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注意,14岁之前,是孩子阅读的关键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即使成绩平平,但有良好的习惯,未来还是大有潜力的,关键是在14岁之前培养阅读能力。
我们来了解一下“阅读饥饿期”。儿童对阅读的“精神饥渴”是在14岁之前形成的。“父母在孩子5岁前是否经常给孩子讲故事,会影响孩子日后阅读能力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之前的阅读经验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未来的人生历程,不过是我之前14年所读的展开。”
即使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平平,但只要养成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一定会比一个只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1。“精神饥饿”在中小学更容易形成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丽·安·伍尔夫(MaryAnnWoolf)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左右脑区域在一起阅读。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当我们成年人阅读时,我们通常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科学家认为,父母在孩子5岁前是否经常给孩子讲故事,会影响孩子日后阅读技能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之前的阅读经验对孩子的成长也至关重要。未来的人生历程,不过是你之前14年所读内容的展开。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用14岁之前从书本上读到的、经历过的、体验过的、习得的基本价值观,用感恩、慈善、友谊等最伟大的观念和知识来构建的。
“所以,孩子的早期经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当他们成年后,他们继续在童年获得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内心成人世界。”朱永新说。
2。读书和学习从来不矛盾
一位成为小学生家长的妈妈发现,再美好的计划,也迈不过上学这道坎。在孩子上学之前,这位妈妈一直坚持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然而,一旦开学,孩子的读书时间就被一点点挤掉了。"在完成学校作业和保证她孩子的睡眠之间只有一个选择。"母亲说。
这位母亲的苦恼绝不是个例。面对巨大的考试压力,如何平衡读书和学习是很多家长,尤其是城市家长的难题。
调查显示,59.2%的学生只花很少一部分时间阅读课外书,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学生花更多时间阅读。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作业越多,孩子可能越笨。”朱永新说,反复练习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只能提高孩子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根据孩子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的情况,朱永信把孩子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孩子不喜欢看课本,也不喜欢课外学习。“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无知的”;
第二种。孩子们喜欢读课本和课外书。“这样的孩子一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种。只看课本,不看课外书的孩子,可能表现不错,但发展潜力不大。
第四种。孩子不爱课本只爱课外书。“这种孩子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但还是有希望的。”
事实也证明,大量的课外阅读并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3。过早的‘触电、触网’会让孩子失去思考能力
即使是完全明白读书重要性的父母,仍然有很多困惑。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父母和孩子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电子阅读的浪潮中。对此,朱永新认为,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的内容过于华丽和动态,对低年级的孩子是有害的。"这对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和平静心态的形成不利。"
“过早‘触电触网’,孩子会失去思考能力,孩子只会看不会想。”朱永新说。在互联网上吸引更多注意力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尤其是人类的理性洞察,很难通过互联网获得,智慧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更是凤毛麟角。人类思想的进化,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是一个精神和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每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到达精神金字塔的顶端。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方便地拿到最适合自己的书。
4。阅读很重要。比读书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读什么
“我现在很困惑。”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说,学校会利用孩子早上到校的时间,每天给学生弹古诗词。“几十首古诗都是用说唱的方式记录下来的,孩子们在家的时候经常嘴里念叨着,其实一点味道都没有。”根据这位母亲的介绍,不管是《中午锄地》还是《我床脚边那么亮的一线》,孩子嘴里唱的都是什么样的诗词,都是欢快的说唱节奏。
“这样的方式朗朗上口,让孩子也能记住。”朱永信说,但读书的关键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体验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童年是从浪漫到精密,从粉色到天蓝色的多彩阶梯,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渡过程。”朱永新说,在最初的粉红阶段,阅读主要以读书、写字、画画、儿歌、童谣为主。到了三四年级,阅读的形式是朗读,复述故事,默读。到了高年级,就要探讨主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