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隔代教育有争议。隔代教育有一些弊端,但也不是没有好的方面。今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隔代教育总是“两面讨好”?
要知道,中国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而爷爷奶奶的辛苦往往导致“两头倒霉”。
“一提到孙子教育,我就生气!”来接孙子放学的宋奶奶气愤地对记者说:“我女儿让孩子什么事都自己做。有一次,孩子要喝水。我就去柜子里拿个暖水瓶给他倒。我女儿喊道,“他没有手!”我气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擦了半天眼泪。但是,我生气的时候,还得偷偷看孩子怎么从门缝里倒水。如果烧了呢?"
像宋奶奶这样“失意”的不是个别现象。“我们也一样。我们不输实力,却常常摔得不好。”说到隔代教育,几个等着接孙子孙女放学的爷爷奶奶一起围了过来。
好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隔代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逐渐超过了亲职教育。但是,隔代教育往往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让老人们既辛苦又赏心悦目?
调查显示,代际教育中存在“两头不讨好”是不可避免的
在南京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门前,每天上午和下午接送孩子的家长大多是老年人。偶尔看到一两张年轻的面孔,大部分都是家里的保姆。
一项全国性的“隔代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50-60%属于下一代的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一半;在北京,多达70%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而且孩子年龄越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比例越高。
隔代教育现象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普遍,既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历史原因,也是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现实必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很大关系。竞争越来越大的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的双重压力。城市和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努力挣尽可能多的钱。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独生子女有很高的期望,但还是力不从心,只好把孩子交给父母。另一方面,祖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对孙辈的爱是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原因。
隔代教育不是没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殷飞告诉本报记者,他们祖辈的父母是慈爱的,非常喜欢他们的孙子孙女。他们时间充裕,生活规律,有耐心,老人带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爷爷奶奶有抚养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应对的问题了解得多。爷爷奶奶因为有了社会阅历和生活阅历,变得更加从容淡定,不像父母对孩子急功近利,有利于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轻松的成长环境。
然而,隔代教育引发的家庭矛盾越来越多,吃力不讨好的例子也不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不讨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孙辈的教育效果“不讨好”,甚至适得其反;二是对子女“忘恩负义”。爷爷奶奶的“热情”,换来的是孩子的“苦口婆心”,甚至是“直言不讳”。
南京鼓楼区某幼儿园门前。冯奶奶:我们孙女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看她太小,早上还不能自己吃饭,就喂她吃,这样节省时间,不然就迟到了。现在,这个朋友不喂也不吃。为此,她妈妈还责怪我们说:“你们把它惯坏了!”唉,我们也是为了孩子啊!
南京鼓楼区某小学门前。秦奶奶:“我孙子上二年级了。儿子媳妇忙,就把带孙子的东西都扔给我们了。我们尽力了,但是孙子成绩一般,儿子媳妇都不开心。有一次我语文考了92%,没考100%,孩子妈妈教训了他一顿,当着我们的面用课本打孩子的头!我们和她吵架了。小孩会撞到头吗?伤怎么样了?”
就隔代教育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专家认为,隔代教育吃力不讨好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爷爷奶奶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如果仅从爷爷奶奶的角度,有以下几点:
从喜欢到溺爱,从处处迁就到包办代替,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也容易助长他们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隔代亲”是伦理原则。尤其是孙子孙女是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更紧张——出了事,我对不起孩子,我怕他们怪我。于是乎,老人总是依赖自己的子女,处处保护他们,把他们放在家庭的核心。孩子犯了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往往会满足自己不合理的欲望。给孩子做“专利菜”,照顾孩子生活中的一切……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发育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父母,一切以我为中心。一旦遇到困难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生气,发脾气。
当戴女士的儿子陈晨两岁的时候,她的婆婆退休了,和她的家人一起住了下来。最初,她和梅梅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不时会有一些小摩擦。比如午饭,戴女士做了红烧大虾,说是一人两个,婆婆说“我不爱吃”,她就自己夹了一个放到孙子碗里。过去,陈晨喝水没有困难,喝几口冷开水就能喝。婆婆放了糖和果汁,陈晨再次看到白开水时摇了摇头。还有,陈晨本来已经可以自己穿鞋袜了,还得婆婆来代替,这让陈晨的自理功能完全退化了。戴女士真的很头疼婆婆,儿子就不会被她惯坏了?
