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相处?

如何引导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相处?,第1张

如何引导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相处?

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和异性相处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与异性相处?孩子早恋怎么办?

父母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么做?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前面总会有各种各样定语的时期,我们都还记得自己青春期时的样子吗?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让你用三个词来形容青春期,你会选择哪三个词呢?这三个词在脑海中出现后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次重温一下青春期少年的成长吧。

青春期的一般性特点

青春期是生殖系统成熟时期,通常指11、12岁至17、18岁这个阶段,月经初潮是女生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首次遗精是男孩青春期的开始。

一般情况下,女性进入青春期的时间要比男生早两年,身体的发育要比男生早。青春发育期的开始不仅存在着性别差异,而且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有早熟晚熟的不同,比如现在有的女生10岁就已经月经初潮了,所以青春期没有截然的起点也没有截然的终点。

进入青春期会发生很多改变,除了他们身体发育得非常快,他们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对我们的情感表露以及隐私的袒露也减少了,他们更多地与同伴在一起,他们和我们的争论变多了,他们开始把日记本收起来,等等。

随着他们的变化,作为家长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我们也需要做出许多改变。

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青春期以及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了解一下青春期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的什么,而这些经历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对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他们行为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需求呢?

青春期孩子的五个显著特点

1.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我们都知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不仅要以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为基础,还有个体的心理发展成熟为先决条件,所以这个过渡期就意味着从一个依赖成人赋予的孩子转变成一个能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迅速,身体和生理机能以及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2. 生理变化对心理变化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进入了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他们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内脏机能的成熟以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就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个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能看到的是青春期孩子身体外形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孩子身高体重开始快速的增长,而且由于性激素对骨骼系统的作用,男生和女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出现了差异。

比如说男生的双肩会比臀部宽,而女生的这个臀部则相对比肩部和腰部要宽,再加上男孩的肌肉比较发达,所以男生的体格就显得比较魁梧,而女生就显得比较苗条和曲线美。

由于青春期身体外形的这些变化,使孩子们就产生了一种成人感,所以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的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的摆脱这个童年时把自己当成小孩一样的这种状态,寻找一种新的行为准则,扮演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那么在这些追求中,他们也会感受到种种的困惑。

其次,伴随着躯体的快速成长,与性功能有关的身体外部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所有直接与生殖有关的生殖器官中发生了成熟性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一性征的变化以及能从外部观察到的第二性征的变化,比如说女生的乳房发育,男生的嗓音变化。

到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会对自己的身体变化有时会感到很陌生,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地重建对自己身体的自我形象,身体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加关注自己身体的各个方面。

同时,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女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是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他们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3. 心理发展中的矛盾

从生理变化对心理变化的冲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成熟的作用下,青少年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

在人的一生的这个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速度一般都是相互协调的,但是在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非常的迅速,但是相应的心理发展速度却比较缓慢,心理水平仍然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所以,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我们会看到他们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引发了他们的一些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有三种。

第一,心理冲突主要有成人感、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长大成人了,在心理上他们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来理解他,但是由于年龄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局限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存在着比较盲目、容易做傻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

第二,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地进行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能够对自己坦诚相待。

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同,所以他们的这种渴求有时候找不到释放的对象,那么这时候他们有时候会选择写日记,在日记里写下心里话,又由于这个自尊心不愿意被他人知道,所以就形成了既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又害怕被别人了解的这个矛盾的心理。

第三,渴求感、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说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

但是,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这种矛盾状态,所以从这些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到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主要的心理矛盾就是青少年急剧增长的成人感和独立自主的需求与自己仍然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了解到孩子在青春期经历的这些矛盾后,家长朋友们有什么感受呢?如果让你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呢?

