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生活习惯,养出好脑力

个生活习惯,养出好脑力,第1张

15个生活习惯,养出好脑力

锻炼大脑不用花很多钱。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习惯和教养中。一旦掌握了大脑的基本特征,用爱和适当的营养物质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大脑都能健康成长!以下是专家建议应该从小养成的15个习惯。不用花很多钱买抽认卡,不用上大脑潜能开发班,就能让孩子的小脑袋变得健康聪明。

习惯一:一切从吃好开始

脑细胞每五个月更新一次。要让大脑有机会变得极其聪明,最有效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给它足够好的营养。

有心给孩子补脑的家长们,鱼和鱼油是必不可少的护脑食物。丹麦的一项研究比较了5000多名老年人的饮食,发现一个人饮食中的鱼越多,他保持记忆的时间就越长。因为鱼油中含有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EPA和DHA)对人体有益,DHA是脑神经细胞用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之一。因为人体很难通过饮食合成omega-3,所以可以通过吃大型深海鱼的眼窝、脂肪部位或鱼油胶囊来补充。

台北医学大学健康营养系教授黄诗仪建议,如果孩子害怕吃鱼油,可以在烹饪时将鱼油切好,滴入鱼汤中。切记不要长时间炖或滚。如果吞胶囊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那就多吃鱼吧。

习惯二:在想起监狱之前好好睡一觉

婴儿睡眠剥夺会影响其生理生长和认知发育。婴幼儿尤其需要大量不受干扰的睡眠。睡眠的作用主要有四个:一是修复神经元;第二,复习白天学过的东西;第三,消除不必要的记忆;第四,调节情绪。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学会重视睡眠,就像重视营养和运动一样。

孩子睡多久?据研究,新生儿每天可以睡16个小时以上,而学龄前儿童至少可以睡12个小时。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吴贤指出,人在入睡后90分钟左右会进入REM(快速动眼期)。此时脑电波的活动与清醒时相似,甚至更活跃。在这段时间里,大脑会将白天学习到的神经元进行固化,这对于消灭杂草、保存萝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婴儿睡眠周期中,快速眼动期所占比例最高,大脑会储存重组后的记忆,补充神经传导物质,帮助学习。

睡眠会受到生理时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即使孩子在生理上已经做好了睡觉的准备,如果睡前情绪过高,如果从事剧烈运动,习惯了和大人一起做夜猫子,生活习惯也会敲打生理时钟,改变孩子的作息时间。为了宝宝的成长,家长要特别注意稳定孩子的睡眠时间表。早睡早起才是王道。

习惯三:运动可以增强脑力

吃好睡好可以让大脑保持在巅峰状态运行,但运动可以额外促进神经元的快速生长,相当于帮大脑多装了几个记忆。运动能给脑细胞带来新鲜血液,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三种神经递质,诱发大脑神经元的增殖。多巴胺使运动的人感到快乐,血清素与情绪和记忆直接相关,而去甲肾上腺素与提高注意力直接相关。

日本文部科学省最新研究表明,节奏游戏课程不仅可以激活4-6岁儿童的前额叶皮层,还有助于启动儿童的自主神经系统,促进其心智稳定。任何比走路更复杂的肢体技能都需要学习,这也给大脑带来了挑战。宝宝刚开始会有点不知所措,但随着神经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相连,前额叶皮层开始活跃,动作越来越准确。

台北体育学院运动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周建志认为,多带孩子运动对身体和大脑都有好处,但家长普遍缺乏从事运动的创造力,对运动强度的认知也不足。

亲子运动是游戏,不是比赛。不需要专业正规,只要达到基本运动强度即可。

如果真的受限于场地时间,夜市的简易篮球机,棒球练习场的练习挥杆,任何可以想象、合理、不违背道德的游戏,都可以成为锻炼脑力的有趣练习。在假日公园玩简单的接球比在家玩体育游戏要好。

