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回答:“我再玩一会儿就好!”
母亲默认了儿子的同意,伸手去滑梯把孩子拉下来。谁知,男孩甩开妈妈的手,“叮”的一声又滑了下去,赶紧站起来又跑向滑梯台阶。
妈妈的声音比平时高了一点:“你没听见吗?快下来,现在!”“不,我不要!”
看到孩子不听话,妈妈喊得更大声了,“你再不走,妈妈就走了。你一个人呆在这里!我把我说的话告诉你!”“我不管!”
没用。我妈急了,冲过去,一把抓住孩子的胳膊,把他从滑梯平台拖下滑梯。小男孩不停地向外甩胳膊,踢着脚,滑梯砰的一声被撞飞了。拖着拖着,孩子突然把妈妈手里的塑料袋打到地上,新买的苹果撒了一地。
男孩被拖下滑梯,坐在地上开始哭,“我要去玩!别管我!”“我讨厌我妈!”母亲在男孩的背上重重地拍了一下,叫他快点起床。小男孩坐在地上,哭着向妈妈扔苹果。
妈妈只好蹲下来,自己把苹果捡起来,生气地说:“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回去让你爸揍你一顿你就老实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那位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理所当然地认为,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就应该乖乖地不玩了,回家吃饭。母亲说的完全正确,但孩子并没有给她想要的结果。孩子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不吃这一套?
是什么原因?孩子刚玩上滑梯,就埋下了问题的隐患。
第一,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晚饭时间回家吃饭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并不这么认为。你的孩子的观点和你的孩子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有偏差,冲突在所难免。
其次,有时候,规矩只是父母心里觉得是规矩,是单方面的。如果他们不认同自己的孩子,认为这不是一个必要的规则,必然会产生矛盾。
如果这位妈妈在孩子玩滑梯之前就和孩子约好了好玩的时间,比如到了吃饭的时间,她就会和妈妈一起回家吃饭。我想,就算孩子不情愿,可能会被妈妈拖回家,但绝对不会出现坐在地上哭的场景。
第三,母亲“会说话”,孩子“会听话”。归根结底是母亲的沟通方式不对。先是催她别玩了,然后拖着孩子,然后大声说话,然后大声吓唬她,最后叫她爸爸回家打她。
这期间没有尊重和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们可能会回家并面临殴打。孩子怎么可能听话,怎么可能敢听话?!
而且,这位妈妈总是用参差不齐的态度给孩子下达指令,孩子自然会对指令变得麻木。父母在用无效的方式反复处理孩子的行为。这怎么行?当然不是!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孩子好动贪玩很正常。哪个孩子不贪玩?莲子是小学三年级。为了玩得更轻松,她每天都早早在学校完成作业。用她的话说,课间10分钟用来做作业,就是为了回家陪弟弟玩。
所以,作为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首先要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在心理学上,这叫共情。共情沟通是一种基于充分尊重和理解的沟通方式,“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尊重和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在小区游乐区看到的场景,可以用“感同身受”完美解决。我们不是一直说“哄”孩子吗?就是用“同理心”把孩子“哄”回家。小时候莲子有一个兴高采烈不回家的场景。
妈妈:“现在已经中午12点了。爸爸在家等着我们吃午饭。妈妈还买了好吃的苹果和你分享。”
记住:1。永远不要忘记微笑,随时处理问题。平和的心态是第一位的。
2。用积极的语言代替“不”,给出明确的结果。比如爸爸在家等着吃午饭,妈妈要分莲子苹果。
莲子:“妈妈,我不回家。我想玩一会儿。”
妈妈:“我知道你很想玩,我妈妈也想把苹果放家里陪你玩(用共情)。玩莲子是我妈最开心的事,可是吃完饭还有更好玩的事等着我们呢!”(话锋一转,给了莲子更好的期待,让孩子感受到爱和陪伴)
莲子:“妈,妈,什么事?快告诉我。”(莲子滑下滑梯向我走来)
妈妈悄悄地在莲子的耳边低语......很快我们就手拉手回家吃晚饭了。这就是共情的作用。可以帮你彻底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不管你给孩子定了多少规矩,这个规矩都是建立在“爱”的规矩上的。
另外,孩子的执拗大部分时候可能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安慰。当我们表现出对孩子内心感受和想法的理解,然后去解决问题,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我曾经听过一位母亲,懂得用共情来和孩子沟通事情。共情的应用是天衣无缝的。
有一次,他们家和孩子一起吃饭。大人们聊得很开心,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在一旁玩耍。席间,其中一个婴儿不得不脱掉所有的裤子,只穿了一件小内裤。
几个妈妈赶紧说:“把裤子穿上,大庭广众之下不能脱!”“如果你脱下裤子,你会感冒的。感冒了就打针吃药!”“丢人丢人丢人,赶紧穿上,不然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以后爸爸来了要打你屁股!”
