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没威信?先自测一下,有没有这些“不一致”!

在孩子面前没威信?先自测一下,有没有这些“不一致”!,第1张

在孩子面前没威信?先自测一下,有没有这些“不一致”! 这是“教育无大事”系列的第四个故事,一个由爸爸唱红脸,妈妈唱白脸引出的故事……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是好多家庭都喜欢选择的角色扮演。要么是严厉的爸爸搭配慈爱的妈妈,要么是精益求精的妈妈配合“和稀泥”的爸爸,一个人鞭策孩子往前走,一个人随时准备给孩子安慰,这样的搭配互补好像更能全方位满足孩子的需要。

这是肖凯家的角色匹配。严厉的母亲唱白脸,好脾气的父亲唱红脸。最近的一件事让肖凯的父母发现,如果角色匹配,他们将失去孩子的信任。

[I]

像许多父母一样,肖凯的父母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周末的家庭大扫除会让肖凯加入进来。

一个星期天,凯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情。然后,我跑到爸爸身边,兴奋地“汇报工作”:“爸爸,我的玩具都整理好了!爸爸,我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了!爸爸……”凯想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父亲的注意,以此来换取一句赞美或一个赞许的拥抱。

好脾气的爸爸总是唱红了脸。当他高兴的时候,他说,“凯很棒。我该给你什么奖励?”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十元钱递给凯。

四岁的肖凯有过几次超市购物的经历,知道钱能买到他喜欢的零食和小玩具。于是,他高高兴兴地把钱放进了自己的存钱罐,觉得这个周末过得真好!原来做家务也能赚钱。

又是一个周日的家庭大扫除。这次,肖凯找到妈妈“汇报工作”:“妈妈,我把玩具整理好了!妈妈,我把衣服叠好了!”

凯在等妈妈给他奖励。没想到我妈说:“这不是凯应该做的吗?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肖凯不高兴地说:“可是上个周末,爸爸给了我十块钱的奖励!”

妈妈立场坚定:“凯,妈妈每天给你做饭,从来不向你和爸爸要钱!我们是一家人,为自己的家庭做出努力,共同维护这个家,是我们本该做的。”

肖凯只想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于是固执地大喊:“我要听爸爸的,不是你的!”

但是我妈没打算退缩。她坚定地说:“做错事的是我爸爸。我会让我父亲给你解释的。”

“你们一个说东方,一个说西方,一直在变。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我再也不参加周末大扫除了!”肖凯丢下这句话,转过脸走了。

肖凯的话让爸爸妈妈明白了,角色是匹配的,是帮助的,口径的“不一致”会让孩子迷茫,给父母贴上“不可信”的标签。

[II]

随着小凯的成长,他们会发现,除了自己的“言行不一”,父母也有“言行不一”和“自己与他人不一致”的地方。

聪明的孩子很快意识到,这些“不一致”是父母的小辫子,如果抓住其中一个,就会失去威信。重要的是,当爸爸妈妈威信扫地的时候,正是凯逃避规则的好时机。

不信你看下面这个场景:

“现在,你得收拾你的玩具了!”妈妈问说。

“不!我想看电视。”孩子的回答干脆利落。

“你得先把玩具收拾好才能看电视。”妈妈,坚持住。

“可是我真的不想做啊!”孩子也很坚决。

看着孩子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母亲生气地从孩子手里抢过遥控器,关掉了电视。

“哇……”孩子放声大哭,紧接着声嘶力竭地喊道:“我不喜欢装玩具!”

这种情况让我妈很头疼。

但她要去厨房做饭,只好威胁“如果我看到你还没收拾好玩具……”

威胁有效吗?没有效果。孩子们不会离开电视去拿玩具。相反,聪明的孩子在他妈妈走进厨房的那一刻就意识到了——他妈妈已经放弃了这个规则,我无法执行。

这就是“言行不一”,讲规矩,不拘泥于行动。

为什么坚持不下来?因为,在父母的潜意识里,收拾玩具不是什么大事。孩子能做到最好,做不到父母也能帮他们做到。比起花在包装玩具上的精力,哄一个哭闹的孩子是一件更艰巨的任务!

