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

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第1张

如何跟孩子谈同理心? 美国作家茱迪.皮考特(JodiPicoult)在《事发的19分钟》书中,描写一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静、动作反应缓慢的小男孩,从小长期处于被欺凌、排挤、嘲笑的校园生活,最后变成一位带着枪枝进入校园扫射同学的孩子。对受害者而言,这是个悲剧,而主角男孩的成长过程也是悲剧。

虽然这是一个小说故事,但是很多理论研究发现,很多罪犯都有同样的成长经历。他们可能在学校阶段就经常欺负同龄人,或者是长期被欺负的孩子,最后都有反社会人格问题。其实这些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还记得我留学的时候,有一天走在一个小区的巷子里,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指着我说:“中国猪。”。其实我不怪她,因为从她孩子气的表情可以肯定,她并不知道那句话是诽谤,只是在模仿身边大人的成语或者有偏见的媒体节目。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的世界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

或许,我们应该先回到成年人自己是如何看待弱势群体和多元文化的:我们是否在言语中不经意地贬低了那些学习成绩低的人?我们是否无意中表现出对多元文化和少数民族现象的不尊重?我们是否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

任何社会都会有“弱肉强食”现象。强壮不仅仅意味着体能。态度强硬(如歧视、嘲笑、排斥)对弱势群体的杀伤力更大。这些伤害往往是内在的、持久的,影响他们自尊的健全发展。“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哎哟

被等同的体验很重要

我们自己的孩子是如何看待学校这些欺凌现象的?他是否有足够的同理心和正义感?沉默,还是做一个“烟花支持者”?连孩子都变强变弱了,我们还不知道?

共情的力量(发表于《麦田》)描述了共情让我们变得“更加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充满希望和宽容”。“我们将不再容易互相挑毛病,到处抱怨、责备、嘲笑和奚落??相反,我们相互欣赏、鼓励、理解和支持。”我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些大方积极的性格特征。

本书作者之一ArthurCiaramicoli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讲师和心理学家。他在书中解释道,同理心可以让人拥有与他人一起改变生活的力量。我的解读是,这样的力量是孩子内心的正义感产生的行动力量。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正义感?

真正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是他自己“同在”的体验,让他培养共情的能力。口头教条式的教育对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作用不大。也就是说,你不就是告诉孩子“你要理解别人,为别人着想,做一个感恩的人吗??"孩子会自动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所谓“同”,就是一种被深深理解和支持的感觉。从很多调查中我们发现,台湾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谈话往往只集中在课业、才艺学习、生活水平等话题上。,而他们无法触及内心的感受,很容易失去被等同的体验。父母不断增加话题的多样性,改进倾听方法,是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倾听孩子的感受和心情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持“非批判”的态度。不要急着“纠正”听的过程,也不要急着告诉“应该”怎样。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说出他的情绪状态,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像“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你是不是很不喜欢那个老师”“那真的让人害怕”“任何人遇到那种情况都会难过”“你很开心”“你真的很喜欢那个同学”“你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这样的话,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被理解的。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被描述出来,没有被批评的时候,他会感到温暖,被理解,被支持,这是一个类似的过程。

和孩子谈价值观

每个人的内心需求都是一样的。需求得到的满足越多,满足感就会带出对他人不同生活特质的包容、尊重和接纳。因为他已经“知道”了情感的感受,所以他能理解和体谅别人的感受,有接纳和包容的态度。

“弱势群体”会被排斥或歧视,往往是因为他们有着与大多数人“不同”和“不同”的特征,他们是少数。人类很容易把多数人等同于“正常”,所以把非主流或少数人归为“不正常”。有了“正常”和“不正常”的好坏价值判断,就会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对话中看出他们的价值判断。如“他傻啊”“她好丑啊”“都是因为他我们才在比赛中得了最后一名”“是因为他跑得太慢我们才输的”“他真是个婊子”“他家穷得书包都烂了还不换”。孩子也会用正面的描述来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他真厉害,每次都拿第一”“他好高大好帅”“他家好有钱,他爸爸开奔驰”等等。

当孩子的评价出现的时候,就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好时机。比如你可以问孩子:“你功课不好,是你笨吗?”然后和他讨论,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在做作业或者复习的时候,家人没有能力或者时间给予足够的协助,以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有些孩子可能有学习障碍,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吸收知识;有些孩子患有“注意力缺陷症”,需要结合矫正治疗和药物来改善。

家长可以让孩子知道,“作业不好”的背后有各种可能的原因,很多不是个人努力就能改善的。他们需要很多帮助。

如果父母自己也能表明同样的观点,孩子自然会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同学的行为,而不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对同学的人身攻击。

至于“有钱是伟大的,没钱是可耻的”这个话题,或许连我们成年人都需要再思考一下了。金钱和物质的多少并不需要用于价值判断,更不需要作为人身攻击的对象。重点是,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你都可以过上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这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宝贵的人生态度。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孩子聊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价值观,通过和孩子的对话,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世界观。

如果我们希望社会的氛围是互助友爱、充满人文关怀的,那就要从家庭生活做起。在孩子与你的对话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同理心和正义感,进而产生力量去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态度。让这种效应扩大,影响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让更多的孩子在一个相似、友善、包容的校园环境中成长。

在良性氛围的循环运作下,强者变得谦虚,弱者变得强大,他们将来都能成为社会的优秀公民,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理想中的“天下大同”就会逐渐付诸实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4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