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想学芭蕾,女孩想学拳击,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男孩想学芭蕾,女孩想学拳击,你是支持还是反对?,第1张

男孩想学芭蕾,女孩想学拳击,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像养男孩或者养女孩这样的书在市面上流传了很久;微信圈里也有“养女孩10大秘籍”或者“养孩子七大黄金法则”之类的洗脑文章。没有人能否认男孩和女孩在大脑结构和行为上的差异。比如女生遇到娃娃的玩具会立刻眼前一亮,而男生至少在某个阶段会痴迷于各种交通工具。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种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

这种行为增加差异仅仅是鼓励吗?

或者告诉你的孩子,无论你的感受和行为如何,都是合理的?

我的观点很简单: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根据他的性别制定一套强化他性别角色的育儿方法,而是让他觉得自己的行为即使不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也能被接受。

比如当一个男生在哭的时候,你不应该对他说:“你是个男生,是个男人!怎么这么精致像个小姑娘。”你反而应该对他唱“男人哭不是罪。尝尝久违的眼泪。”

好了,现在我试着用常用语讲一些严肃的知识。

父母对“如何养育男孩女孩”的执念,其实是关心自己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扮演“性别”角色。不得不说,可怜的承受风!到了这一步,父母真的很心痛,所以男女之别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却一直经久不衰。

但其实在这件事上,孩子是走在大人前面的。大量的社会行为研究发现,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定位,在与小伙伴的互动中早已形成。也就是说,他们早就知道男孩和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子,不需要父母过多的强化。

他们觉得自己就像一面反映自己性别角色的镜子

大约从2岁半开始,也就是幼儿园有小班或班级的时候,孩子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性别角色意识。他们喜欢和同性的人玩,这种现象在行为上被称为“性别隔离”。

比如在幼儿园,你会经常看到女生聚在一起过家家,聊天或者做手工,而男生则在无休止的搭积木,玩战车或者打架。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自发获得的这种“性别分离”会不断加剧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差异,这种喜欢和同性玩耍的特征会持续到小学毕业。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家长反对——我儿子也喜欢和女生玩,而且他有很多女性朋友!的确如此,但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孩子们在与异性玩耍时的表现不同,只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同的性别角色。

比如几个男生在街区搭积木,看到一个女生过来,大概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个,直接果断拒绝,说“这是男生的,别过来!”

另一种是接受女生的参与。

这会让你吃惊吗?!不仅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男生会主动迎合异性的行为。因为幼儿园的老师大多是女性,所以男生在和女老师交往时会不自觉地溢出各种“暖男”风格:愿意帮老师擦桌子,不会像对同性朋友那样对漂亮的女老师施暴,所以开始并不重要。

比如我们班以前有个熊海子。他只要看到我,就会直接跳到我背上,动作特别大。但是当他看到隔壁班那个漂亮的女老师时,他就完全不一样了。每次听到隔壁班老师夸他温柔,我都恨不得把眼睛转上天。

玩笑归玩笑。在这里,我想告诉爸爸妈妈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不要看孩子年龄小。在和你的小伙伴们的互动中,他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角色定位的差异,不需要你不断的强化或纠正。

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不要把“爆款文章”当回事

伦纳德·萨克斯是美国一位非常激进的学者。他认为,父母应该根据这些差异来改变他们的育儿方式。他说,生物学发现,男孩和女孩在接受信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他甚至认为所有的公立学校都应该把女生和男生分开,授课的科目和方式都应该不同。

但这种说法遭到了大量学者的反对。巴尼特和里弗斯逐一查阅了伦纳德的论点,得出的结论是,生物学上没有数据显示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差异“巨大”,只是略有不同。父母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时应该“无性别歧视”,并且

B和R坚持认为,这个社会对性别的偏见认知,是各种“男生应该穷,女生应该富”的观点满天飞的原因。巴尼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客气地表示,各大媒体一味追逐有偏见的爆炸热点,对这样的观点起到了反作用。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几年男女教养方式不同的观念又回来了?他回答,当今社会,女性太强大了,各行各业都有女性领导者。男人面子上挂不住,得想办法找回点自尊。

相比之下,我双手支持巴内特!

更加成熟包容的“泛性别”时代会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

父母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别角色来强化孩子的教养方式,而应该帮助孩子明白,自己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能很多家长一直在担心:我们家的男孩太温柔怎么办?或者我女儿整天爱和几个皮王打架。如果她根本不是淑女呢?其实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家长对自己“社会性别”角色定位的无限追求。

但是,无论你有多害怕和焦虑,请相信我们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中国社会对性别行为的接受度越来越开放。而且,性别永远只是孩子的一个维度,他身上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他的性格,他的优点,或者他的缺点。请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纠结于一个男孩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女孩应该是什么样。

大三那年,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比利·艾略特》在我们学校巡演,当时的感受至今仍让我激动不已。

故事讲述了一个打破性别差距追求个人梦想并最终成功的故事:1984年,11岁的男孩比利·埃利奥特偶然走进威尔金森夫人开办的女子芭蕾舞班,他被芭蕾舞的优雅深深打动。于是他背弃了父亲练习拳击的要求,偷偷溜进了妻子的芭蕾班。他的努力让他的舞蹈水平提升很快,然后这一切都是瞒着家人偷偷做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最终被家人发现,于是父亲暴怒,哥哥嘲讽讽刺,一场家庭危机爆发。面对压力,比利陷入了精神低谷。不,我得求助于我的老师威尔金森太太。威尔金森夫人也发现了他的舞蹈天赋,并鼓励他参加伦敦皇家舞蹈学院的招生面试。

保守的父亲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支持儿子的梦想……

一个优秀的男性芭蕾艺术家没有被性别刻板印象毁了,真的很鼓舞人心。

近日,有一套《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系列书籍在网上引起热议。

抛开书中的性启蒙部分,有几个细节确实让我为这个时代的进步感到高兴:

比如书里特别提倡社会性别平等,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一个人如果能兼有男女双方的优点,就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受性别的限制。”

摒弃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男女都可以勇敢积极,男女都可以细心体贴。”"男孩和女孩同样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性别平等“让每个人不受限制地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美国有一个博主,他帮助父母列出了他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减少这个社会对孩子的抚养中的性别歧视。我特别分享给你父母。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反性别”教育:

如果你有一个女儿,你需要告诉她:

你的生活不只是公主梦。

火车,拖拉机,汽车都一样酷。

不是所有的男生都是大傻瓜。

你可以喜欢橄榄球、拳击和滑雪。

你也可以有总统梦。

数学,工科,理科,计算机,你都能学好。

不要让任何人对你说:“女孩子应该……”

你可以对任何人说不!

如果你有一个儿子,你需要告诉他:

哭是很正常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处。

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喜欢粉色和毛绒玩具。

以后可以做全职奶爸了。

可以喜欢娃娃。

不舒服就不要忍。你必须去看医生。不要因为别人的“强势”而为难自己。

你需要尊重任何对你说不的人。

文末附上我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

愿每个孩子都受到这个世界的祝福和拥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2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