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说有的父母逼迫女儿放弃婚姻和事业,却因为离家太远后不方便照顾,女儿含泪拒绝分手,痛哭流涕“女儿白养了”,你是怎么想的?
上面提到的“爱恨交织”的巨大冲突,正在深圳的一个家庭里发生。父母卖房送女儿出国留学。现在女儿已经从学校毕业了,她想留在国外工作,嫁给一个外国人的男朋友。她的父亲坚决反对,并威胁要“断绝父女关系”。
在女儿屈服之前,父亲已经崩溃了。面对面试,说后悔送她出去读书,是我这辈子最糟糕的决定。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何度过剩下的几十年?
对此,网友明显分为两派。
一群心疼的父母说,女儿让父母卖掉房子,拿出积蓄供她留学时,靠的是东方父母无条件为女儿付出的标准。现在轮到他们支持了,就说西方标准,真的是双重标准。
他们可以称之为“养儿防老派”,他们坚持吃我的就得还。
一派理解女儿,说父母为了把孩子束缚在自己这边,不得不操纵女儿的婚姻和事业。这是不可接受的。况且女儿从来没说过“她不赡养父母”,父母的观念也太保守了。
他们堪称“儿童独立主义者”,强调:感恩是适度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
莫姐姐,我不想拿泥开玩笑。我在情感上同情父母的感受,但在理智上,我支持“孩子的独立”。
因为,这些父母和他们背后的很多父母一样,对孩子的爱很大,爱得窒息。
他们是一群“巨婴父母”。
我妈有个同事王阿姨,因为是二婚,到了要孩子的年龄,对她很宠爱。但我妈每次提起她,总觉得“好孩子都被她抛弃了”。
第一次,她让全公司都议论纷纷,因为她坚决不让儿子上公立初中,选择不上私立学校。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公立学校不仅师资好,而且费用也少了很多。他们家境平庸,为什么要做出“倾家荡产”的选择?
原来王大妈提前来学校参观了。公立学校条件也不差,都要求住校。但是公立学校的老师对她提出的“贴心照顾”的要求都是一本正经,无动于衷,而另一所私立学校的接待老师却很友好,什么都好商量。
别人提醒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她回答,整天见不到孩子我还不如死了!更是毅然辞掉工作随时照顾儿子。
后来儿子上高中,王阿姨在家,她得上学。她不得不完全封闭,每两周才设法见到他一次,所以她辍学了。谁劝都不听,最后老领导骂了她一顿,才含泪妥协。
她儿子上大学的时候,考上了临县的一所技校。王阿姨非常高兴。有人调侃她,儿子要娶媳妇了。我该怎么办?她直接说:老婆得跟我过。
我亲身看过王大妈的《执着》。有一次我去我妈办公室,正好碰到她儿子一会儿。就在这时,王阿姨在大门口喊他回家,儿子赶紧接了。王大妈继续喊,他继续答,喊着答着又喊着,直到两人面对面。
我笑着问王大妈的儿子。你妈妈给你打电话了。就不能做一次吗?它们就像回音壁。王大妈老公答了句,他要是答短了,他妈今晚就大闹,儿子不听。
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份爱情太紧太束缚。王大妈的儿子小时候很聪明,随着长大变得比较普通,甚至有些落后。
一家三口全靠王大爷一个人的工资。
王大爷快60岁了。他不止一次对我妈说:“我还活着,他们还能享点福。如果我死了,他们会怎么办?”
不合时宜的爱情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王大妈是典型的“巨婴”家长。外面是成人,里面是婴儿。你不能没有自己的孩子。
她的案例也清晰地说明了“巨婴父母”的首要特征:父母与子女生活的深度捆绑。
这不同于亲子间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密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巨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孩子小的时候扮演宠物的角色,父母老了扮演宠物的角色。
没有不尊重,只是遗憾。当一个人放弃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时候,他总是在倒退,把未来托付给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充满了不确定性。
“巨婴父母”的第二个特点:强迫孩子报答养育之恩。
报答养育之恩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挟孩子赔偿各种坏掉的东西,还不如。
娱乐圈很多“极品父母”,比如梅艳芳的妈妈,蔡少芬的妈妈,花钱赌博,逼着女儿还债;《欢乐颂》中的范被父母榨干,贴补他们宝贝儿子孙子的生活;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刚满50岁就不工作了,就等着孩子出生活费。
这些行为确实玷污了父母之爱的无私属性。
“巨婴父母”的第三个特点: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
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单身老父亲,辛辛苦苦养大了三个特别有出息的儿子。别人羡慕他,因为三个儿子给了很多钱,他却很难过,因为三个儿子空都没有回家看他。最后,他死得很有牵挂,临死前还后悔儿子们不该上大学。
这位父亲的情况很催人泪下,儿子们的表现也相当混蛋。但如果这位父亲晚年生活富足,能唱歌,能见朋友,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巨婴父母”的这三个特征并不完全重合。有的家长可能只赢一个,有的会赢两个,赢三个更难。
不好意思,这些父母都是“巨婴父母”。
那么非“巨婴父母”呢?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摸龙说赵太后》,讲的是一个突然醒悟的“巨婴母”的故事。
当时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势单力薄,向齐国求援。齐回答说,只有王母娘娘的小儿子长才会出兵。太后非常宠爱这个儿子,经过一波大臣的规劝,坚决拒绝。
轮到触龙做说客的时候,赵皇后浑身是反抗因素,打算触龙一说人质就把他扔出去。摸龙避锋芒,问别人好,然后厚着脸皮给小儿子找位置。同样是对孩子的关爱,赵太后脱了心防。
摸龙接着转移了话题,提到王太后爱自己的女儿燕皇后胜过常。王太后反对,说她更爱常安俊。
触龙指出,王母娘娘送女儿嫁到燕国时,流下了眼泪,但以后一直祈求燕国在那里生子,继承皇位,永远不要被遣送回国。这是为了燕侯的长远利益,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摸龙继续问,嫦娥身居高位,却没有什么功勋。如果有一天太后死了,长怎么能在赵立足?太后对长安的打算远不如燕侯。你怎么能说你更爱长安安俊呢?
