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努力考第一怎么了?母亲的回答惊醒了很多家长。从小到大,我见过很多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努力让孩子考第一。
然而,孩子毕业后,他却东奔西跑地给孩子安排工作,希望他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人疑惑。
你想让孩子考第一吗?或者说,你有没有鼓励孩子把第一名作为自己的目标?
虽然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同,但是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当然值得鼓励。他们能拿第一为什么要第二?
这是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成功的态度,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标新立异的人和事,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独树一帜。
“你要是考上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第一,我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如此“奇葩”的教育理念还是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如果你觉得以上只是一个极端案例,这些家长只是不想让孩子活得太累,过得平淡快乐,所以不想让孩子考第一,其实不是。相反,这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完整和优秀。
曾经在一次亲子课上和300多名学生家长分享:“不要让你的孩子拿第一”。20岁出书,30岁前拿下台湾省所有重要文学奖。按理说他在文学领域拿过很多一等奖,但他的观点是: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告诉他不要那么努力,轻松拿到第7到第17名;如果你的孩子在倒数,让他努力进入前17名。为什么提到第17名?这就是我自己成功的秘诀——小时候我们班只有17个人。”
我发现家长很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希望孩子考第一。但其实很多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在班里排第7-17名。
原因是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比较好。他们可以和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成为朋友。他们心理压力更好,生活更轻松,创造力最好。
但是第一有什么不好?第一名是对一个孩子的聪明、毅力和学习能力最好的赞美和肯定。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抱着“永远争第一”的心态和志向,可以让孩子保持优秀和光荣,但好成绩获得的表扬和对名次的执念,也很容易让孩子迷失自我。
过分追求第一可能会导致孩子内心的弹性越来越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和消化能力越来越低。
有一个高中男生,不明白为什么家里要“拉他后腿”,不让他考第一。他跑到勇气站问妈妈:他追求进步怎么了?
妈妈给出的答案让很多观众肃然起敬。
但是有一次,我妈看到小吴在她的书桌前写了这么一句话“考试第二名落后了”,于是吴的妈妈心里一紧。孩子是不是把排名看得太重了?
为了不让孩子有如此惨重的得与失,为了不让这种过分攻击性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经常会以“不用考第一”来说服孩子。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任何成绩或才华都不应该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
孩子成长中“永远是最好的,凡事力争第一”的观念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戴高帽太久,会逐渐让人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平凡,从而过着越来越辛苦的生活,难以获得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可见他们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比起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成就,他们更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走得更远更久。
而那个一直追求卓越却没有及时调整心态的“第一名”后来怎么样了?
一系列用固定格式开场白和面瘫表情拍摄的视频在网上掀起热潮,受到大批粉丝的追捧。
成名后,学霸的身份和背景逐渐被剥离出来。你以为你只是一个靠运气走红的普通女孩,其实你是一个真正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高飞侠,也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不得不服药控制病情。
初中的时候,年级第一。后来我上初三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这成了我妈唯一的精神支柱。从那时起,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才能获得第一名。如果我们获得第二名,每个人都会觉得完蛋了。孩子被耽误了,尤其是母亲。所以,在你还没经历青春期的叛逆之前,你要努力争取第一名,让妈妈开心。
进入高中后,他没有想过要去北大,却发现高中同学都是去清华北大。
高一的时候,老师打印了一份名单,让每个人写下自己志愿的学校。本来他们已经填了中国政法大学,但是老师让我改成北京大学。他还说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因为他当时是班里的第四名,前后20多个同学都填了清华或者北大。
而且他们班特别鼓励竞争。教室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排名表。老师让每个人选一个竞争对手和他比较每次考试的成绩。我还必须说,这次我会超过他。如果我不这样做,就会有一个赌博协议。
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后来在纽约大学读研究生。但这些光环非但没有让他们自信快乐,反而越来越失落,越来越悲观,最后患上了抑郁症。
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为了迎合别人的赞美,我努力做到最好,却忘了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想怎么活下去。患上抑郁症后,我发现北大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我去北大第六医院看过病,从一到期末在北大看抑郁症的人很多。”
经历了这次心理健康大灾难,我慢慢开始找回真实的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在因为搞笑视频出名后,我在一次采访中认识到:
“很多人觉得我无所不能,这很可怕。很多人围着你,和你合影,肯定会让你觉得飘,但是我把自己拖回了时间。我知道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实的。你真正的能力是什么,什么只是暂时的……”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他九岁开始出书,被清华大学录取。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带着这些光环长大。说他骄傲自信是有道理的。他怎么会生出这么卑微的“取悦他人”的姿态?