习惯四:爱孩子不如学英语

中央大学阅读研究室专门研究儿童发展的研究员周玉茹指出,早期的安全依恋是所有儿童发展的基础,甚至可以用来预测他们未来的成就。因为婴幼儿的依恋和探索行为几乎可以说是同一个身体的两面,那些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更愿意探索周围的环境。

安全依恋的儿童有更多的探索行为。探索越多意味着与环境的互动越多。互动越多,孩子的脑神经连接就越复杂、越紧密,当然孩子也会越聪明、越优秀。

周雨如特别强调,情绪发展有一个所谓的“情绪窗口”,就是说婴儿期和蹒跚学步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窗口是人类所有发展中最早关闭的。所以,家长对此要有所警惕。爱孩子不如学英语。不要等到为时已晚才后悔。

习惯5:游戏是最好的精神挑战

过去人们总认为孩子玩游戏是大脑在休息,但最新发现是,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想象力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教育的巨大震撼》一书指出,抽象思维能力是把握现实和抽象符号的纽带,每个学科都可以运用。当孩子在游戏中将桌椅想象成消防车时,大脑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符号与其他元素联系起来,相当于经历了一个高阶抽象思维过程。

神经科学家也认为游戏是最好的脑力挑战。当一个小男孩全神贯注地玩积木,进入平静忘我的状态时,他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符合他心智能力的挑战,这也是他大脑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时刻。

周雨如指出,独自“玩”并不是真正的精神挑战。父母或老师应该提供比孩子的能力稍难,但足以实现的挑战。大脑会经历一个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神经元会走一条从未走过的新路。

周雨如强调,其实,一个孩子真正的快乐,不是成为超龄天才,而是完成他这个年龄所能做的大事。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对手作品的最大努力。

因此,林口长庚康复科功能治疗组组长黄建议,家长要时时观察和陪伴孩子,准确把握孩子的发展进程和独特气质,并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导,安排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不要勉强或急切地想看到学习效果,否则可能会破坏孩子早早学习的胃口。

习惯六:只有做完了才会留下印记

周雨如强调,孩子一出生,大脑就已经拥有了几乎所有一生要用到的神经元。决定他智力的是这些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密度和韧性。

这种连接在婴幼儿时期最快,然后在九岁到十岁之间,大脑开始做修剪。不用的和弱的部分被剪掉,只留下最常用和最强的部分。

正是与环境互动的经历决定了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是如何联系的,联系的密度和强度。

尤其是那些他主动探索、主动加工的信息,会在他的脑海里建立起最长久、最牢固的联系,而被动灌输的经验建立起来的联系往往是脆弱而短暂的,将来很容易被抛弃。这就是发展中的“进则用,退则弃”原则。

所以,我们费尽心机给孩子的东西,最后都逃不过被修剪的命运。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在自发游戏、探索、主动阅读中获得的经验会被保留下来。

给时间,让孩子去做,也是大脑锻炼的一个重要过程。脑神经训练师王分析,大脑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器官。只有外部环境不断磨练,大脑才有机会学习很多生存技能。“一定要自己走,会在脑子里留下印记的。”孩子应该已经学会自己坐地铁了,家长也每天接送;总是早上匆匆忙忙,总是忙得没时间耐心等孩子系鞋带,其实已经剥夺了孩子构建大脑的宝贵过程。

习惯7:积极的纪律培养自信的孩子

当孩子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懂得因果关系,有了最初的成功经验,如果父母能真诚地鼓励和表扬,脸上就会出现满意的笑容。

此时,孩子的脑神经细胞也在微笑,因为它们分泌“多巴胺”,一种积极情绪的神经递质。

多巴胺在期望和奖励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满足学习的重要刺激。当人集中注意力,认同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或者成功完成任务时,这种美好的感觉就会触发成功的学习,并储存在大脑中。

习惯八:好奇心是大脑思考的燃料

学前教育大师蒙台梭利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科学家。他们喜欢观察这个世界,并进行“如果是这样呢?”?会发生什么?“探索。新生儿和初学走路的孩子会从高脚椅上扔玩具,在浴缸里玩水。这种探索的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

