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这种情况下,父母会做两件事。一是孩子又闯祸了,惹事了,脾气暴躁的家长马上开始骂:“连个杯子都不会拿?这是怎么回事?别喝了!”孩子在哭。[这是完全没有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二、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年纪小,心里能量不足,打翻饮料也不是故意的,所以很宽容:“没事,妈妈再给你倒一杯!”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真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实际上是纵容孩子的错误,孩子得不到任何失败的体验。】
如何让孩子“自作自受”?
妈妈:“笑笑,你的饮料没了。现在你没东西喝了。”
笑着撅嘴:“嗯?”
[不喝酒,打翻杯子就是这样。自己承受。】
妈妈:“嗯,另外,请把桌子和地面收拾干净!”
笑着瞪大了眼睛:“嗯?”
[环境脏了就要打扫。那是打翻杯子后你要承担的责任。】
笑着拿起一块抹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桌子和地板。看着别人杯子里的饮料,他无比羡慕。他笑了,不喜欢哭,但能看出他的委屈。他开始乞求,“你能给我再倒一杯吗?”
妈妈也不是不厚道:“嗯,可以,不过这次你要小心点。告诉我,我怎么做才能让杯子不被打翻?”他笑着想了想,挥挥手说:“你不能这样。”他也意识到桌子边上的杯子也很危险,容易碰,就把杯子往里推了一点,说:“还是放在这里吧!”
好了,大功告成。第一,晓晓已经尝到了打翻杯子的“后果”:没有饮料;第二,我笑了,明白了我需要承担的责任:打扫卫生;第三,晓晓学会了下次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吃饭的时候不要跳舞,杯子不能放在桌子上。
2。例子:油腻的手弄脏别人的衣服。
晓晓吃东西的时候手上全是油。妈妈过去常常拿抹布擦晓晓的手。谁知,淘气包故意在妈妈的衣服上擦了擦她油腻腻的手,擦完就笑。这是一个故意的错误。
妈妈:“你不能在别人的衣服上擦脏手,太没礼貌了!”
微笑或者傻笑,好像无所谓。
妈妈:“你看,妈妈的衣服被你弄脏了。我该怎么办?”
不以为然地笑笑:“脏了就洗!”
妈妈很认真:“好了,你去洗吧!”
大惊失色地笑:“什么,我来洗?你,你洗!”
妈妈坚持原则:“你弄脏了,你负责打扫!”
虽然晓晓根本洗不干净衣服,只是随便在清水里擦了几下。但他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自己补救,而不是一笑置之,别人替他收拾。
3。例子:拒绝自己吃饭。
笑笑想边玩边吃晚饭,就喊妈妈喂。我妈用绳子绑着晓晓的手,笑着纳闷。我妈回答:“有手的自己吃。你不想自己吃,就像你没有手一样,所以我把你的手绑起来了。”很快,笑起来就觉得没有手太不方便了。我不能玩玩具或骑自行车...我妈趁热打铁:“要么你有手,你得自己吃饭,还能玩;或者说,你没有手,你不用自己吃饭,你妈妈喂你,你却没有手玩。两种情况,只能选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晓晓逐渐意识到得到手的重要作用:“我不想没有手!”重获自由后,请自己吃饭。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吃?因为你有自己的双手,所以你要独立生活。但是,跟孩子讲道理,光靠一张嘴“讲”,似乎是行不通的。为什么不用实际行动让孩子尝到“后果”呢?好吧,既然你不想自己吃饭,不想用自己的双手生活,那我就暂时剥夺你拥有一双手的权利!
绑起来,不是“暴力”。整个过程中,没有言语暴力或行为暴力,没有欺凌,没有胁迫,没有伤害。这种自然的惩罚方式,不过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明白“没有手”的后果,进一步明白“有手就要自己吃”的道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