4. 青少年性别角色增强。

家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男孩表现得更有男孩样了,女孩的表现也更有女孩的样子,比如说男孩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这些较为激烈的体育竞赛活动,而女生更关心自己的穿衣打扮,喜欢一些手工作业。

其实这就是我们心理学所说的性别角色认同、行为角色认同,它是指一个人形成了关于男性或女性的相对特征的心理表象,知道自己是男性或女性从而做出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行为。

为什么在青少年早期会出现这种性别角色增强的现象呢?这里面是有生物学的原因的,除了生物学的原因,也有社会因素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首先,当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男生和女生在身体外观上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少男少女强烈地意识到我已经是一个小伙子或我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因此会要求自己表现出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适合的行为。

其次,青春期的变化也增加了少男少女性别类型行为表现的压力,那我们会说这些压力来自于哪?其实这些压力就来自于我们传统文化。

传承的传统文化是有性别角色的,父母或是周围的亲朋好友,比如说如果我们看到女生在追跑打闹,那可能她们就会受到父母的责怪,让她们有个大姑娘的样子,因为传统性别角色认为女性应该温柔、举止文雅。

再比如,如果我们看到男生在游泳的时候不敢下水,我们可能就会说,小伙子要勇敢点,因为传统的性别角色认为男生应该勇敢、有男子气概。

最后是认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那时青少年能够更敏感地意识到别人对自己性别类型行为的期待,因而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表现的更像一个男子汉。

或者说准备进入青少年中期后期,也就是进入高中以后,性别角色增强的现象会有所减弱,特别是我们会看到有些高中生会质疑传统的行为角色的这个价值,我们会经常听到他们就一些有关性别的这个观点进行辩论。

比如说有的女生认为男女都一样,男生能干的事情女生也能干,而有些男生则认为传统上认为适合女性做的专业,比如说教师男生也能干,并且能干的比女生还好,因此,他们都会选择一些符合他们人生目标的性别特征进行认同。

有研究表明这部分青少年心理上取得自我认同的成就,他们在行为上更加自信,也更受到同伴的欢迎。

5. 青春期的反抗心理。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性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也是让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这个时期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为了反抗而反抗,他们固执地坚持自己不合理的想法或行为,拒绝成人一切有益的建议劝告,有时还会和我们对着干,这就是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尊重和满足的一种扭曲的表现。

所以说,这个青春期的反抗逆反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通常称这个阶段为人生的第二反抗期,主要是青少年渴望摆脱对成人心理上的依赖、追求独立的意义。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和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自己的这个行为障碍是来自成人,因而出现了反抗心理。

第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反应。我们常常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非常的激动,有时候甚至会暴跳如雷。

第三,独立意识。

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所以可以说这个时期我们孩子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是成熟的个体。

家长可能都还记得我们孩子小时候的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也就两岁到四岁之间,那时候的反抗是与有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的那个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是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而第二个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抗主要是针对心理内容的,比如说他们希望成人能够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下面一些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些反抗行为:比如说当独立意识受到阻碍的时候还有自主性受到妨碍的时候,比如初中自主性的意见父母不听,而是一味的将他们置于支配从属的这个位置的时候,自主性受到了妨碍。还有当个性发展受到阻碍的时候。

在这些情况下初中生就一般会出现反抗行为,他们的反抗行为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学生是以非常强硬、举止非常粗暴的方式进行对抗的,还有一些孩子的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而是在内隐的意识中。

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而是采用一种漠不关心、冷漠的态度,将对方的意见视若罔闻,这种反抗的态度和情绪不随具体的情境的变化而转移,具有一定的固执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反抗的迁移,当孩子发现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让他们产生反感的时候,那么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迁移到这个人的每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会全面否定这个人。

同样当某一个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能让他们满意的时候,他们就倾向于对这个团体中的所有成员予以排斥,比如说有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跟妈妈发生矛盾了,那连爸爸也就不理了,一起不理了这个就是一种迁移。

如果家庭给予了孩子充分的民主,父母尊重孩子自主的意向,也对孩子有适当的要求,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孩子身心发生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与孩子的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那么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亲子关系并不会出现特殊的困难。