最后,王太后被完全说服,把长安安俊的整个事情委托给了触龙。长安“质等于齐”后,齐出兵。
“父母对儿子的爱是深远的。”就算你是太后,为了你儿子的未来,你也会忍着眼泪把他送去当人质!
莫姐姐是独生女,但无论她报考大学还是选择工作地点,父亲都全力支持。他会说:“好男人有志气,我女儿不比男人差。”
父母的爱不仅仅是一针一线一汤一饭,更是一个大胸怀,一个大格局。就像一只老母鸡把自己的孩子护在翅膀下,除了啄食脚下的食物,她怎么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毕淑敏在《孩子有不生的权利》中写道:“我的父母,请记住我的忠告:我的出生不是我的选择,而是你的选择。”
父母与子女是有缘的,但这种有缘不是“两情相悦”。父母单方面做决定,没有和孩子商量就把孩子生到这个世界上。
刚出生的婴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要靠父母赡养,直到成年。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不可否认,但是哪个家长能完全说养孩子不快乐呢?
爱你的女儿,努力和她相处,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精神满足。
在第一期《读者》中,柳传志读到了自己在儿子刘林婚礼上发表的一段讲话。第一句话很感人:
“我很荣幸有机会成为刘琳四十多年的父亲。”
他不但不提自己的教养,反而感激“我很荣幸有机会做柳林的父亲”。就是,幸运,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
不求回报的柳传志,子女优秀。比如我们熟悉的刘清,他曾经是高盛最年轻的董事。2014年,她选择回国,加入滴滴,一家刚刚创业两年的创业公司。
现在我们知道她做了正确的选择,但当时刘清面临巨大的压力,在做出离开高盛的决定后,她跑到西藏的一座山上哭了。
新东方的俞总裁听到这里,也问她:“你放弃了待遇这么好的高盛,去对付你哥。什么情况?”
但是她爸爸柳传志很支持。因为柳传志了解女儿的性格,知道她想做点什么,所以只有支持。
柳传志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彻底贯彻了父亲给他的教导: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柳传志对孩子“不闻不问”,王朔这个流氓对女儿“溺爱有加”。他在采访中说:
“我什么都不要她。我希望她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我不希望她成功。我讨厌这个词。怎么,不就是赚点钱,被SB人知道吗?!"
这就是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感恩呢?开心就好。
朋友圈里曾流传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退休母亲从早到晚忙着照顾儿子儿媳,被称为“二十四孝婆婆”。
有一天,儿子家换了锁,没给她钥匙。她无意中听到媳妇抱怨没有隐私,老公被婆婆宠得像个没洗的孩子,甚至气愤地说:“为什么不能像其他阿姨一样去跳广场舞?”
退休的母亲不知所措,本以为会把心交给他们,没想到留下的却是一堆差评。她不顾儿子和儿媳,和妻子去旅行了。
旅行中,她发现老婆会玩微信,会发朋友圈,会用软件修照片,可自己和他的差距就这么大。于是,她开始学习那些新鲜的东西,爱上了旅行,晚年的生活顿时多姿多彩。
我媳妇,以前抱怨很多,也以她为荣,称婆婆是“晚年生活的楷模”。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幕,不过是说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一辈子守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真正的母爱和父爱应该是体面的退出,而不是一辈子的强行捆绑。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这个时候,父母也要放下包袱,想想自己未来几十年的老年生活。
寻找做饭洗衣带孩子以外的兴趣,寻找儿子儿媳孙子以外的朋友,关心自己的幸福,重建个人生活。
孩子是独立的人,父母更是独立的人。
重要的是,在重建的过程中,父母的积极乐观和健康反而能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影响和鼓励。
80后、90后是非常特殊的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他们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享受着无限的宠溺和宠爱。
现在父母慢慢老了。他们希望自己的独生子女能留在身边,老有所依,生病老有所养。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但这并不是绑架孩子活下去的足够理由,因为爱是无条件的,而孝顺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不能说我爱你,你必须无条件地按照我的意愿生活。
养儿防老的思想来源于过去的农业时代,没有社会保障和养老,家里的土地只能靠孩子耕种,晚年的生活也必须靠孩子的照顾。尤其是在男权社会,女儿迟早要出嫁,儿子才能更可靠。这也是男权思想的源头。
现在,他一早就去世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也越来越健全。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我相信很多父母并不是无法养活自己,只是出于情感上的依赖,想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然而,当年轻人心大,想闯天下的时候(如果没有,那就不行。有四个老人要养,负担很大),冲突难免。
莫姐姐不想否定父母的需求。老实说,中国父母的孩子非常幸福。他们年轻的时候,暂且不谈。等他们长大了,会啃老骨头的孩子不在少数。孩子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
但是不要忘记爱的初心。爱是无条件的!
你的爱越无私、越纯洁,你就越能得到孩子爱的回馈,这种回馈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好处,让你两全其美;
越是自私和苛求的爱,越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害人害己,两败俱伤。
父母和孩子天然有着永恒的血缘和情感纽带,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如果把孩子当成一种投资,那和零存整取的银行存款有什么区别?
与其相爱相杀,不如放手,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也许80、90后的父母要改变观念太难了,但我们可以从自己这一代做起,不要再把对下一代的爱变成负担和伤害。
我们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不再做巨婴父母,过自己的生活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