如果你仔细了解,你会发现你经常用“谄媚”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我经常对自己说:“我希望别人也喜欢我。”
从小到大,被人夸得太多,背负了太多的期望,尝到了“优秀”带来的甜头。
也导致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越来越多的人丢不下自己的标签和偶像包袱。
“其他孩子可能九岁就叛逆了。我九岁就因为写作出名了,被别人喜欢成了我作品的一部分,所以这个阶段特别长。说白了就是圈粉。”
久而久之,我不仅保持了“争第一,为王”的志向,甚至学会了耐心听别人讲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我会想着别人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什么,做一切能让别人开心,能让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那就尽量通过拿第一名来赢得父母的好感,不要高兴的太早。他可能正在发展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对孩子未来的幸福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是相当不利的。
恋爱的时候,男朋友打电话来,电话里骂了我一顿,然后不停的道歉2个小时,对方却认为道歉是敷衍了事。她挂了电话后,一直往那里打电话。
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我害怕得浑身发抖,却不敢对对方说出“别再打电话给我了,你再这样下去我会生气的”这样的狠话。
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再次想起这段经历,我觉得很可怕,因为即使在这么亲密的关系中,我似乎也没有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绪,只是害怕冲突,害怕让别人觉得不开心。
这就是逢迎性格的悲哀。如果不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就不要给他有条件的爱。不要让孩子觉得考第一,争当优秀,就值得父母爱,就能得到别人的欣赏。
当然,第一名也不是灾难。不是所有考第一或者以第一为目标的孩子都会有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只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理性,不要让高考第一、状元、尖子生这些头衔和标签扭曲了孩子的心态。
保持领先,争取进步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遇到问题时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好的时候不要对自己灰心,特别好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类型。大起大落,成功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不要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模糊自己。人要为自己而活,最真实的你也是最好的你。
成绩和名次不是衡量孩子天赋和才能的唯一标准,也不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的唯一砝码和尺度。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除了学习,孩子还应该掌握这些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考试中总是拿第一,或者固执地追求第一,家长就要警惕为什么孩子总是有这样的执念。如果有一天他倒下了,他能承受吗?如果他做不到第一,他能接受自己,心满意足快乐地生活吗?
爱的能力
爱,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是指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热爱,可以让一个孩子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活力。心中有爱,面对艰难困苦就会多一些力量和勇气。
认识生命多重价值的能力
台湾省有个学生。他的父亲是种植菠萝的农民。因为要识别菠萝的甜点,每个菠萝都要敲三下。几年后,他父亲的手指肿了。学生们很心疼父亲,于是发明了一种可以敲三下的机器来识别菠萝的甜度,后来还获得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
一个孩子不一定要取得好成绩。重要的是看他对生活的多重理解。
开阔眼界的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会被父母带着环游世界,或者送去国外学习,以此来培养他们更广阔宏大的世界观。这是个好主意。只有认识到世界的广阔,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拥抱世界。
表达自己感情和想法的能力
表达,是一个人活在当下,与世界建立深度连接的最好方式。先学会认识自己,再学会表达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勇敢地与世界对话。
当你发现自己被别人的期望绑架和困住的时候,要勇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样才不会在成长的路上迷失。
除了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还有很多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不要让成绩和排名占据了更多他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