好奇心是学习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就像能让大脑机器全速运转的核心燃料。孩子愿意思考,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是锻炼脑力的最好习惯。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JohnMedina)在他的《大脑在掌控》一书中强调,对于孩子来说,“发现”带来的快乐,就像一种让人上瘾的毒品。它是一个直接的反馈系统,探索创造更多发现和带来更多快乐的需要。

家长可以让孩子“猜!”小脑袋会做出归纳和推理。“即使你猜错了,也没关系。我们的文化太注重‘对’了,很容易浇灭孩子探索的好奇心。”王说,有时候小孩子会问一些很傻的问题。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深入思考,而不是停止提问。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斯坦利·格林斯潘(StanleyGreenspan)在他的著作《优秀孩子的十大关键能力》中提出,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方法是带他去大自然中散步,在信息丰富的环境中探索。另外,当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而不是评价孩子时,最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如果你想增强孩子的好奇心,扩大他们的智力范围,你应该征求他们的意见,”斯坦利提醒道。

习惯九:从小学会对自己负责

初学走路的孩子经常会发脾气,用一个简单而有力的“不”字来对抗这个世界,这常常让家长们很头疼。其实家长可以慢慢放手,开辟几个可以接受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获得独立自主的权力感,学会为自己负责。

一开始,父母可以提供多个选项给孩子选择。如果孩子感受到尝试后能做决定的成就感,就会慢慢愿意尝试自己的选择。如果孩子自己选择但体验不好,家长也不要着急。他们可以告诉孩子,虽然他的选择不成功,但尝试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下次再试一次。重要的是让孩子慢慢尝试,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自己。

习惯十:父母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则”是亘古不变的教养准则。1992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诠释了父母榜样的重要性,它与大脑密切相关。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是一组能够反映外部世界的神经细胞。只要我们观察别人的动作,他们就会在大脑中重现同样的动作,就像镜面反射一样。人类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通过镜像神经元的“模仿”进行学习,进而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彼此更加接近。

模仿是学龄前儿童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孩子早期模仿的领域是家庭,这也呼应了榜样、教学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也说明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是性格长期模仿、观察、内化的结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除了父母,模仿者同时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尤其是性格的培养是一种内隐学习,大脑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处理和储存信息。阳明大学附属医院的康复医师郑指出,两岁到三岁的孩子可以表现出“同理心”,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后天习得的。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多与人交往,就能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习惯11:不要让坏习惯变大

孩子的坏习惯很难改变,这是有道理的。大脑的资源地图不时被经验修正和改变,好习惯和坏习惯的神经回路在其中互相争夺地盘,想要站稳脚跟。

《变化是大脑的本性》指出大脑有一个特性叫做“神经可塑性”。每次它做不同的活动,大脑都会改变它的结构和神经回路,使其更适合手头的任务。如果一个部分坏了,其他部分可以接管工作。大脑灵活机动,但也让我们在某些方面更加保守。我们一些最顽固和无法改变的问题实际上是神经可塑性的产物。

如果我们停止使用某种心智技术,不仅会忘记如何使用,还会被大脑中其他常用的技术抢走空。

当我们学习一个坏习惯时,它占据了大脑地图的空空间。我们每重复一次坏习惯,就多占据一点地盘,好习惯就更难立足。这就是为什么戒掉一个坏习惯比学会它要困难十倍,也是为什么童年教育如此重要。最好从一开始就教很多东西。不要让坏习惯变大,有竞争优势。

如果坏习惯已经形成,仅仅禁止是无济于事的。你必须用另一种正确的行为来取代这个坏习惯。所以,当你制止孩子大声说“不能做A”的时候,记得加上“应该做B”,让孩子反复练习。

