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孩子不听话不是好办法。这样做比较好。这种情况基本上是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会出现的。父母面对的是一个大头,却不得不面对。
从一岁半开始,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有自己坚持下去的想法。如果父母还想用自己的观念影响自己的行为,那就越来越难了。
2岁左右的宝宝总想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让父母帮他们做决定或者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如何引导孩子的不良行为?
如果你家是“易宝宝”,或者孩子还小,前面的方法可能很有效;但是,如果你的家庭是一个“困难宝宝”,或者被娇惯了一段时间,或者越来越自我,那么你可能需要使用逐步升级的方法2和3。
别急,我们慢慢来。
打骂孩子不听话不是好办法。这样做更好!
方法一:给孩子两个选择
主动给孩子提供选择!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和成长,也可以让孩子在感受到一定的掌控力后,变得越来越自信和自尊。
给孩子选择权,不代表孩子可以随意做决定。
因为一开始是由家长来决定哪些是可选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这里有一种青菜。吃吧。」
“不,我讨厌吃青菜。」
“我说,吃吧。」
接下来是关于吃不吃青菜的“权力斗争”。但是如果父母能够转变观念,主动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事情可能会变成这样:
“你今天想吃西兰花吗?还是要菠菜?」
“西兰花。」
“好吧,那今天吃西兰花。」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当我们主动让孩子选择的时候,孩子会学会如何恰当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他们的抵触情绪或叛逆心理也会减少。
他们会学习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让父母接受他们的想法。
父母在给三岁以下的孩子提供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一次只提供两个选项。
三岁以下的孩子会对太多的选项感到无所适从,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空做出很多可笑的决定。
如果你问孩子今晚想吃什么,他可能会说出一堆让你恼火的答案:
“先吃巧克力、棒棒糖、果冻、口香糖……”离真正的正餐还差十万八千里。
相反,如果你今晚问他:
“你想吃鱼还是羊肉?」
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至少我们知道如何选择一个荤菜,剩下的食材会由父母自己搭配。
其次,所有选项都是成年人可以接受的。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吃爆米花,就不要问他想吃爆米花还是想喝牛奶。这样一旦孩子选择爆米花,你不同意,就会削弱孩子对你的信任。
因为对孩子来说是个错误的选择。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通常就不会那么固执了。
如果他还坚持在墙上画画,还有一个神奇的选项:“好吧,我们先画一面墙,然后在这面墙上画画!”」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只是想在一个直立的平面上画画。试试在墙上贴硬纸板,让孩子在这个范围内画画。
第三,不要让孩子在太多的东西中选择。
对于孩子来说,做一个决定其实需要很多思考和精力,不容易;
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我们总是在每件事上都给孩子太多的选择,会浪费很多时间。
有些小姑娘每天早上都要花一个小时挑衣服。那是因为衣柜里的选择太多了。即使他们过滤这些信息,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最后,他们出去晚了,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很生气。
不妨先把衣柜分类,每次挑选3-5件搭配,让孩子从中挑选,会大大节省时间。当然,一定要提前和孩子商量好规则,并持之以恒地执行。
如果,两个选择的孩子都不接受呢?这就是我们需要升级方法的时候:
方法二:划定范围,让孩子在规则内选择 。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叛逆。有时候你给他两个选择,他会说不。
这个时候给孩子选择是不是无效?
其实不是。
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划定选择的范围,让孩子在这个范围内自由选择。
“你今天想吃什么西兰花?还是菠菜?」
“我什么都不想吃。我什么都不想吃。」
“你想吃什么青菜?」
“我想吃青苹果。」
“苹果不是蔬菜。再想想。你还想吃什么青菜?比如绿色菠菜,或者黄绿色西葫芦?」
“那就吃西葫芦吧!」
父母在给孩子划定绿色和蔬菜,让孩子从中选择的时候,也给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孩子意识到父母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他们会模仿父母做出相应的让步。
这就是“谈判的艺术”——双方相互妥协的艺术。
如果孩子很固执,什么都不选,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再次升级了。
方法三: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h/]
无论何时我们做出选择,都会有相应的结果。
父母很清楚哪些选择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会尽量避免;孩子只会看到眼前的选择,而不会意识到这些选择的后果。
当我们帮助孩子把选择和相应的结果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教会了他们事物的因果关系,这可以帮助孩子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从而影响他们当前的选择。
比如孩子打了妈妈。
我们可以对他说:
“现在,要么你继续留在这里,但你不能打我;或者你可以在卧室里玩枕头。」
如果孩子不打人了,说明他可以接受父母提供的选择。但如果他继续打你,就说明你给他提供的选择无效。这时候让他看到自己选择的结果(现有选项之外)。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看你还在打我,所以现在你要自己去卧室了。你什么时候才能不打我,才能走出卧室?」
我们需要牵着孩子的手,把孩子领到卧室,并给他一个枕头,重复上面的规则;而不是仅仅口头训斥或者暴力把他推进卧室。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规矩就是规矩”,而不是感受到父母的愤怒。
孩子从卧室出来继续打人怎么办?规则是一样的,他还是会得到一样的结果。每次他打你,你都带她去卧室。
如果孩子在外面撞了人,我们还是会遵循这个规则,就是立刻把她从刚刚撞的人身边带走。
孩子会逐渐明白,每次打人都会有结果。结果就是他会离开这个环境。然而,如果他还想留在这里玩,他将开始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
所以,“选择与结果”的运行逻辑其实是:
父母给孩子一个好的选择(做还是不做),如果孩子
做到了,问题解决了;不做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就这样,没有别的选择。
在应用选择和结果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和结果之间要有逻辑关系。
父母提供给孩子的结果必须与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关,即结果必须是符合逻辑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自己选择的不仅仅是行为,还有行为的后果。
这是一个教孩子什么是责任感的好机会。
通过这样的“选择和结果”,让孩子认识到,我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而不是我的父母。
比如小孩子到处扔玩具。
有些家长会警告孩子:“别再乱扔玩具了,不然我揍你一顿。」
其实“乱扔玩具”和“挨揍”之间没有逻辑联系。
父母打孩子,只会伤害孩子,不会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玩这些玩具。而下一次家长不在的时候,孩子可能会继续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这句话无疑建立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联系:
如果父母在场,他不能乱扔玩具,否则会挨打;如果父母不在,他可以到处扔玩具。毕竟父母不在场怎么可能打他?
