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教育理念:孩子不需要刻意培养。创造力远比分数重要。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大胆谨慎,聪明机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几代瑞典人。现在,我这个年纪的父母都是看着林格伦的书长大的,所以这本书传达的思想也成为了我们当初教育孩子的思想的启示。随着现代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严格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自卑,使孩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重要。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参加儿子小学的开放日活动。我坚信瑞典小学生的创新和积极精神,但通过和儿子一起上课,我对此感受更深。
那堂英语课上,老师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生马上站出来纠正,指出老师发音不对。而且这个男生还跟老师解释了自己在英国留学的经历,坚信老师搞错了。老师没有为男孩的错误感到尴尬,而是仔细检查了一下。核实后,老师立即向所有学生道歉,并要求他们再次大声朗读这个单词。整个过程很自然,老师和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包括我。
不仅是语文课,数学课,老师们也在充分发掘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只强调答案的相对性。说到畅所欲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自信地说出来,即使他们的观点还不成熟。在这里,皮皮随处可见,从众和盲从会被视为没有主见的表现。
孩子不需要刻意培养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世界属于儿童。它们是我们中间的低语,而你似乎拥有特殊的能力和惊人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瑞典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不需要后天雕琢才能做得更好。
我去幼儿园接儿子的时候,正好赶上他的绘画课,看着他儿子认真的画画,试图画一个平面。我看他有些犹豫,画的图也是清晰不清晰,就主动告诉他怎么画。旁边的老师听到我的指令不悦的叫住了我,她告诉我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的创造力。
老师的那句“孩子做的就是最好的,他不需要更好”让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我选择了静静地看着儿子完成这幅画。
后来我每次注意观察,都发现幼儿园老师教画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收起来,然后让孩子画,没有任何限制。最后,我总是表扬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也不批评。他们不是在教绘画,而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在他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巧远没有孩子的创造力重要。
社会属性大于家庭属性
瑞典人认为孩子是社会第一,家庭第二,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
在研究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瑞典,而是仔细观察了来自周围其他国家的家庭教育方式。
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华人家庭有着典型的东方特色,邻居关系使我能够走近这个家庭。这个家庭有两个学龄前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爷爷奶奶从中国来到瑞典照顾他们。有时候孩子在院子里玩,不想吃饭,老奶奶就拿着饭碗追着孩子跑来跑去喂。这个动作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教育观念的不同,让人误以为奶奶在虐待孩子,于是报警。还严肃地告诉家长,不要强行喂孩子,否则有虐待孩子的嫌疑。
在瑞典的家里,孩子们吃饭很随便。父母从不强迫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吃饭。
瑞典人在很多方面尊重孩子的自主权。除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瑞典人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从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在不干扰他人,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绝不会阻止孩子做任何事情。
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别人家,道别的时候总会让孩子说一些礼貌的话。瑞典孩子似乎不太注重这方面,父母也很少督促他们讲这些礼仪。
一位中国朋友带着她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儿子来到我家。说再见的时候,孩子转身跑了。他的母亲会叫他回来,告诉他要有礼貌。但是爸爸在一边说,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仪也不迟。这是瑞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