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孩子的社交能力?

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孩子的社交能力?,第1张

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孩子的社交能力?

外向或内向并不是决定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因素。这几天在看一份《2016中国家庭教育关注点调查报告》。该报告是我的一个朋友所属的教育基金会。这是对该国不同地区大约2000个家庭的调查。

猜猜父母最关心什么?

出乎我意料的是,报告中的大数据显示:

三岁以下,就是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吃喝睡。

三岁以后就是社交能力的问题了。

父母更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不是学习。

有点意外,但我觉得是好事。一直以来,人们都比较看重智商,情商终于翻身了。这和发达国家服务业超过制造业的标志一样,说明我们进步了。

但是,一注意就很容易发现问题。

昨天有个妈妈来找我咨询,困扰她的问题正是:孩子都还好,除了没有朋友。

-01-

以下是肖磊的母亲口述的:

肖磊刚上小学。他是个好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成绩好,有爱好,有才华。按理说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很担心。

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张心愿卡,然后在班级活动中送给最好的朋友。

肖磊兴奋地拉着我去买卡片,写了几张。结果,除了肖磊,所有的学生都收到了他们的愿望卡。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他从那天回家后就一直情绪低落,连晚饭都没吃。

为此我专程去学校了解情况。

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什么都好,除了在与人交流方面似乎有所欠缺。

你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和同学打交道吗?编号

他总是喜欢强迫别人。无论做什么,都要以自己的意志为主导。如果别人不听从他的指示,他就会表现出攻击性。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想和他玩了。那些觉得和他关系很好的同学,其实也有苦难言。

为什么会这样?

-02-

肖磊的妈妈特别困惑。肖磊不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她怎么可能交不到朋友?即使是那个邻居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女孩,也有自己的好朋友。这件事让肖磊的母亲很沮丧。

其实外向和内向并不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

外向的孩子只是更积极的与人交往,并不代表他们有很强的合作能力。主动性只是社交技能的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种特质能吸引周围的人,并愿意与你合作分享。

如果你关注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三岁以后,孩子在社交能力上开始出现差异。(三岁以下不明显)

比如,喜欢小圈子是孩子的一个特点。在小区里,经常看到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耍。如果新来的孩子想加入进来,会更排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有的孩子可以想办法融入新的群体,有的孩子只能一直在外围徘徊。

比如在幼儿园,有些孩子因为乐于分享,不霸道,能很快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而有些孩子却因为合作性差、攻击性强等负面特征,逐渐成为班级里人缘差的那一个。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一个让肖磊妈妈很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有与人合作的特点?像一个人人都爱的温暖小太阳,不霸道自私,乐于分享,谦逊。而有的孩子则充满了叛逆、攻击性、霸道的行为,容易疏远?

-03-

美国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和心理学家给了我们答案。

这位名叫安东尼·比格兰(AnthonyBigland)的老人用40多年的研究经验写了一本书。名字叫暖童。在这本书里,他告诉我们,孩子不够“温暖”,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我们每个成年人。

也许,预见到大家看到这个结论都会有点不舒服(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父母的问题,所以压力大到不想听),老人用了一个心理学上叫做“结果选择”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结论。我保证,如果你能保持冷静,耐心看完,一定会刷新你的认知。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结果选择”。

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现实。人的行为规律是根据一件事的结果来组织他的行动,最终形成他的性格和人格。孩子作为未成年人群体,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我来问你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是天生的善还是天生的恶?

其实一个孩子既不是天生的善,也不是天生的恶。他只是根据“结果”来选择,做自己该做的事。你给他什么样的环境,他就能做什么样的事情。

以肖磊为例。

当我了解到肖磊的母亲平日里与肖磊相处的细节时,我明白了肖磊喜欢强迫别人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肖磊的母亲平日里经常不由自主地强迫肖磊。

母亲的强迫经常导致肖磊低头。这时“结果的选择”开始起作用了。肖磊会想,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但是我妈妈用戴面具的方式强迫我。结果我妥协了,说明达到结果的方式——“强迫”是有效且好用的。

根据结果判断行为。经过几次这样的结果,一旦肖磊遇到任何挑战,强制就成了他待人接物的首选。他会逼他的伙伴,同学,甚至未来的伙伴。简而言之,他不会错过任何强迫别人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而那些高级的社交技能,通过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很难掌握的。

孩子的其他负面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这个理论追根溯源。

比如爱打人的孩子。在这种孩子的童年生活中,肯定有一次或几次是父母通过打人来获得关注的。当他们偶然发现打人(打人或物)可以赢得父母的注意时,他们会判断这种行为可以给他们存在感。

很像最近热播的央视纪录片《镜鉴》的表述: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只是父母行为的反映。

如果你有心去观察孩子与人交往的方式和特点,再看看你平日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一定会发现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04-

但是对于有一定育儿知识的家长来说,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胁迫、暴力等行为。更容易被忽视的是另一种“镜像效应”:他们的社交倾向对子女社交行为的影响。

前几天不是端午假期。几个孩子的家长和同学在微信群里邀请大家一起户外烧烤。

我第一反应是自动屏蔽。毕竟对于我这种不爱凑热闹的人来说,几家人出去烧烤总比窝在家里强。你不明白。像我们这种性格内向的人,最渴望的度假模式就是一杯咖啡,一本自己看的好书。

不幸的是,当我点击语音信息时,我的女儿听到了我的声音。她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妈妈,我走了,我走了!茜茜和唐唐也要去吗?我们也去吧!”

“唉,你又不是天天在学校跟孩子混。为什么不在假期保留一些个人空房呢?”

她不在乎任何个人空房间。她的整个心都飞到了她的小朋友身上。

最后我妥协了(文人永远斗不过土匪,你懂的)。

然而,看着孩子们和他们的朋友们配合着烤肉串,把烤好的烤肉串放在盘子里让叔叔阿姨们品尝,我不禁反思:对我来说,聚会可能没那么舒服,但对孩子们来说,和父母以外的大人打交道时,在陌生的环境里和朋友们练习分享和合作,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如果按照自己的喜好走,不知道会错过多少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

大家有没有发现,成年人往往是做决定的权威,权威在做决定的时候必然会遵从自己的喜好。

因此,我们的社交倾向也在默默地影响着孩子的社交行为,这是一种更容易被忽视的“镜像效应”。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思维中,我们总认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关键是孩子天生的性格。孩子性格外向。自然大家都爱花爱花。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当然没有什么朋友。说到社交能力,大家都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占大多数。

而我通篇想说的恰恰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并不是由先天的性格决定的,外向和内向影响不大。且不说先天的性格会改变,就算没有改变,性格也不是决定社会能力的主要因素。(我见过很多内向但很受欢迎的品种。一份研究报告还说,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数都是内向的人,但他们天生的内向完全不影响他们与大多数人的愉快合作。)

其实最重要的是养成后天的社交风格。在这方面,父母的影响远大于性格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

你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就是他们社交的方式。

你的社交倾向对孩子的社交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给肖磊妈妈的建议是,从挽救视力和改变行为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13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1
下一篇2022-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