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是什么?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很多家长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可以让你的孩子知道。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孩子需要它。
科学家达尔文、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画家达芬奇的成就,都与博物学密切相关。我们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将是父母意想不到的遗憾。假期过半,不妨带着孩子去认认路边的小花,看看脚下的小石子。
走在路边,孩子问:“这是什么树?”我们说我们不知道。
走进公园,孩子问:“这是什么花?”我们说我们不知道。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问问题了。慢慢的,像我们一样,所有的树都在叫树,所有的花都叫花。
粗糙的命名和分类带来粗糙的认知和情感,最终导致与自然的疏离和陌生。
这看起来很严重,其实不然。我相信你以前也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在路边看到一朵陌生的花,你会很快忘记它的样子。它无法从你的眼睛进入你的内心,滋养你。看到一朵名花,每一次相遇,你都会不自觉地在心里呼唤它的名字,比如老朋友的重逢,或者新朋友的相遇,你的心就会温暖起来。
蜷缩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找不到舒展筋骨放逐灵魂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开车去郊区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去陌生人家的感觉,突如其来的感觉像是心里堵了一块。虽然大自然是我们的家,但我们却找不到回家的那份亲切和宁静,因为在我们眼里,所有的树都同名,所有的花都同名。我们没有仔细观察他们的特点,仔细分辨他们的不同。我们也失去了直呼其名的亲密感。
很久以前,祖先和自然的关系不是这样的。他们对自然历史有强烈的感觉。在法布尔观察和研究昆虫多年后,布丰把一生都献给了植物园。我们熟悉的画家达芬奇是自然主义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是。我国也有不少博物学家,战国时的墨子,北宋时的沈括,明代的宋,写朱的李道元、徐霞客。我们所熟悉的达尔文进化论是博物学传统的最高成就。
现在,我们失去了曾经辉煌的“博物学”传统。与此同时,我们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和亲近,对它的呼唤充耳不闻。
博物学的前世
在《辞海》中,博物就是“能够认识很多东西”。
博物学又称自然史,是描述自然的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
博物学历史非常悠久。几百年前,法国学者布丰的《博物学》是法国贵族的必读和收藏书籍。时任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皇家植物园园长的布冯,一生经营皇家园林,无所事事,用了40年的时间写出了这幅杰作。书虽然叫博物学,但这个历史并不代表“历史”,而是相当于研究和探究,所以“博物学”就是对自然的探究。后来这三个字被翻译成了“博物学”。
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科学相关的知识分为两个领域,自然哲学和自然历史。这个“博物学”就是博物学。其中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希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强调理性的知识。博物学不关心现象背后的本质,它关心的是现象。其方法是对知识进行收集、识别、描述、命名、分类、编目,主要通过感官识别进行加工。了解自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范畴。
自然哲学后来演变为现代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博物学发展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而是因为它混合了自然哲学的精神,不仅研究动植物的分类,而且研究其背后的规律。渐渐地,纯粹的自然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
重拾自然历史的滋养,从孩子开始
随着科学的高歌猛进,人们全方位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生活,忘记了路边的小花,山野的大树,沙滩上躺着的鹅卵石,这些曾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强势的科学话语,让本该多姿多彩的人变成了“一维人”。“因为他们在城市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忽视和忘记了野外和大自然。远处树木的倒下和鸟类的灭绝对我们来说似乎无关紧要,直到水和空气体变得越来越糟糕”。人们开始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
谢天谢地,科学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也让很多人有了经济实力和闲暇时间回归自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召唤,他们选择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小花和野生动物,观察它们,记录它们,保护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后现代精神预言:“后现代的人在世界上会有家的感觉。他们视其他物种为具有自己经验价值和目的的存在,并能感受到自己与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
博物学家纪昀提出,博物学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精神——勇于探索未知,认识自然界万物的精神。“纵观西方发达国家近三百年的自然史,他们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深受这种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精神的启发和影响。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很遥远,刚刚萌芽。”为了从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启迪,我们需要重塑自然历史的情感。
博物学的特点,从观察记录开始,逐渐深入,非常适合孩子。他们对现象敏感,观察力敏锐,天生亲近自然。从小建立的博物学基础,从小培养的博物学情怀,会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未来他们会为了发自内心的爱和使命感而奋斗,成为有钱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