青少年异性交往问题

家长对青春期异性交往持有的几种态度

一提起青少年的异性交往问题,比较敏感的家长就会担心发生早恋,不是持反对就是持不鼓励的态度。

从一些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家长对青春期异性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看法里有没有和您的想法不谋而合的。

有的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儿;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他们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

有的家长认为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孩子的学习;

有的家长认为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就发展成早恋了,让孩子容易犯错误,所以要尽量减少与异性交往;

有的家长认为在中学生阶段谈恋爱成功率太低了,所以这时候与异性交往没有意义、没有什么好处;

有的家长认为与异性交往其实少数孩子的行为,好孩子、好学生都不应该效仿;

有的家长认为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处理异性的关系其实不需要别人指导,那到时候自然就会了;

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天都在学校,如何处理和异性的关系是学校老师要考虑的事情,我们家长是做不了什么的。

从这些观点中能够看出我们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期异性关系问题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或回避,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考虑到了孩子这个阶段还不成熟的特点,有的家长认为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应该拿出来与孩子讨论至少不应该过早讨论的问题,明令禁止就可以了。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又会看到有些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情窦初开了,心里会暗暗的着急,或者是盲目的辱骂制止,不会为孩子提供非常客观的指导。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三种形式

在中学学习的大环境中,青少年与异性交往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种是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异性之间的互动。

比如说在学校的环境中,男女同学在同一个班级一起上课一起活动,共同完成老师交给的各种任务,从而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伙伴关系。

第二种是异性之间的友谊。

比如在同一个班级或者不同的班集体中,有些男女同学志趣相投,所以他们之间就发展了更为亲密的友谊关系,这种友谊关系有的可以保持终身,但是并不必然会发展成爱情关系。

因为朋友是可以有好几个,而爱情只能是一对一的。

第三种是异性之间的爱慕关系。

由于青少年进入了青春期,他们性意识觉醒而产生的对异性的爱慕是一种必然的和规律的现象,那是我们人为所不能禁止的,对异性的爱慕,平常我们经常看到的就是对异性的追求。

比如说给对方写情书、提出与对方进行约会。如果对方的回应是肯定的,就会发展成为一对一的恋爱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这个早恋关系。

可以看出,这三种异性交往的形式在亲密程度以及交往的对象范围方面都是不同的。

在集体背景中,青少年他们的异性交往其实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异性之间的这个互动有助于发展青少年对异性的深入了解,而青少年之间的异性的友谊关系也具有友谊关系的特定发展功能。

比如说,公开坦诚的交往能促进青少年异性朋友之间更了解彼此的长处和短处、需要和愿望,这一个过程支持了自我概念、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和他们自我认同的发展,同时亲密的友谊也能帮助青少年处理各种生活中的压力,更好地应对学校生活。

健康的对异性的爱慕也能够成为一种完善自我的力量。

我们常说女为悦己者容,其实心理行为也是这样的,青少年对自己所爱慕的人的观点、意图、情绪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往往会通过完善自身来博取对方的好感。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异性比同性朋友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也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欢乐,同时也带来了烦恼。

从另一方面看,青少年的不成熟也在与异性交往中表现了出来,比如说有些青少年沉迷于对异性的爱恋,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孩子不能用道德规范严格的约束自己,甚至会出现一些越轨的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恋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青少年之间的爱情呢?这个其实是让所有的这个教师和父母都会感到棘手的问题。

我们认为:

1. 首先要认识到青少年对异性的爱慕是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要人为的把任何异性之间的交往都视为谈恋爱。

如果这个恋爱的确已经发生,我们成年人、我们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这是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前提。因为如果我们不尊重不理解而只是去干预的话,青少年会做出激烈的反应。

对于成年人干预他们这个不可侵犯的情感领域,他们是感到特别不能忍受的,所以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装作不知道,逐渐的有目标性的引导。

2. 在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中存在着一个初二现象,初二年级孩子家长有没有发现孩子与初一相比有一些变化呢?