但是这个婴儿很固执。不管大人怎么劝,他就是哭,不肯穿上。
这位妈妈一看,蹲下身子,轻声问宝宝:“你不会穿吧。你的衣服一定不舒服吗?”没想到,孩子马上不哭了,认真地点了点头。
“怎么了?”“湿了。”宝宝委屈地说。
这个摸了摸宝宝的裤子,故作惊讶地说:“怪不得,湿裤子肯定不好穿,可是阿姨感觉不到在哪里。你为什么不先穿上它们?更容易接触到它们。”
于是宝宝很配合的穿上了裤子。母亲补充道:“没关系。阿姨会变魔术。让阿姨用魔法干裤子怎么样?”
她拿出一些纸巾,把裤子上的水吸干,把纸巾放进裤子里,然后垫好,喊道:“魔法在变,裤子要干了!哈哈,你试试,裤子干了吗?”
宝宝睁开眼睛,惊讶地看着她,摸摸自己的裤子,开心地去玩了。
她的成功在于自始至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平日里,我们和大人交流的时候,或许可以平等的交流,但是一旦和孩子交流,我们总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潜意识。我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我们一看到他们的不服从,就急于用命令、警告和威胁的话语迫使他们“屈服”。
但是这有用吗?绝对没用!
就像一个人在公司被老板骂了一顿,回家郁闷借酒浇愁。他的妻子说,“看看你的伟大成就。你一直都知道怎么喝酒。去给孩子做饭吧!”男人会心平气和的立马下厨吗?
不如说“我明白被人批评是什么感觉。来,我陪你喝一杯。”
这就好比妻子和婆婆因为育儿观念不同,回家跟老公倾诉烦恼,她说:“你是媳妇,就得尊重我妈。受委屈有什么不好?”去跟我妈妈道歉!“妻子会听话,马上道歉吗?
不如说“我理解和婆婆相处的难处。我们一起想办法吧。”
就像一个孩子因为不想上幼儿园而起床后磨蹭哭闹一样,他妈妈说:“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你看哪个宝宝跟你一样不听话!赶紧穿好衣服!”孩子会很快穿好衣服吗?
不如说“我知道宝宝不喜欢去幼儿园,妈妈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不喜欢去。”
设身处地,用同理心去解决问题,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婚姻家庭专家、非诚勿扰舞台上的社会心理学博士黄汉说,你说的关爱自己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自己的女生喜欢一个男生,我妈说:“你这个年纪喜欢一个异性,觉得害羞,很正常!”而不是“小小年纪怎么谈恋爱?多危险啊!”
交流,70%是情感,30%是内容;80%是倾听,20%是表达;90%是尊重,10%是方法。
和老人沟通,不要忘记他的自尊;
和男人交往,不要忘了他的面子;
和女人交流,不要忘记她的情绪;
和上级沟通,不要忘记他的尊严;
和年轻人交流,别忘了他的直接;
说白了就是拿自己的心和别人比。
关爱孩子,就是当孩子有抵触情绪或者负面情绪时,家长不要马上让孩子消除情绪,或者否定情绪,更不要压抑情绪,再不回家就让爸爸打你屁股,就像第一个妈妈说的那样。
因为,如果父母采取了任何一种不正确的策略,如果孩子的情绪得不到认可和接纳,就会被憋在身体里没有机会释放,这些情绪就会储存在身体里,等着影响孩子的一生……
用共情。“情感上,给孩子无限的支持和认可”。当然和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规则还是要遵守的。比如孩子饭前吃零食,我们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想吃零食。那个零食真的很好吃,我也想吃,但是该吃饭了。吃完饭一起吃吧……”。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家长不用吼,这太好了。
但是,做好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我们家长有足够的耐心。你和你的孩子可能有必要耐心平和地沟通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
所以,请用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平等的态度,平和坚定地与孩子沟通,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平等对话。
蹲下来,和孩子做个孩子,因为孩子没给我们多少重做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