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从是中国育儿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一个孩子在哭,拉着妈妈的手,要超市货架上的玩具。他妈不可理喻,生气地说:“你到底听话不听话?”
周末下午,爸爸说要带孩子一起游泳,一起运动,孩子却想和孩子一起去操场。爸爸试图说服孩子,但孩子还是坚持要和孩子一起玩。爸爸恼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孩子学钢琴很快,考试成绩提高很快。爷爷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夸孩子:“多好的孩子啊!真听话!”
……
“听话”这个词几乎可以用在我们成年人的各种育儿场景中。好像只要孩子表现好,让大人满意,就可以用听话来表扬;否则就是不听话。所以,听话就成了语义最模糊的育儿词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好”和“懂事”可以和顺从相提并论。
想一想,汉语词汇这么丰富,为什么我们用来描述孩子行为的词汇却这么少?因为我们成年人在养育子女方面太不明确了。
原来孩子努力的初衷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喜欢,也可能是因为好奇。原来孩子叛逆的初衷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不适应,也可能是因为已经长大了。总之,孩子的行为大多都有自己的原因。但是,父母只是用“听话”这个词来“拿走”原本属于孩子的一切。
听话听谁的?听父母的话,遵从父母的意愿。所以孩子生活的内容完全纳入了父母的意志领地。好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让父母满意。
若孩子能够表达,他们一定会说,“听话”是这世上最可怕的两个字。孩子服从的边界问题。她说,服从有两种:一种是纪律,这是基本的行为准则。这种“顺从”对孩子来说真的很有必要。孩子要有纪律才能学习,没有纪律的孩子是教不出来的。
另外就是你要听我的,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种做法是不合理的,但在中国育儿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自我成长就会受到抑制。他可能不会表达,变得胆小,或者变得叛逆,更加不听话。
这样做还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让孩子失去创造力。比如我妈看到一个3岁的孩子乱写乱画,就说他画的不像,坚持要他听她的,画一个具体的形状。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是无法用具体的形状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求孩子听话,只会限制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于是,老师告诉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和我们一模一样,要给他一个优越空的空间。她举了乔治·巴顿的例子。
乔治·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美国将军。他脾气很坏,但他的军队并没有因此而不喜欢这位将军。反而能够出色的执行他的命令,出色的完成战斗。
二战结束后,一个记者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因为你的坏脾气,士兵对你那么好。
他说,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天赋,而且每个人都比我强,所以我每次布置作业,都不教他们怎么做,也不要求他们按照我说的去做,而是对他们说:“去做吧,给我一个惊喜。”所以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作战方案,然后我会在其中选择一个更好的方案。这是我的团队最成功的地方。
育儿也是如此。只有消除我们的控制欲,孩子才能给你惊喜。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功,请给他一个不听话空的空间。
如果想要孩子成功,那么请给他不听话的空间。
有一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问我怎么管。
他说在孩子(5岁)的要求下,他报了钢琴课。但回家练琴,孩子就得机灵。他们没有按照老师的指示去玩,而是自己瞎玩。他跟孩子说要认真弹钢琴,孩子不听,继续瞎弹。他生气了,打了孩子的手,说不认真弹就取消钢琴课。没想到,这并没有吓到孩子。孩子反而生气了,说:“取消就取消。不学就不学。”
我告诉他,孩子“听话”一般有三个条件:
第一,你有没有先听孩子的话。
如果不是,那你的亲子关系就堪忧了,你的孩子很可能不听你的。我建议我的朋友先“听听孩子的想法”,问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玩。他们从中得到乐趣了吗?如果孩子觉得好玩,就让他玩一会儿。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监督孩子板着脸弹琴,估计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如先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3分钟,然后再让他认真按照老师的指示玩。
第二,你说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实就是前面说的育儿界限问题。孩子的问题是成长问题还是原则问题?你一定要照顾它吗?是不是说不做就让孩子变坏导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如果你不管天不塌下来,那我建议你先等等。比如孩子没有按照计划的步骤练琴,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差。这有什么关系?他的好奇心,他在探索中的快乐经历更为珍贵。
第三,孩子是否能听懂你说的话。
这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他制定规则。比如,不要居高临下地“教”孩子,不要总是用“你怎么做这个怎么做那个”的句式来评判孩子。而是用平等的心去接近孩子,用“我觉得/我希望……”去引导和鼓励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太着急了。我们只是单方面想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却不想跪下来听孩子说什么。——我们忽略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当我们拓宽了界限,孩子就有了空自由呼吸的空间,自然也就没必要反抗了。
这时候孩子就会愿意听我们的话,也喜欢这种合作的双赢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