初二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初二年级通常会被看作一个特殊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和初一时相比往往会出现一些显着的变化,比如说逆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青春期恋情增多等现象。

这些现象统一被称为初二现象,那么为什么初二年级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呢?

第一,初一年级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并没有对异性交往的问题引起重视,所以教育并不是很到位。

这主要是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了初中这个新的环境的时候,新奇感占据了初一学生大部分的思想,他们忙于适应新环境以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时候老师和家长也会将焦点集中在如何帮助孩子尽快的适应新环境上,而且这时候初一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部分都是和同性伙伴在一起的,所以这时候的异性交往教育比较容易被忽视。

第二,初二年级的男生这时候由初一时的小孩快速地成长为一个大男生了,身体变化的同时,性意识也蓬勃发展,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大大强于初一时期,而女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都比男生要早,他们与异性交往的愿望更强烈。

所以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异性交往能够满足他们对异性关系、异性关注的需求。

当然,异性交往问题只是初二现象中的问题之一,初二现象中的问题也并不只是存在于这个初二年级,但是从这个初二现象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自己努力的方向。

家长思考一下,你觉得孩子最希望父母做些什么呢?

在中学阶段你最关心孩子哪些方面呢?为什么要问这两个问题呢?

因为我们有一个相关的研究调查,发现了一些父母期待和孩子的期待相违背的、不符合的地方。

我们来看一下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初中生最希望和父母一起做哪些事儿。他们选择“受委屈或挫折时给我支持”的这个比例是最高的选择,“拿不定主意时帮我分析、探讨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两个比例均随着年纪的增高而增加,在初二时候比例显著增高。

说明初二学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凸显出来了,那让我们再来看看家长在初中阶段最关心孩子哪些方面,日常学习、习惯养成、健康安全排在前三位,各年级之间的差别不大,而情绪情感则排在倒数第二位。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并未被家长所看到,家长的教育认知引导与初二阶段孩子的需要没有匹配。

在亲子沟通调查中,初中生选择“父母不能理解我”的比例排在最前面,各年级的数据相差仍然是不大的,而在选择“没有共同话题”的比例中,初二年级的数据比例最高,可见初二学生对这一个问题感受非常深,这个就是初二现象。

也就是初二年级的孩子,我们家长要格外的重视,那异性交往对青少年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呢?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的异性交往,我们有什么期待呢?想一想我们对自己青春期时的异性交往状态满意吗?如果很满意,那么我们有什么好的经验呢?如果有遗憾,那是因为什么?如果能够重来,你会怎么做呢?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异性交往对青少年的影响,所以总会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说有的家长常常将焦点集中于异性交往对孩子学习生活的不良影响,忽视了异性交往对孩子成长的益处,所以有时候会对成对的男女青少年的交往特别的敏感,会担心他们交往过密,会发展成为恋爱关系,因而父母就会做出一些不恰当的干预行为,或是很着急不知所措。

心理学中的异性效应,知道这个效应后有相关困惑的家长会不会转移焦点放松一些。

其实,异性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与异性良好的交往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通过健康的交往,男生和女生会认识到彼此在心理生理上的差异,淡化或者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增进了解,而且在适当的引导和精神体验中,他们能够慢慢的掌握友谊和爱情的区别,从而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

所以,我们提倡青少年之间进行广泛的适当的异性交往,异性间的交往有利于学习上和个性上的取长补短,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学习,经常能够相互启发、使思路更加宽阔、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提高彼此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

异性交往在巧妙的引导下,还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初中生对自己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同伴,而每个人喜欢上别人的时候都会很关心对方喜欢什么样的人、自己是否符合那些不被普遍看好的特点,如果不符合,都可以做些什么样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呢?

