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扇学生耳光”,爆出一个育儿真理……让妈妈们恍然大悟

陈道明“扇学生耳光”,爆出一个育儿真理……让妈妈们恍然大悟,第1张

陈道明“扇学生耳光”,爆出一个育儿真理……让妈妈们恍然大悟

最近看到一个朋友圈转发的视频,里面实力男神演员陈正在给一群学生做现场指导。陈的精彩表演给所有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芸问:“我上学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你这样的老师教我们?”

陈明道回复:

好演员不是教出来的,演技也不是教出来的。演技总是带的!

“你说的腰带是什么意思?”陈站在面前,低头问道。然后,她突然啪地一声在她耳边响了起来,刘芸吓了一跳。

他接着说,“想感受一下掌掴后的愤怒吗?我先扇你一巴掌。粉丝之后,你记住了,你记住了你的情感记忆。我再扇你一巴掌,你就不用演戏了。”

陈用《一记耳光》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来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基本表演原则,那就是移情——也叫同情,即深入他人主观世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只有深刻理解人物的真实感受,并与之感同身受,表演才能真正感人。

其实,同理心不仅仅是表现的基本原则,对于育儿也是非常重要的。与孩子感同身受的父母,往往能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经常被父母感同身受的孩子,也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同理心应该是每个父母必须具备的。

然而,共情这个东西说起来简单,真正用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很多爱哭的孩子在母亲共情后哭得更厉害了。所以,经常有妈妈的消息问我们,为什么?与孩子共情的要领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感同身受?

有个妈妈给我发邮件,有个问题让她很困惑。她说:

肖老师,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妈妈要学会和孩子共情。然后我也试着和我的孩子感同身受。但是,我发现,当我想和孩子感同身受的时候,他不但不哭,反而哭得更厉害了。这让我很困惑。是我的共情错了吗?还是应该说不应该有同理心?看到孩子哭的比较伤心,我也会自责,会觉得好像自己做的不好。

我理解这位妈妈的困惑。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哭,哭得很厉害,说明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的妈妈,这个应该满足他需求的人,可能也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好像孩子的哭声是在批评你不是一个好妈妈,你没有给我提供满足感。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母亲有这种感觉,你当然会感到困惑、内疚,甚至会疑惑,难道我不该对孩子感同身受吗?

为什么这个爱哭的孩子,在感受到妈妈的感同身受时,非但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在你共情后,孩子的哭其实是出于感激和欣慰。

首先,我要告诉你的第一句话是,“你感同身受之后,孩子的哭闹其实是出于感激和解脱。”

怎么理解?

让我们客观地看待自己。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想象一下你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的特别好,还不知道怎么去解读一件事情。你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发生了很多事情。你不知道怎么看,也不知道怎么理解。你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困惑。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你感到委屈和难过的事。你哭了。这时候你妈妈来找你说:“你在哭,你在伤心,你有妈妈,你妈妈爱你。”

想象一下你可能的感受。

你的第一感觉可能是,我好感动!我妈看到我了,愿意和我在一起。

同时你可能会想,好委屈啊!我哭了五分钟她才看到。

我本来希望她能那样说,但她没有那样说。她说了,但我不喜欢。

你会觉得有点委屈,有点生气,有点想责怪妈妈,但同时你还是觉得挺开心的。我很高兴我妈妈还看得见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

你甚至会觉得相当感激。你会感激有这样的存在,有这样美丽温柔的母亲,有她的帮助和爱。我的生活会很安全。

当我这样描述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孩子虽然小,但是心里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纠结。他们相互纠缠、碰撞,让他无话可说。那我该怎么办?他不得不哭得更厉害,只能通过哭来发泄自己复杂的感情。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在被母亲感同身受后哭得更厉害的原因。

我觉得作为一个母亲,如果你能更仔细地观察你的孩子,你会发现,在你移情于他之前,他哭的声音和语气,包括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其实在你移情于他之后都不一样了。

换位思考后,他可能会更软。他会更愿意躺在妈妈怀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会愿意把自己交给母亲,让母亲给他一些安慰。共情之前,他可能心情非常紧张,身体可能紧绷。

如果你感受到这种不同,你会更加相信同理心的力量。

共情之后,孩子可能会更加柔软一些。

当然,我想补充的第二句话是,你要给孩子真正的同理心。

现实中会遇到很多家长。他们明白同理心的好处,但在使用时总是有偏见。

有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哭,冷冷地对孩子说“你很难过,你很无助”,说出来却一点都不在意;

有些爸爸/妈妈在对孩子感同身受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当孩子如此感同身受时,他们可能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哭得更伤心。

那什么是共情呢?

所谓的共情,简单来说,只是基于你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去看到和感受他们的感受,去接受他们此时此地的情绪状态。

尤其是移情的主体应该是“你”。

具体来说,如果他比较小(3岁之前),你要试着说出他对你孩子的感受,比如“你现在觉得很生气”、“你委屈吗?”“某某人让你有那种感觉吗?”你可以对他说出所有这些感受。

如果你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基于你对他的观察和了解,先陪伴他的感受。你可以告诉他“我看到你哭了”“我看到你难过了”,用你的话来定义他的情绪。你也可以说“我看到有人拿了你的东西,所以你很无奈”,事后可以继续和孩子讨论“刚才那件事发生的时候,你脑子里在想什么?你有什么感觉?”“在这件事上,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帮你?”

无论是年幼的孩子还是年长的孩子,当你感同身受的时候,最好把孩子抱在怀里,或者蹲下来正面看着他,像朋友一样用温柔平和的语气和他聊天。

当我们关注一个孩子的感受和需求,非常用心地去了解他,同时替他说话,或者引导他(大一点的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就叫共情。

当我们在对孩子感同身受的时候,他会体验到: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是一个人;我的父母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我深爱着。爸爸妈妈爱我是因为我是谁,而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好事。

这样的同理心,对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真的很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58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