如果我们用孩子行为本身的结果和孩子沟通,结果会很不一样。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要么你不扔玩具,要么我就把这些玩具都收起来,不玩了。」
再比如,我们家孩子去超市买东西,总是跑来跑去,你也拦不住。
有的家长会说:“你再乱跑,今晚就不让你看电视了!」
跑来跑去和不看电视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而且,现在孩子到处乱跑的行为时有发生,但是不能看电视的结果是过一段时间就发生在晚上。因为惩罚延迟了,对孩子的约束力就不会那么大了。
这孩子跑得很开心。如果他不考虑未来,他可能会说:“好吧,今晚我不看电视了!”然后继续跑。
这个家长提供的选择,就失去了当初试图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意义。
相反,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要么呆在我旁边,要么我抱你去购物车。这取决于你。」
如果孩子还在跑来跑去,家长需要把他抱到购物车上,保证他的安全——这样会让孩子意识到不能在购物车上或地上跑来跑去;东奔西跑的结果是回到购物车,这就限制了行动范围——也就是不能再东奔西跑了。
不管孩子怎么选择,家长都能接受。而且这两种选择的结果都能让孩子乖乖的待在父母身边,从而达到我们当初想管教孩子的目的。
其次,沟通的语气要坚定、平静。
当我们大声喊叫或者生气的时候,孩子只会注意到父母已经生气了。这个时候,年龄更小的孩子只会觉得父母生气的反应很有趣。当他们处于叛逆期的时候,往往会继续做同样的事情,看你会不会再生气。
(真的是熊海子...但是孩子就是这样...)
如果你还是用平静坚定的语气和他交流,他真的会听你的话。
第三,选择和结果都是家长可以接受的。
无论你是给孩子提供两种不同的选择,还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这些选择都应该是家长自己可以接受的。
我妈在厨房忙的时候,突然看到有小朋友在墙上乱涂乱画。
妈妈生气了,但她想起了今天在这篇文章里看到的“选择和结果”,于是对孩子说:
“现在要么你不在墙上画,要么我把你抱到卧室,让你够不到墙。」
孩子可能觉得被妈妈抱到卧室很有趣,就继续在墙上乱涂乱画。
这个时候我妈就变得很生气,厨房的东西一时半会儿拿不走。于是,我妈突然变卦了:“不听是吧?我现在没有空带你去卧室!」
然后,愤怒的母亲直接打孩子。
孩子会觉得很委屈,很奇怪。明明在一开始,他们妈妈提供的是“要么停下来,要么被带到卧室”的选择和结果。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他们被打败了?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的时候,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想清楚。什么样的选择和结果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可以马上去做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母亲其实可以一下子关掉/关小厨房的火,洗完手走出厨房,然后从孩子手里拿过笔,把孩子抱到卧室。
宁可吃个晚饭,也要说话算数,否则就是在削弱自己的权威,俗称“打自己脸”。
注意,只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然后马上行动。
当你告诉孩子,如果他不关平板,你就把它拿走,但他还是要看下一集的时候,孩子选择了继续看平板。
然后,家长需要马上行动,按照之前的选择和结果把平板收起来,然后把孩子带走。
你的执行,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不良行为,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不过,还是要注意一下。我们带孩子离开时,不能用力拉、拽、打、推,要轻柔、坚定地带他离开有药片刺激性的现场。
利用“选择与结果”,孩子会明白,他们可以选择好的行为,也可以选择坏的行为;但如果你选择了一种不好的行为,你就需要为你的选择负责——通过建立这样的因果关系,孩子会逐渐学会在用规则碰壁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时,因为选择和结果是相互关联的,父母一路温柔而坚定,孩子不会因此而对父母产生反感,只是更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最后我们来复习一下,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家长可以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打骂:
方法一:给孩子提供两种选择。
注:两种选择都要家长能接受。
方法二:给孩子界定范围,让孩子在规则内自由选择。
注:方法一可以用,方法二尽量不用。
方法三:让孩子意识到选择和相应的结果。
在结果的约束下,孩子会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也会意识到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好了,现在就看家长们的耐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