有调查表明男生心目中优秀的女生的特质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洁身自爱、学习优秀、优雅自信、单纯善良、外貌出众,而女生心目中优秀的男生选出来的特质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责任心、进取、自信、刚强、学习优秀。

我们看到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异性看中的这些特质都是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折射出来的优点,同时这个过程还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友爱,可以等一等、为爱加把劲学习的道理。

家长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

家长对孩子要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帮助他们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不知道现在我们有多少家长给孩子讲过青春期的性知识,有的家长听到这里可能会有些抵触,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这是学校的事情,实际上家庭应该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该、并且父母也是最适合成为孩子性教育的主要老师和第一任老师。

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因为性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为指导上具有很大的隐私性和个体性,所以最好由父母与孩子单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

比如说女孩对月经初潮的反应常常是惊奇害怕和不安的,因为许多女孩还没有思想准备,但是这些反应的强度则取决于女孩是否具备这些知识以及父母对他们心理上是否有支持。

如果父母告诉她们来月经代表着性成熟,月经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舒服,来月经时候要注意保暖和休息,那么女孩在心理上就会做好准备了。女孩来了月经会告诉母亲或是同伴。

而相比来说男孩则很少将遗精的事情告诉别人,所以他们得到的支持相对比较少,需要爸爸告诉孩子遗精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感到羞怯和自责,但是遗精和月经初潮是一样的,都是有早有晚的,不必因为与别人不一样而担心。

除了月经和遗精这样正常的生理现象以外,在现代社会中正确的性行为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有的家长担心和孩子讲到安全性行为的问题就是对孩子提前进行性行为的鼓励,但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禁止性行为也是一种鼓励。

因为我们都知道单纯靠外界的禁止,并无法保证不发生性行为,相反有时候被禁止还会带来越界的乐趣。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信息瞒住不让别人知道,就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的要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那么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禁果效应。

所以我们说封闭性教育是有弊而无益的,对青少年不谈性问题、不进行性教育,他们也会悄悄的去理解、去了解,而且还会因为朦胧的性意识和对性知识正确认识的缺乏而走入歧途。

如果父母做好了准备,接受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尝试、把决策权交给孩子,那么他才会真正的为自己为这项最重要的权利负责任。所以我们建议家长要告诉孩子任何性行为都是有后果的,因此每个人都要有权利和义务在性行为上做出对自己和对别人高度负责的选择。

对孩子青春期性教育必须要讲的内容

第一,防止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

也就是说18岁之前的中学生应当做到洁身自爱,18岁之前的青少年因为不成熟不能参加公民投票,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中学生不能发生性关系也正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社会化上、经济方面均不成熟,无法承受性关系带来的后果。

第二,我们是要告诉孩子如何避孕和紧急避孕。

虽然我们希望所有18岁以前的孩子都能不越界,但是我们却无法保障百分之百的不越界,事实也表明了有越来越多的小勇士翻墙而过了,所以我们需要再建一道安全网,告诉孩子用哪些方法可以阻挡或避免精子与卵细胞见面,以及万一他们见面了,可以在72小时内采用紧急避孕丸来消除受精卵等等这样的措施。

第三点,一旦怀孕了,最好要告诉家长,请家长帮助处理。

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做手术,绝对不可以到街头的私人门诊,以免发生意外,而且手术后要回家静养,注意营养。

除了帮助孩子做好知识和心理准备,我们家长还有几点要注意的禁忌。

1. 要调整亲子关系,注意人际边界,不越界不嘲讽、不辱骂威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控制不住自己,没有经过孩子的许可,就查看孩子的短信或者日记、监控孩子的电话,限制孩子与朋友的交往。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会感到隐私被侵犯、不被信任非常不舒服?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如果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发生改变,仍然是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学习和交友,那家长这样做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更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心理成长。

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与某个异性同学交往比较多,就羞辱或是打骂孩子或是威胁孩子,那这么做其实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孩子的内心感受,这种控制只会使孩子更加逆反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孩子彻底丧失自我。

2. 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感变化,不随便贴标签。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爱听情歌或是看爱情小说,就怀疑孩子是不是早恋了,而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孩子青春期的情感需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好奇和憧憬,但是给孩子贴上这个标签有时候却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这个就是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助推器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标签是具有定向导向的作用,无论这个标签的内容是好是坏,他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自我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影响作用,那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就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去发展,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在少男少女从正常交往到发展为恋情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 父母要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而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认知框架。