再加上一些不方便的情况(父母在忙着做某件事),坚持下来就更难了。

于是,孩子逐渐养成了“只要我坚持反抗,父母就会放弃他们的规矩”的意识,家长养成了“只有我不再坚持,孩子才能不哭”的意识。放弃了无数次,威信没了,规则也失效了。

“与自己和别人不一致”是孩子的一个标准,也是自己的另一个标准。

也很容易被狡猾的孩子抓住空。比如:爸爸,你让我不要一直玩电子产品,可我为什么一直低头看手机?妈妈,你说你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为什么我睡觉的时候你可以去客厅看电视?……

我们忘记了规则的解释是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关键词是:所有人和共同遵守。

如果你把自己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而不是一个平等的共同追随者,你怎么说服你的孩子?一句“你做不到为什么要问我”会成为孩子逃避规则的最好借口。

[3]

儿童行为专家弗朗西斯·加德纳(FrancisGardner)在20世纪80年代对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不一致的管教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研究,解释了为什么“不一致”会让父母失去威信,使规则失效: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聪明。他们其实学习规则很快,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什么样的行为不可以。但他们学习规则的方式之一是“测试规则的边界”。如果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不一致”,没有统一稳定的要求,孩子就会不断尝试挑战规则,而不是遵从规则,以获得更大的边界。

而且在挑战规则的过程中,孩子有很强的不安全感,这是对父母“改变”的不信任。

我们经常抱怨孩子对父母的管教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是我们忽略了这个问题:也许不是孩子不好管教,而是我们管教风格的“不一致”影响了他们对规则的接受。

只有一致的、稳定的管教方式,才能让孩子更有掌控周围环境的感觉,更有安全感,更容易内化规则。

[IV]

怎样才能做到“一致”?

解决口径不一致的问题,需要家长多沟通。夫妻性格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这很正常。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固执己见,坦诚沟通达成共识,这样才能达成一致,才能给孩子制定规则。

解决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自律。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你可以先问问自己,“我是在遵守这个规则吗?”

“言传身教”说起来简单,但只有我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才能真正做到。

最后说说最难做到的,就是言行一致。太多家长被孩子的哭闹反抗打败了。

当孩子无视父母的规矩,我们怎么做到言行一致:

首先,你在制定规则、发号施令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规则的可行性。因为规则一旦出台,就必须坚持。如果规则不可行,不能坚持,不如不发。

比如,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厨房忙着做菜,或者你急着要去参加一个聚会,你没有时间和耐心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这时发布规则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用“威胁”的语气让孩子服从,这往往是规则失效的开始。那么,此时制定的规则是不可行的。还不如选择一个更好的时间来制定可以实施的规则。

当孩子无意强制执行规则而哭闹反抗时,可以采用“重新选择”的策略。

孩子因为不想遵守规则而哭闹是很正常的。他们就是这样测试你的底线的。不要放弃对规则的坚守来换取安静的和平。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他们不执行规则的后果,让他们重新选择。

比如“你现在可以选择不打包你的玩具。妈妈可以帮你打包,但是这个星期你不能玩这些玩具。”“你可以选择不吃药,但后果是你的感冒会加重,所以我们只能去医院打针。”……

总的来说,“重新选择”可以让孩子不得不停止哭泣,仔细考虑如果不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后果。但是,如果孩子现在选择不执行规则,父母也应该信守诺言。例如,如果孩子选择现在不收拾玩具,他就不能在下一周真正玩这些玩具。

养过孩子的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为什么我那些曾经是天使宝宝的孩子,慢慢变得不守规矩了?他们总是不愿意遵守规则,即使这个规则对他们有利。这时候,家长不禁会想:是我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吗?

当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不妨回想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这些画面:

孩子理直气壮地列出爸爸说的话和妈妈说的话——每一个矛盾,他从不错过一个美好的回忆;发现只要孩子哭闹反抗,你就可以放弃对规则的坚守,开始进一步挑战你的底线;孩子感受到了你宽严相济的态度,愤愤不平地嘟囔了一句:“哼,你自己都不行,还来求我!”……

其实就是这些不同的口径,不同的言行,不同的标准,让孩子渐渐失去了对你的信任。

而聪明的孩子,正是利用了你威信的丧失,才逃脱了他们不想遵守的规则。

所以,要追根溯源,要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不让规矩变成空句,就得先从“一致”做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7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