还手,然后叫孩子不要打人。父母知道前因后果,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收到的不是有效的引导,而是前后矛盾的指令。他不明白别人的攻击和自己的挫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他的行为失控是因为没有一致的规则可循,他会跟风。所以他的攻击性会增加,很容易使冲突升级。
忽略情绪,只关注结果
乐乐小时候被欺负的时候,她的父母疏于引导孩子的情绪,没有指导他们如何解决任何情况,没有教他们如何和孩子玩得开心,只是告诉他们直接反击。这样,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管理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出了问题都被别人当成了攻击。
于是,孩子不小心碰撞,父母让他弹琴,都是对他的尴尬和伤害,于是本能地采取攻击性的动作进行反击,或者大哭大闹来保护自己。
强迫而非合作,完成任务的心态
在弹钢琴这件事上,父母采用强制和诱导的方法,关注孩子是否完成了这个任务,关注孩子弹钢琴的时间、手型、姿势等客观因素;忽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不引导孩子的兴趣,不帮助孩子确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不及时反馈和鼓励孩子的进步,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和行为。
给家长的建议:孩子被打了怎么办?
(1)首先,孩子被欺负过。不要给孩子先入为主的解决方案,急着告诉孩子“打回去”或者“不能打”。
为什么直接告诉孩子“打回去”不好?
如果孩子被打了,家长觉得很心疼很生气,马上教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你给我回来!”这种做法会导致孩子面对欺凌,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反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会去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去尝试和开发新的方法。这样以后他和孩子的交往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没人愿意和他玩,他也渐渐被孤立了。
当孩子用“被欺负了就得还手”的应对方式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过分自我。孩子没有学会区分别人的有意或无意,甚至分不清是别人的行为还是自己不合理的期望导致了自己的“失望”。当他们不小心被别人碰了,或者不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就启动了“被欺负”的开关,他们对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样孩子会看到更多自己被欺负被排挤的情况,逐渐形成一个负面循环,也就没有机会养成更好的处理冲突的行为。
为什么直接告诉孩子“不能回电话”不好?
如果家长害怕孩子的反击会造成更难以预料的后果,就告诉孩子“不能打回去”。这样也会产生问题。四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理解太复杂的东西。被欺负的时候有两种本能反应:一种是反击,一种是逃避。除了反击,他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反击。这时,他被告知无法还手。孩子没办法,只能“忍”。
如果被欺负的孩子每次的应对方式都是“我忍了”,那么到最后,孩子就会形成习惯性的“逃避”模式,不敢也不会维权。小时候无非就是抢个玩具,长大了可能就要面对更重要的东西了。总有人占他便宜怎么办?有人诋毁他?抢本该属于他的机会?如果他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习惯性地不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那么这就不是合理和谦虚,而是“懦弱”。
(2)那么,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先“感同身受”,然后引导孩子“怎么做,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这样,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可以不断升级维护自己尊严和权利的方法,更理性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好地与人相处。
第一步是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和需求
第一个问题不是告诉孩子如何对待其他孩子,而是先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让他们冷静下来,才能有效处理问题。
当父母知道孩子的玩具被抢或者被打了,暴跳如雷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先把火憋住,让自己的愤怒支配自己去处理问题,对孩子是不好的。父母的愤怒会给孩子额外的压力,绑架孩子。
父母要心平气和的倾听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看清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当孩子说“他抢了我的玩具,打了我。”不要急着问“拿回来了吗?”“你还手了吗?”。
而是问“他抢了你的玩具,摔倒在地。你喜欢玩具,不是吗?”“他摸了你,你觉得很痛,是不是?”“他打了你。你感到愤怒,是不是?”
这种“倾听-反映”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感受是被接受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回答中看出他内心的需求,是想爱玩具,想被尊重,还是有其他需求。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然后引导孩子如何满足这种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爱护玩具,那么首先解决如何保护玩具的问题;如果孩子想要被尊重,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如何有效的反击。
第二步,引导孩子如何反击
*五岁以下的幼儿
幼儿,表达能力没那么强,学不会太复杂的应对方式。被打了之后,他们基本上只会“还手”作为还手的方式。这时候家长要教会孩子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再反击。
——比你大的孩子
“如果人家比你高,比你老,你打不过他们。你得跑去找你妈妈帮忙。”
——比你小的孩子
“如果有人比你小,那就不要打他。如果他来打你,你应该把他推开。不要逼他太紧,把他推开就行了。”
“比你小的孩子有时候会毫无征兆的动手打人。他们不讲道理。所以,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要小心。”
——和你同龄的孩子
“如果是你这个年纪的孩子,你不能先动手。他不打你,你也打不到他。”
“如果他打你,你要大声警告他。我不喜欢这样。你再碰我,就不客气了!”
“如果他还敢打你,那你一定不客气。你要狠狠地反击,让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
这样的气势和观念,孩子连动手都不用,很少有孩子敢欺负他。
*五岁及以上的儿童
家长要让孩子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是引导,比如“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很生气。我们一起想想吧。除了还手还有别的办法吗?”这样会引导孩子积极想办法。不要武断地判断孩子的想法。只要方法不伤害孩子和他人,让孩子先试用一段时间,再讨论效果。
除了父母的引导,孩子还会互相学习和模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应对冲突的方式除了向大人求助、大声警告、还手之外,还要养成更多的应对方式。比如:
-用言语批评对方的错误行为,他会用言语的力量代替身体攻击:
“你没经过我允许就拿走了我的玩具,我问你要的时候你还扔过来。太没礼貌了”“/h/]
-学会理解对方的情绪,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还要顾及对方的需求:
“我的东西,我现在需要,所以现在不能借给你。如果你真的想借,可以以后再借。”
——了解他人的行为,并做出预判:
知道自己和谁在一起,对方在什么状态下容易产生矛盾。当他看到对方生气的时候,他会选择停下来,主动离开;有选择地交朋友,远离那些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爱搞事的人。
孩子被欺负,不是简单的在“打”和“不打”之间选择一方。家长首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和需求,然后引导孩子如何反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要引导他们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有效处理冲突,发展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