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孩子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第1张

孩子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是不是有些孩子从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孩子之间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关于见父母的关键,你是怎么做这些事情的?

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和孩子。实验者给了九十四岁的孩子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不吃,十五分钟后会得到两块棉花糖。这其实是测试孩子延迟快感的能力。

所谓延迟的快乐,就是在知道现在付出,将来收获更多之后,你是否愿意放弃眼前的享受,选择付出。

米歇尔花了30年时间追踪这90个孩子,证明小时候能抵挡棉花糖诱惑的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的成就会比那些不能的孩子更大。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小就是这样被拉开的。

我们中国也有句老话,“三岁看老。”如果按照米歇尔的逻辑,这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他的实验已经证明了一个人的童年性格,这已经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但在2002年,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格雷格·邓肯和全浩南再次做了这个实验,并引入了更多的变量。比如宗教、种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家庭背景、孩子的记忆和表达能力等。重新实验后,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

新的结论是,一个孩子能否抵挡棉花糖的诱惑,与他未来的成功无关,而与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

在新的实验中,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很难抵抗棉花糖的诱惑,因为缺乏稳定感和满足感,让他们更在乎当下的满足感。

长期的缺乏和不满让这些孩子更渴望享受棉花糖。

而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却很淡定,他们相信还会有第二个棉花糖。

由此可见,真正能让孩子达到自制力的,是家庭传递给孩子的安定感和内心的满足感。

宋庆龄说:归根结底,孩子的性格和才能最受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影响。孩子长大了,社会就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它在学校里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是家庭给一个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许多观众都称赞陈小春的儿子贾斯珀。他彬彬有礼,通情达理。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不禁感慨:为什么我没有一个像碧玉一样温暖的儿子?

但是他们都忽略了,孩子出生的时候除了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与日俱增。这些长处和短处都来源于家庭教育。

应采儿对贾斯帕的教育充满了耐心和智慧。在一个项目中,应采儿和贾斯帕被分配去割猪草和喂猪。每个人都在努力,但贾斯帕一动不动地站着以示反抗:我没玩过,我已经有点饿了。

这个时候,应采儿既不顺从孩子们吃饭,也不责骂他们的错误态度。她抓起一把猪草,慈爱而耐心地对贾斯帕说:“来吧,放开它,试一试,好吗?你饿了,是吗?那就赶紧吃完,咱们赶紧吃饭。”

贾斯珀没有回应,应采儿也没有放弃。一边工作,一边劝说,“嗨,你 在干嘛?先生?这是你必须做的事情。有时候,如果你必须做一件事,我们会完成它。完了就拿去喂猪,好不好?”

再次被拒绝后,应采儿依然保持耐心,用手势故意夸大:“男生怎么拔的?就这样,rua,rua……”

结果本来还瘪着嘴的jasper忍不住笑了,一下子进入了状态。拔出来后,他高兴地拎起一个装满猪草的小篮子。

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正是从这样一件小事中,也正是从应采儿有说服力的耐心中,他教会了贾斯帕一个道理:我知道你不想做,但我们必须完成该做的事。

应采儿将教育融入了生活的细节,用爱和耐心教会了贾斯帕什么是责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碧玉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喜爱了。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和父母在一起,他们的心理思想、学习态度和行为都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会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教育的有趣的经典假设:如果你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有一天你看到他偷偷把别的孩子的一个玩具拿回家。你会怎么教育他?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个:你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偷窃。马上还给我。”

第二个:你问他:“宝贝,你拿了孩子的玩具你觉得他会难过吗?”孩子可能会说:“我不知道。”

你继续问“如果别的小朋友拿走你喜欢的玩具,你会难过吗?”

孩子可能会回答:“是的。”

“那你觉得你孩子的玩具会让他和你一样伤心吗?”你继续引导。

“也许吧!那就还给他!”孩子把玩具递给了你。

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什么区别?有教养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也许你的答案可能和我的不完全一样,但无非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种教育只教孩子做“正确”的事;第二种教育是教孩子在爱自己的同时也要爱别人。

两种孩子长大后的区别在于,第一种孩子长大后会是个好人,但不一定有爱。第二种孩子是在爱中长大的,他很难成为一个坏人。因为坏人和好人的标准其实就是会不会伤害人,也就是心里有没有爱。

家人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也是最关键的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认识自己,以及我们应该对他人有什么样的期望。

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忆母亲说:“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至少经历了一百个老师!有些对我影响很大,有些完全没有影响,但我真正的老师,传承我品格的老师,是我的母亲,她不识字,是她给了我人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的开始。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一点一滴的熏陶,就是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一个孩子经常被看到的、被描述的、被对待的,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现实。

出身家庭的氛围、传统习惯、成员间的交往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思维逻辑和人生态度。

一个从小生活在爱和温暖中的孩子,长大后必然是一个充满爱的人,会对家庭充满信任和依恋。

那么家长付诸行动应该怎么做呢?

重视儿童心理教育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形象地把一个孩子的成长比作一棵树的成长:心理就像一棵树的根,虽然看不见,但很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到一棵树的高度和力量,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很多家长还是坚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愁吃穿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孩子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多关注和倾听孩子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因生活对自己的渴望而生的孩子。他们在你的帮助下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因为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你能给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孩子,积极关注和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和要求,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可亲、可爱和值得信赖。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指出,教育孩子的核心在于自己的教育引导,而自我教育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方式。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对父母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当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良好的家教氛围必然会产生。这种氛围会像阳光雨露一样,让孩子沐浴滋润,从而茁壮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11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1
下一篇2022-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