如果当我们的孩子喜欢别人或是被别人喜欢时你会怎么做呢?当我们觉得自己特别了解自家孩子,从而直接作出什么样的结论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家长一定要知道自己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虽然孩子走过的各个成长阶段我们也都走过,但是现在我们孩子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历和经验都不一样,所以不要急于用自己的认知框架去理解孩子,而是尽量有意识的跳出自己的这个框架,从孩子的发展、孩子的特点以及事情的情境去读孩子、去理解孩子,通过跟孩子交流、通过倾听内心的引导,让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比如说我们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可以使用开放式的提问跟孩子进行交流,比如说你收到某某的表白时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呢?而不是简单的问拒绝了吗?那就限制了孩子的回答,因为孩子只能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所以不同的问法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包括孩子感受到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4. 与孩子一起去创造积极的能量输出渠道。

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更容易体验到成长的烦恼,尤其是男生往往会在内心聚集激情的火焰,如果没有很好的输出渠道,他们有时候就会像一只这个小狮子一样,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发怒、为什么会发怒,而发怒的这个对象往往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也不明白就会到处去找原因,那最后呢不是去责备孩子就是责备自己,那么我们如何和孩子一起创造积极的能量输出渠道呢?

我很想问问大家是如何看待孩子的运动的,是不是有家长会觉得孩子运动比如说踢半天球,他浪费时间了还会占用学习时间和精力,是不是常常因为这一点还会唠叨孩子半天呢?

如果家长有这种想法,那么我相信接下来如果家长了解到运动的好处,那可能就会改变这种看法了。

运动并不仅仅是一个非常好的能量输出的渠道,还有一个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运动跟学习的关系。

在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学实施了一项体育计划,就是在没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早点早上7点到校跑步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是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那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这个疑惑,本来孩子就不愿意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那不一进教室就要打瞌睡了,结果发现跟我们想想的这个正好相反,学生在经过运动以后反而更加清醒了、上课的气氛也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这个计划一个学期下来,这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正规上体育课的学生高了10%,而且打架事件也减少了,在全美30%的人过胖时他们学校只有3%,这些数据让父母看到了运动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的帮助,所以态度也从心存疑惑到积极支持。但是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其实身体里会产生一种内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这三种物质,那这三种物质呢都和我们学习和情绪有关系。

比如说内啡肽和多巴胺,他们都是正向的情绪,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乐和满足甚至可以帮人排遣压力和不快,除了与快乐有关,内啡肽的研究者比如诺奖获得者罗杰基尔曼还发现人体产生内啡肽最多的区域以及内啡肽受体最集中的区域居然就是学习和记忆的相关区域。

所以我们看内啡肽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加深记忆,而血清素也和我们的情绪和记忆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抗抑郁症的药都是阻挡大脑中血清素的回收,血清素增加,记忆力变好,学习效果也更好了。

我们现在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或者是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每次运动完心情都很愉快,比如说孩子打完球以后精神都比较亢奋,脾气也很好,研究者也发现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那些体能好的学生的数学和英文成绩都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如果您的孩子恰好喜欢运动就可以根据孩子兴趣和孩子商量参加一些比较持久的运动,比如说游泳、篮球、足球、马拉松或者是拳击等活动。

如果孩子对运动没有兴趣,那么也不用逼迫,他们可以帮助他们去体验运动的乐趣。那我们知道孩子天性都会喜欢挑战、喜欢鼓励、喜欢有伙伴,所以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一起运动或者参加某些运动俱乐部。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父母看到孩子在运动中的一点点变化的时候,比如看到孩子很快乐、注意力更集中、更精神时,就要及时表达认可和鼓励、陪伴孩子慢慢的养成运动习惯。当然除了运动还有其他有效的方法,那就需要我们家长根据自己的情况为孩子提供支持或建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0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3
下一篇2022-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