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三种行为会让孩子越来越敏感。家长应该试试这三招,而不是踩雷区。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姿态让家长们非常头疼。如果你认为这是青春期,那你就错了。小婴儿已经有这种症状了。
父母会觉得孩子太难照顾或者不听话。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敏感期。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对某些刺激的接受能力是不一般的。孩子对某样东西的特殊敏感会持续到这种感觉需求被完全满足。
家长可能更了解孩子的语言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等。,因为孩子在这些阶段的外在行为变化会很明显,家长也能理解。但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有一个敏感期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孩子的偏执敏感期。
她从小就是个温柔可爱的小公主,但最近却变成了“女汉子”,经常和父母对着干。就像前几天一样,她渴了,想喝水。她妈妈给她倒水的时候,她不愿意。她不得不自己倒。怕烫到4岁的女儿,妈妈坚决反对,甚至哭着大吵大闹。
马宝看着自己的孩子满地打滚,真是又气又无奈。明明是为她好,为什么孩子变得这么不听话?叛逆期来的早吗?
同款小朋友:宝宝突然从乖宝宝变成“小恶魔”[h/]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行为很多,家长都在吐槽-
什么是宝宝的“偏执敏感期”?
如果一个阶段反复出现类似动作,很可能孩子已经进入了“偏执敏感期”,叛逆期并没有提前到来。
通常从两岁开始,爆发的高峰期在3到4岁。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与他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分化,经常不听从父母的劝告和指示,变得非常固执,有时甚至表现出抗拒,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偏执敏感期”。
进入偏执敏感期的孩子会有以下显著特征:
语言表达:喜欢说不我就拿;
亲子关系: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配合父母,甚至故意和父母作对。
行为模式:我努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衣食住行都不想听父母的意见,也不想求助。我想我可以“照顾”一切。
不被认可后:觉得委屈失望,一般用哭来反抗。
由于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处于偏执敏感期的孩子无法全面分析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所以被拒绝后,他们的情绪反弹得更厉害,不是吵架就是哭。
父母在对待“偏执敏感期”的宝宝时,往往会踩到“雷区”[h/]
面对气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孩子,家长往往很迷茫,在这个时期与孩子相处会陷入各种误区。
第一条就是坚决服从孩子说“不”的所有事情,完全遵从。其实这是对孩子的溺爱。可能父母以前也是这样,所以进入偏执敏感期也没有察觉,依然一如既往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不灵活。即使孩子已经过了偏执的敏感期,这种根深蒂固的固执还在,对孩子是有害的。
二、盲目打击孩子的这种变化,甚至打骂。当父母粗暴的育儿方式遇上孩子偏执的敏感期,“火星撞地球”往往分分钟上演。
孩子越打越不服,越不服越坚持。亲子关系严重受损。最后孩子真的会变成“为了和父母对抗而对抗”甚至看清事实也不会回头。
第三,轻易下结论,给孩子贴上“任性不听话”的标签。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偏执敏感期知之甚少,对孩子的这种变化毫无察觉,很容易一怒之下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
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不被理解,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感觉。他们只是加大力度对抗父母,这违背了偏执敏感期的初衷。
偏执敏感期有初衷吗?当然有!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都伴随着使命。敏感期来自于孩子不断增长的自我意识。这个阶段“脱敏”是好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得独立、自信、坚强。
如果父母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屈服,压制打击,他的反抗可能会更强,容易造成孩子任性、纠缠、固执等性格特征。
父母该如何应对宝宝的“偏执敏感期”?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谜。我们要努力找到孩子背后可以理解的原因。没有一些原因,一些动机,他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年人要想找到这些答案,就必须对孩子采取新的态度,加强对孩子的责任感。他必须是一名研究人员,而不是一名沉闷的经理或专制的法官。”
对待孩子的偏执敏感期。建议家长这样做。
1。理解孩子的情绪
理解万岁,尤其是对偏执敏感的孩子。家长要学会读懂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合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通过语言以外的形式,比如肢体语言、眼神、孩子朋友圈的状态来读懂孩子目前的情绪,然后根据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来帮助和引导孩子。
2。灵活处理孩子的需求
热水壶明明很热,却还坚持自己倒水。父母和孩子说大话就讲不通了。这时候家长可以把空锅里的水倒出来,然后试着让孩子轻轻摸一下,看看水有多热,这样比较有效。当面对不危险或者涉及原则的事情,比如孩子上学应该穿哪种颜色的外套,就让他去吧。
3。不要怪孩子“坚持”的后果[h/]
“坚持己见”在孩子眼里往往是大人固执的代名词。但即使是这样,家长也要“看透,说实话”,不要因为孩子的坚持带来的后果而责怪孩子。比如“我告诉过你,你自己不行。”而是说:“没事的,妈妈会帮你的。”这时候的帮助比讽刺小孩子强多了。
总之,不要因为孩子处于偏执敏感期而误判孩子。独立成长绝对是优势。父母不应该剥夺婴儿的这一权利。很多时候,家长首先要静下心来,尽力配合孩子的“表现”,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最终收获一个自信、有主见、有想法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