恪守旧经验,缺乏新知识,育儿观念滞后,很容易摧毁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我们祖先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与现在的社会生活有所不同。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稳重不出格,不善于用科学的、有创意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而产生的“捣乱”“破坏”等冒险探究行为,总是急于制止。比如,当孩子抓几只蚂蚁来喂的时候,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看看根是什么样子的时候,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把一辆玩具车拿下来的时候,先辈们总会停下来批评。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形成开拓创新的人格?
受限于老人的生活空,受老人的言行影响,孩子很容易失去天真的天性,甚至养成孤僻、自卑、不合群的性格。
贝贝从出生起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她是在爷爷奶奶的膝下长大的。娃娃是她的小伙伴,半导体里的儿歌和音乐是她的老师,和爷爷奶奶一起上街是她认识社会的基本活动。爷爷奶奶年纪很大,步履蹒跚。所以贝贝上学前更多的时间是在家自己玩,直到上学才真正走出家门。如今贝贝即将大学毕业,却依然有着深深的隔代教养痕迹:安静,不爱说话,不爱运动,缺少独生子女的天真活泼。她下课回家,校园里看不到她。这种孤僻的性格和她最初的成长环境有关。
权威建议:加强沟通,更新观念,扬长避短,科学育儿
南靖一中实验学校副校长、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家庭教育高级导师刘艳芳一直关注隔代教育现象。她认为,要改变目前隔代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状况,需要年轻的父母和祖父母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扬长避短的方式,克服现有的弊端,发挥各自的优势。刘艳芳向老年人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调整心态。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时候孩子想自己做点事,老人会说“我不放心”。比如有一件事。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可能会不适应,开始哭。老人看到后,因为“不放心”就留在幼儿园,抱着孩子。这样的幼儿园老师也很不满,因为在老人的保护下,老师的权威没有了,孩子变得不听老师的话,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上,孩子进入幼儿园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老人的“不安”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老人要明白,不是我一个人需要孩子,而是我想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更新你的育儿观念。现在和老人们的时代不一样了。并不是付出越多,孩子就越好。如果老年人想成为好父母,他们必须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和事物。尤其是在培养孩子的观念上,老人必须与时俱进。如果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对,带的越多,可能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越大。老人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爷爷奶奶和父母要多协调沟通,统一认识。隔代教育和父母的育儿教育各有利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父母的共同努力。爷爷奶奶和父母应该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尽可能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比如说到吃饭,因为爷爷奶奶有充足的时间和耐心,所以可以更多的照顾孩子的饮食。但是,家长要提醒老人,不管孩子多小,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一个人吃饭的坏习惯。父母教育孩子,爷爷奶奶一定不能干涉,要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要充分利用隔代养育和父母养育各自的优势,两代人经常讨论养育孩子的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沟通教育应该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如果你们在孩子们面前争吵,孩子们会不知该听谁的。
V.做多了不要抱怨。一些老人经常向年轻的父母倾诉照顾孩子的辛苦,抱怨年轻的父母,会加深年轻父母与老人的矛盾,这也是“不劳而获”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老人感恩孩子能填补自己孤独的生活,让自己和年轻的父母相处得更加融洽。一旦你经常抱怨,不仅会抹去你所有的努力,还会导致与年轻父母的矛盾升级。多做少抱怨可以化解家庭矛盾。
六。爷爷奶奶要理性控制自己的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学会教育孩子的技巧。反而不安排了。给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老人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我的孩子,我对得起他。其实不是“配不配”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教会他面对困难处理事情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