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穿得好吗?这大概一直是很多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
我们在赞叹各种明星亲子节目或者电视剧里穿着时尚精致衣服的小人物的同时,沉迷于“孩子喜欢打扮就没有心思学习”的焦虑假设中。
要不要花大力气打扮自己的孩子?
然而,尽管有种种矛盾心理,但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审美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会影响人的一生。
1
甜美风格还是诗歌风格?
前几天Jerry转发了一个微博的故事,老婆李小璐带着女儿田心去日本旅游,感叹孩子没了爸爸的带,被妈妈打扮成了“黑灰”版的蛤仙。
虽然网友们纷纷为田心的“委屈”发声,称我们的新野为“小白”,但从照片中依然可以看出,田心站在漂亮时尚的妈妈身边,真的难掩那种淡淡的“土气”感。毫不夸张的说,她是个小柴火女。
作为一个时尚辣妈,李小璐似乎天生缺乏一种“打扮女儿”的思维。很明显萌娃的《新野》在她妈手里。不忍心直视她,有时候甚至故意长得丑!
与李小璐田心母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湘和女儿王诗龄诗玲。
李湘一直很看重Angela的长相,几乎把女儿打扮成“大牌”的样子。这种重视的结果是,小个子早早登上了各种时装周秀场,就像一个新星ITGirl。
两位女星在打扮女儿这件事上的态度让人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打扮自己的孩子?当我们对孩子的外表和装饰足够重视的时候,对孩子本身是利大于弊呢?
2
长得“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小时候,我曾经因为自己的穿着自卑了很久。
我妈是标准的职场女性。她年轻的时候,很漂亮,穿得很好。她是单位里有名的“漂亮妈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漂亮的妈妈,似乎天生就缺乏把孩子打扮好的天赋。在着装上,我秉承了老一辈的务实传统,所以方便的时候就能来。
我整个小学生涯都是穿着校服和“看起来像校服”的衣服度过的。我的记忆里充满了灰色、黑色、大地色和深蓝色的各种肥大衣和裤子。要知道,校服是有审美障碍的人设计的。
每到暑假,一根半长不短的头发都会被妈妈以“短发很酷,好打理”之类的理由剪掉。
这个形象我一直保持到小学毕业。这期间我得到了无数的外号,“假小子”之类的大概是比较委婉的一种。
小孩子是最直言不讳的,他们会最直接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我当时的样子在他们眼里应该是很奇怪很丑的。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理由。不管大人怎么反复强调“心中的美比外表的美更重要”,追求美的东西是幼儿的天性。当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什么是心中的美时,外表上的美必然会成为“孩子圈”里的通行证。穿着得体的孩子总是特别受欢迎。
衣服永远不会合身好看的我,为了避免更多或许是无伤大雅的嘲笑和嬉闹,默默地主动退到角落里。
这种童年时期任其发展的“审丑”本能,会一直对我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各种影响。进入职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好像都在重复着小时候的经历,不知道如何在人群中把自己打扮得足够得体。
然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去学插画的时候,花了半年的时间研究色彩搭配,单纯的观察名家作品,试图扭转自己偏离的审美。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智育往往被抬高到我们只能仰视的神坛,而美育却被随便扔在我们脚下的泥土里。但是,我们不知道,审美不仅影响着一个孩子童年时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初步建立,也影响着一个成年人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家长是孩子美育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3
我希望我的女儿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女儿棉棉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帮她梳头。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在婴儿用品店买了个剃毛器,看着各种“自己动手理发”的帖子,跌跌撞撞的学着怎么扇女儿胖乎乎的小脑袋。到现在我有一套完整的理发工具,比如短发的理发,公主头的西瓜头,七流海的漂亮窗帘。