习惯12:长期的家庭压力会伤害大脑

心理学实验证实,长期的剧烈压力会改变行为,使人放弃学习。1960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将两只狗放在通电的笼子里,让它们受到相同程度的电击。当有主控权的狗通电后,他用鼻子按下按钮停止通电,而另一只狗除了哀嚎什么也没做。当两只狗被放进一个新的笼子里,按下按钮断电已经不起作用了。紧急情况下,原来主控的狗会跳过低矮的栅栏跳到笼子的另一边,成功逃脱电击;即使在新的环境中,原本哀叫的狗也不会试图逃跑,只能躺在地板上被电死。这种极端的悲观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目睹父母长期吵架,又无力阻止或改变这种无助的状态时,这种失控的感觉会影响孩子一生中的很多事情。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表示,童年时期不当的责骂或虐待总是会损害神经元的发育,父母在责骂孩子时应该更加谨慎。“大脑负责”指出,压力太大或时间太长开始伤害学习。压力大的人数学做不好,语言处理不够快,记忆力差,不能把过去的信息归类到新的情境中,不能修改旧的信息来满足新的需求,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压力大的人在认知作业上比压力小的人差50%。

习惯13:多和孩子说话,多拥抱他们

新生婴儿近视,视力只能看清30厘米左右的东西。它们不能自动调节焦距,更远或更近的物体都会变得模糊。造物主似乎把宝宝设计得更能看清身边爱他的人。所以,父母要时刻抱着宝宝,双手抱紧胸前,像回到子宫一样安全。

记得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有眼神交流。曾紘说,如果你不看着你的孩子,不与他面对面交谈,那些声音就是背景噪音,对你孩子的神经连接没有帮助。

美国天普大学婴儿实验室主任凯西·赫什-帕塞克(KathyHirsh-Pasek)建议,父母应该谈论孩子在爱因斯坦的书中观察或做的事情,并根据他们交谈的话题增加对话内容。专家称之为“膨胀”现象。这样我们就演示了他们刚才说的话,可以有更丰富更清晰的表达,可以不着痕迹的增加孩子的新词汇。

有些家长常常以“我家有个不哭不闹的好宝宝”为荣,但这样的好宝宝却成了幼教专家最担心的一群,因为他们在自己家、保姆家或幼儿园里往往被忽视,对放在哪里没有意见。

和其他敏感的宝宝相比,好宝宝不哭不闹。照顾者会忘记主动和他们说话、拥抱、互动,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习惯14:睡前带孩子回忆前一天的事情

漫画中,热爱冒险的朵拉和布茨总会问对方:“你最喜欢今天旅程的哪一部分?”让观者仔细思考,分享感受。

父母也可以静下心来,每天睡前和孩子聊聊今天发生的事情,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什么让他开心,什么让他难过。回忆一天的感受,帮助孩子消化整合,缓解情绪,成为睡前仪式的一部分。

心理咨询师杨文理每天睡前都会和她的两个孩子谈话,鼓励他们今天做正确的事情,表扬他们善良美好的性格,让他们带着自信和温暖入睡。

习惯15: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孩子出门前一定要做什么吗?睡前有没有一定的活动计划?很多家长对幼儿的“不灵活”和“龟毛”感到困扰和不耐烦。

儿童早期发展专家李昆山提醒,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成年人的生活很复杂,充满了变化。成年人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生活程序,而幼儿还没有时间的概念。他们唯一能把握的是当下,所以他们要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依靠生活中的固定事件来掌握未来。

所以,李昆山建议,家长要尽量让孩子的日常保持一定的规律,让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遵循一定的程序。这些固定的程序,从头到尾,一个都不能少。少走一步会让他们焦虑。让孩子放心等待,放心期待。这就是安全感。孩子越能掌握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和规则,就越能预测外部世界的变化,就越觉得自己有能力,因为他们会慢慢学会如何在世界中生活。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强大的大脑,但所有的权威研究都一致指出,要培养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大脑,家长要做的不是把孩子送去全脑补习班,而是要吃好、睡好、多运动;爱他,陪他玩,给他读书,带他去探索大自然。一切都不需要花很多钱,敬业的父母就能做到。

时刻提醒自己“培养好脑力的十五个习惯”,让爸妈跟上“大脑时代”,做与时俱进的好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33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