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话痨

孩子话痨,第1张

孩子是话痨怎么办

孩子想说什么?不懂就被孩子套住了!有这么好的表情,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小主持人!但是后来我发现他每隔两天就会问我或者孩子的父亲同样的问题。


一开始我以为可能他觉得他妈妈说的不太对,后来我发现他好像不记得我绞尽脑汁告诉他的答案了。

今天白天单位领导跟我说公司要优化团队,我可能也要被优化。如果我不想被调到其他部门,提前做好计划。其他部门也是一个胡萝卜一个坑,变相告诉我他们失业了。

晚上回到家,面对儿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火气上来了,忍不住训了儿子一顿,把他吓坏了。看着他泪流满面的包子脸,我心疼。

哎,你说我做错了吗?

听了这番话,我突然忍不住为她感到惋惜。面对一个多嘴的孩子,这个妈妈能忍到现在,很不容易。如果我脾气急,估计会爆发三四次。

各大育儿专家都说,你要对孩子有耐心,你要耐心回应你的“十万个为什么”,你不要打击孩子的求知欲。那么,有多少家长其实是在假装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呢?

其实完全没必要。

当然,孩子的好奇心是需要被呵护的,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而你苦心解答的问题,他们根本听不懂。

不是因为你家孩子智商不及格

而是因为ta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那么如何分辨这样的真题和伪题呢?

很简单。

一个要求注意的孩子,他的问题更没脑子,他更注意问,对你的回答心不在焉。有时候,你甚至不等回答就问新问题。

我遇到过后一种情况。

表哥家的女儿是个小姑娘,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因为她很可爱,很有魅力,所以大家总是围着她转,我也不例外。一个暑假,她来我家。当时工作很忙,回去也很少关注她。然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每天下班回家,她都会有一大堆问题,似乎随时准备等我。还没等我回答完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又来了。

几天后我在想。我在想,真的有那么多我不明白的吗?于是,我不再回答她的问题,转而问她问题。我惊讶地发现她流利地回答了所有那些问题。她看起来不像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

那么,她真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吗?不,她只是喜欢和我说话时那种被关注,被回应,被重视的感觉。他们只是习惯了被大人关注,享受被他身边的大人关注的感觉。

曾经看到一位育儿专家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描述一个3岁孩子和她妈妈读睡前故事的过程。小家伙在妈妈怀里玩得很开心。我妈把她抱在怀里,给她读,一个慈母的温柔情话。

我每读一页,小的就打断妈妈问:

这些人在干什么?

这小妞怎么在这?

孩子的父亲也和小女孩一起看了那本书。不同的是提问者是爸爸。他问,这些人在干什么?为什么这只鸡会在这里?她所有的回答都非常正确。

所以,这个小女孩不是在提问,她是在和妈妈玩“回应我,关注我”的游戏。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小把戏。她总是耐心回答,无条件服从孩子。

但是后面有点不对劲。因为这样看书没完没了,睡觉都晚了,孩子还在问问题。

妈妈的情绪变得焦虑,直到耐心耗尽,变得愤怒,对着孩子大喊大叫,把孩子弄哭。

为了避免这样糟糕的结局,父母一开始不必和孩子玩“寻求关注”的游戏,更不用假装耐心回应多嘴的孩子。

做什么比较好?

1。首先,通过孩子提问的状态,判断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或者要求关注。如前所述,后者的特点是提问的无厘头。孩子甚至对你的回答不感兴趣,只是想要你的回应过程。

2。如果你已经判断出孩子的情况属于后者,你该怎么办?

你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反过来问孩子问题。这样,你会觉得轻松很多,不是吗?

然后如果是你有事没时间陪孩子的时候,或者是该吃饭睡觉的时候,孩子还在纠缠。在这种情况下,你不需要责怪或生气。你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宝贝,你需要我的关注,我很乐意给予。但现在我就是没时间。改天再说吧。

最不推荐的模式是:你明明很无聊,却不忍心和孩子一起回答。还是忍着情绪冷冷的拒绝,我不知道。或者干脆一发不可收拾,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以示自己的不耐烦。

所有这些回答只能刺激孩子用更多的问题进一步打扰你。

3。如果你觉得孩子不是在“寻求关注”,如果你不忍心拒绝孩子热切的目光,那么在日常交流中,你不必总是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哪怕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其实你给孩子答案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其总是准备告诉孩子一个更好的答案,不如让孩子自己得到答案。

父母总说不听老人的话就在眼前吃亏,但其实我们不去思考的答案远不如自己实践中获得的真知,记忆深刻。所以,想要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装傻不答是育儿的小秘密。

比如面对八卦的问题,你可以开始时不时的回答:不知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给他买几本可以解答答案的字典,字典,科普书,等他熟练使用这些参考书的时候,他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这样孩子每次找到答案,都会很乐意找你分享。如果给予适当的肯定,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成就感,他会很享受这个过程。

对于育儿来说,好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探索答案的过程,这比答案本身更有意义。至于“正确答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孩子长大了,总会有自己的认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8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