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宝宝出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深信“宝宝哭了就不要抱,哭了再抱”的育儿方法。但同时,我也有疑问:我真的能冷静粗暴到从容不迫地无视宝宝的哭闹吗?
还好有个朋友在贝贝还没出生的时候送了我一本书。这本书里描述的“亲密育儿法”瞬间粉碎了我的纠结和疑惑。是“希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亲密育儿法的重要要旨是满足宝宝的需求,尽快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
例如:
亲密育儿法认为:当宝宝哭闹时,要把他抱起来,让TA想喝多少奶就喝多少奶,有利于父母和宝宝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虽然一开始会很累,但从长远来看,因为宝宝的满意度一直很高,不会随意哭闹,父母自然会得到休息时间,家庭也会回归和谐。
而“残酷育儿法”认为婴儿哭的时候不抱,只有不哭的时候才抱。虽然可以培养出一个很省事的宝宝,但是非常可怕的是,宝宝因为从小得不到情感反馈,长大后很可能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两相比较,我觉得还是《亲密育儿法》看起来更符合真实人性。所以,从我出生在湾湾开始,我就用“亲密育儿法”和她相处。
1《亲密育儿法》:如何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
第一件事就是“抱够了”。宝宝从妈妈温暖紧绷的子宫里来到一个陌生而冰冷的世界(医院的空语气好冷),所以拥抱可以给TA温暖和安全感。
只要婉婉需要,我们就抱着她。“需要”表示她躺在床上或坐在婴儿车时会表现得暴躁。
而在她难以入睡的早晨和下午,我们会抱着她入睡,抱着她入睡的婉婉总能睡得很香。
所以,别人总是夸我家婉婉是个从来不哭的好宝宝。即使她半夜醒来,也只是发出几声呼噜声把我们吵醒。她的哭声只是一种语言信号。只要她一开口喊,我们就会立刻到她身边满足她的需求。
时间久了,我们可以从她不同的“哭”方式中逐渐了解她的需求:
如果你躺在床上开始哭红眼圈,说明你躺久了想被人抱起来;
嘴巴扁扁的,有点委屈的样子,是你饿了,想吃奶;
睡着了或者玩着玩着突然哭了,要换尿布;
如果你哭得越来越大声越来越快,她是在认真抗议你对她的所作所为,比如老人在给她端屎或者她妈妈不在身边因为她出去了...
2母乳喂养不能如期进行
宝宝出生前,育儿书上是这样的指导“每三小时喂一次奶,每次不超过20分钟”。虽然很有道理,但现实是,宝宝饿了想吃东西的时候,你还是要撩起衣服喂,不管是不是时候。否则,你会听到痛苦的哭泣。
“按照作息时间喂奶”对于母乳喂养来说根本不可能!
因为一方面母乳比奶粉更容易消化,更费力气,基本上一两个小时宝宝才开始哼哼,需要喂奶;
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妈妈一生下来都立马变成生产充沛的大牛,尤其是像我这样剖腹产的。前一两个月母乳分泌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按照时间表喂奶,肯定会觉得自己是母乳喂养的大败笔,从而走向奶粉喂养的不归路。
所以,湾湾出生2个多月了,我还处于“一直吃奶”的状态,也就是俗称的“吊喂”。所以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让贝贝从以前的主食是奶粉,母乳是零食的状态走了出来,最后几乎实现了“全母乳喂养”的状态。
3尽可能和宝宝一起睡
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我发现和我一起睡在医院的病床上会比一个人睡在医院的玻璃床上更甜蜜。
家里的婴儿床因为卧室的大小,不能刚好放在大床旁边。后来我干脆用了一个比朋友送的婴儿床还小的婴儿床,把她放在床边的飘窗上,和我们一起睡。但是放在飘窗上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她一个晚上发很多次牢骚,我也要起来看很多次,但其实大部分都不是醒着的,而是她睡觉的声音。
最后我干脆把床占了,一起睡,用孕妇的枕头挡着床沿。1.8米的大床让她睡了一半,我和老公挤了另一半。这样,如果她有什么动作,我总能看出她的需求是什么,做到“哭前有反应”。
应该明确区分爱孩子和溺爱孩子
怀孕前我就有一个想法:亲密育儿的这些做法是不是一种溺爱,会不会宠坏宝宝?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
其实“爱”和“溺爱”最大的区别在于,亲密育儿法中的“爱”是在宝宝需要吃奶、抱抱或陪伴的时候,对宝宝做出恰当的回应,及时给予,让宝宝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并能与父母达成默契与和谐。
而“溺爱”是不恰当的反应。比如刚出生的宝宝可以趴着练习爬行,大人不想让她辛苦,只能趴着。这样宝宝整天只能无聊的看着天花板,也不利于四肢肌肉的发育。
所以,把你的爱和陪伴尽可能多的给孩子,因为那不是溺爱。
亲密育儿法给我带来的5个变化:
这篇文章写于她出生后两个月的宛宛。现在,宛宛两岁了。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她的成长和我的育儿经验,我由衷地感到:
我们俩都从这个“亲密育儿法”的概念中获益良多:
婉婉一直是个比较省心的孩子,没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性格活泼乖巧。我自己在和她的相处中也从一个冷漠阴暗骄傲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慈爱的母亲。
这就是“亲密育儿法”带来的我们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沟通和回应给予她爱和尊重。希望这种良性的关系能存在于她以后的成长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