我曾经调侃过绵爸爸,如果他以后失业了,可能会考虑开一家“儿童理发店”,保证生意兴隆。
除了这一手了不起的“理发术”,绵爸还精通“美少女公主辫”的各种编发技术。蓬松的乱发在绵爸手里可以瞬间变成各种好看的辫子。
最神奇的一次,勉的爸爸花了整整半个小时,只为了给勉织一个蜈蚣草,让他在幼儿园亲子活动日表演一个小公主。
我没有绵爸的功力和耐心,但我也很热衷于打扮我的女儿。每天小鞋袜要配一整套,裙子要配相应的小挎包。有时候,我们母女要讨论很久,用哪种款式的发夹。
也许是童年的“阴影”太深了。给女儿打扮,似乎是我治愈自己童年“阴影”的一剂良药。在成功说服绵爸爸和我团结一致后,我们都接过了“舔”女儿的工作,对老人们关于童装的各种“善意的劝告”置之不理。
这次我下定决心,我的小公主一定要有一个美好自信的童年。
不要以为小孩子对这些东西不敏感。其实他们更容易受到周围人关于“好看”的影响。也许就在某一天,父亲梳的辫子得到朋友们一句“好看”的夸奖,会让小女孩开心一整天。
4
做孩子审美的引导者,而不是别人的引导者
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曾经说过:只有唤起人类追求美的欲望,她才能获得美本身。
我一直认为,在孩子的审美教育中,家长应该起到更多的主导作用。可以给孩子提供发现和接触美的渠道,鼓励他们追求美。
其实,成年人的气质是由童年时期的审美造成的,而童年时期的审美又为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
如果人性中早期对美的向往被父母强行压制,也许孩子只能用学习和作业勉强填满童年,但最终失去的是余生感知和欣赏美的基本能力。
“美育”绝不应该是被家长无限期推迟的教育活动,而应该是从小时、小事、细节开始实践的重要课程:
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要妖魔化孩子的“爱美”行为
很多家长总有一种旧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表现出“爱美”的行为,只会专注于打扮自己,而忽略了学业。
其实小孩子追求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和他们想在跑步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想在课堂上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获得表扬的心态没什么区别。
父母要摆正心态,不要把孩子的“打扮”和“好好学习”当成对立面,要让孩子的“爱美”日常化,这样既能减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负面对立,也能缓解孩子因为被父母阻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
合理的“爱美度”需要家长把关
当父母正视孩子的“爱美”成为常事时,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孩子“爱美”的焦虑。孩子打扮好没问题,但如果沉迷其中,每天都想着打扮,势必会影响学习,甚至日常生活。
这样的情况往往来自于孩子对同龄人目光的敏感,因为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友善,会尽力迎合群体内的“主流”。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约法三章”就显得极为重要:孩子可以自理,但一定要有个度!花在关注自己外表上的时间不应该侵占其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一旦越界,家长要主动制止,与孩子沟通,了解问题的根源,并进行相应的疏导和说服。
引导孩子发现美,不要干涉他们
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有一个习惯,喜欢通过干预孩子的喜好,把孩子的“认知”强行传递给孩子。
孩子喜欢历史,父母却觉得上学没用,于是百般干预,让孩子学好数理化;孩子喜欢篮球,但是学校足球队比较好,家长会无情的压制孩子的需求。
说到审美问题,孩子喜欢浅色。家长认为浅色容易脏,难清洗,所以只让孩子穿“成熟稳重”的深色衣服。孩子想和同学一样留长发,但家长觉得留长发麻烦,就顺手给孩子做了个搞笑的锅盖。
虽然美大都一样,但审美更个人化。人之所以追求美,正是因为在内心认可美;当对美的认知变成了被别人“逼迫”的产物,那么我相信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美有什么好追求的。
给孩子适当的审美教育,父母最需要学会的是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而父母只需要充当向导,为孩子打开探索美的大门。
好看的衣服总会穿破褪色,好看的花总会凋谢成泥。但只要孩子曾经感受过自己的美,那么这种感知美的能力就会伴随并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